收录于话题
为保证主题活动开展的质量和适宜性,我园实施课程三级审议制度,从园部审议到年级组审议再到班组审议,在研讨中帮助老师们进一步明晰什么是主题活动、为什么开展主题活动以及怎样开展主题活动。
本学期开学之初,每个年级组的老师参考了与幼儿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大自然、大社会”和幼儿生命成长的重要话题,初步确定了本学期的预设主题,在年级组内讨论并确定该主题的价值、目标及线索后,再开展园部审议,群策群力,共同思考如何更好地开展主题活动。
我们从三个年级组预设的主题里各举出一个例子,和大家分享我们对主题的思考与讨论。
“
小班
高高兴兴上幼儿园
对主题价值的思考
对主题目标的思考
与上届相比,老师们对于主题目标进行了调整,将重点放在更好地帮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上,让幼儿能按照自己的步调逐步适应新生活,而不是在幼儿刚入园时急于强调习惯与常规,而忽视幼儿的情绪。如何让幼儿喜欢上幼儿园,如何让幼儿园富有吸引力,才是本主题更应该关注的。
对主题线索的思考
老师们在参考了上届老师的做法列出线索后,将本届主题的线索确定为:
线索一——我的新生活
线索二——幼儿园里真好玩
老师基本沿用了上届主题线索的开展方向。在思考主题线索如何开展中,老师们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
1.“我的新生活”范围太广了,包括很多方面,线索下的内容很多,如何取舍?
2.“幼儿园里真好玩”,也和线索一交融,在孩子们熟悉环境的过程中,也就同时感受到了幼儿园的有趣。
3.家长们面对入园也有焦虑的状况,是否需要在线索中体现对家长的关注?
去年做过相同主题的中班老师说
1.幼儿园的新生活所涵盖的范围比较大,可以通过设置子线索的方式,帮助老师们理清每个阶段需要帮助幼儿解决哪些具体问题。
2.主题线索在开展的过程中一定是交汇共融的,只是开展过程中教师关注的重点不同,不要将线索按照时间先后人为地割裂开。
3.教师要重点与有入园焦虑情绪的家长多沟通,让家长看到孩子的适应与成长,也可以在主题目标中设置家长目标,在主题开展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减缓家长的焦虑情绪。
“
中班
我升中班了
对主题来源、价值和目标的思考
对主题线索的思考与困惑
困惑一:我是班级小主人究竟希望孩子达成怎样的目标?
老师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我是班级小主人”这条线索最后会指向做值日、为班级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但孩子好像又做不到发自内心地为班级服务,最后变成了老师的催促。所以服务是否是让孩子成长的唯一途径呢?
困惑二:如何看待那些成长不明显的孩子?
虽然孩子们从小班升到了中班,但有的孩子变化并不是很大,怎样去引导这部分幼儿成长呢?
去年做过相同主题的大班老师说
1.在“我是班级小主人”这条线索里,为班级服务是其中的一个点,更多的是怎样激发幼儿成长的自豪感以及“我的班级我做主”的班级小主人翁意识,比如怎样布置我的教室,怎样通过班级的协商与讨论确定我们的“班级公约”等。并且值日生一定是基于幼儿自己的意愿,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更不是到了这个时间节点就必须开展的活动。
2.小朋友的成长是有速度上的差异的,这个时候就需要请那些成长变化较大的孩子成为高级榜样,鼓励其他的孩子向他们靠拢。对于暂时变化不大的孩子,可以通过鼓励他为自己设定“成长小目标”的形式,当他真的实现了自己的小目标,他也会收获很多的成就感与自豪感。
园长伯伯说
当我们思考一个主题活动的价值时,要与我们三年整个的课程目标相结合。我们要思考中班初期的孩子面临的发展任务是什么,与小班相比,他们的认知、社会性存在怎样的可能性。
为什么会在这个主题设置值日生这样的活动?因为这意味着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到达了新的台阶。他从只关注自身慢慢向关注身边人、关注集体过渡。我们虽然常说这个主题是偏社会的,其实也不尽然。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都在发展。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更能干了,这其实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比如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身体运动能力、语言能力、艺术创造力等。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不要将它们割裂开,把孩子的成长放在全部的生活中,帮助他们树立成长的小心愿。
成长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首先我们要相信孩子是成长的,但成长也不意味着一路向前,也会出现倒退,即使出现倒退,恢复期也会变短,这也是成长的表现,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帮助孩子看到他的成长,而不是为成长定一个标准。
其他老师说
其他老师对如何通过开展值日生的活动培养中班幼儿的责任意识,也有自己的感想:
“一开始推行值日生的时候,发现大部分小朋友很抗拒做值日这件事,如果没有老师的监督,值日的质量很难保证。后来反思到,只有当幼儿真正认识到为大家服务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之后,才会心甘情愿地担起值日的职责。老师不妨先从一部分有意愿的孩子开始推行这个活动,将他们树立为榜样,之后逐步推广到全班。”
“
大班
我是中国娃
对主题来源的思考
对主题目标的思考
相比于上一届,本届老师思考到,中国的“独特”来源于与其他国家的比较,所以将中外对比作为一条比较重要的探究方式列在了目标上。
对主题线索的思考
与上届相比,本届老师对于线索一的名称进行了修改。上届的线索一名称为“初识中国我的家”。但老师们觉得“我的家”的表述指向于幼儿已经获得了“自己是中国人”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以此作为主题的切入点不合时宜,所以将名称更改为了更加指向调查幼儿已有经验的“我知道的中国”。
去年做过相同主题的小班老师说
1.中外对比只是一种途径,与其他探究方法并不在同一维度,不用作为目标单独体现。是否进行中外对比也需要基于儿童的需要,如果儿童自发提出了中外间的对比,可以简要进行对比。对比一定是在对两方都比较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主题开始之初,对“中国”和“外国”都没有经验的条件下进行。
2.在主题开展过程中要时刻回顾主题目标,不仅要带孩子研究中国特色,更要让孩子们知道这种特色物产与中国文化的联系,帮助幼儿在了解特色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国地大物博,从而激发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3.中国的特产很丰富,在主题探究中要找到深度和广度的平衡。做主题就像写一篇文章,每一线索都是一个段落,老师要提前思考每个段落在文章中所占的篇幅应该是怎样,从而使得文章逻辑清晰、内容丰满。
写在最后:
课程审议究竟为什么审?审什么?
虽然这些主题我们每年都在开展,但到了新的一年依旧要全盘进行课程审议。只有当老师们真正想清楚了为什么要做这个主题,这个主题究竟要达成怎样的核心目标,后面的一切具体实施步骤才会变得有意义。
以往在课程审议中,老师们往往讨论怎么做比较多,是否回过来想即将要面对的孩子是怎样的,他们究竟需要达成怎样的发展目标,处在怎样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问题上想充分了,通过什么路径达到什么目标自然也就清晰了。
文:余静雯
编辑:吴松龄
审核:徐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