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牟子坤家庭教育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MjY0MjE4OA==&mid=2650312249&idx=1&sn=b5640965bfbc45c51c97ade497c07039
大家好,欢迎来到师讯教育的【听书】栏目——让世界听见你的声音。
今天,来听牟子坤育儿育己——《童年的秘密》 第一讲。
《童年的秘密》解读1:儿童是成人之父
我们身处一个科技非常发达的时代,现如今人类一年的生产总值是500年前人类生产总值的240倍,如果《延禧攻略》中的魏璎珞利用特异功能穿越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她一定会觉得非常陌生,她可能会疑惑自己到底是身处天堂还是地狱。但是,如果她有幸进入一家公司,她所有的宫斗技能仍然能帮她升职加薪,还别说是清朝的魏璎珞,就是秦国时期的芈月穿越到现代,仍然能够在职场叱咤风云。由此可见,人类在科技上发展速度异常惊人,而在心智进化方面却异常缓慢,前者发展的速度如同火箭,而后者的发展速度犹如蜗牛。之所以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其核心原因就是人类认识外在世界的能力远远超出我们认识自己的能力,所以苏格拉底才发出“认识你自己”这样振聋发聩的呐喊。
人类本身想要得到较快的进化和发展,就必须在认识我们自身,尤其是认识儿童上得到重大突破。正如我们从今天开始要解读的《童年的秘密》这本书的作者玛丽亚·蒙台梭利开篇所言:“儿童正是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存在而不仅是肉体上的存在,才给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也正是儿童的精神,决定了人类发展的进程,并有可能把人类引向更高级的文明。”只有我们对儿童的精神世界了解越多,我们才能正确的对待和养育儿童,只有我们升级了养育儿童的方式,我们人类的心智才能得到进化,人类才能走向更高级别的发展。
100年前,心理学诞生了,这是专门研究我们人类自身的学问,事实上,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我们自身的研究,几乎可以说1万年前,伴随着人类祖先的诞生,宗教便应运而生,而宗教、哲学是早期人类思考自身的学问,正如艾宾浩斯所说“ 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不断提升,尤其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认识越来越多,但遗憾的是关于儿童心理发展获得的认识并未能广泛指导人类的行动,我们大多数人仍然愚蠢地认为婴儿就是白纸,我们自以为是地认为儿童什么都不懂,结果胡乱干扰和阻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我们的傲慢和自以为是把儿童推向了痛苦的深渊,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儿童就像生活在凄苦的地牢里的一个灵魂。他们希望见到光明,渴望在阳光下诞生,缓慢而又结结实实地茁壮成长。然而在现实中,却始终有一个力大无比的巨人站在边上,等待着猛扑过去,把他们压垮。”
不只是老师和父母需要了解儿童的精神世界,我们每一个成人也应该了解儿童的精神世界,因为我们只有了解我们是如何成为一个人的,我们才能够更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
1、婴儿内心藏着一个成人心灵的胚胎
人类区别于一切动物的关键特征在于人类拥有意识,也就是心理活动和思维。人类对于自身是如何获取意识和思维的非常好奇,但直到近代,心理学家才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动因给出相对比较客观的解释,其中一个核心代表人物就是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他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遗传或环境单方面的作用。而蒙台梭利认为,一个新生儿降临时,就已经包含了某种神秘本能,这种本能是促使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这和现代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是相符的,新生儿就如同刚买回来的笔记本电脑,开机之后虽然尚不能使用,但已经预装好了系统,只要我们下载好各种应用软件,就能够投入生产。蒙台梭利把新生儿拥有的这种本能形象地比作“心灵的胚胎”,这就像一粒大树的种子,它已经蕴藏了成长为一棵大树的胚胎,只需要适宜的土壤、阳光和雨露,它就能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蒙台梭利特别重视婴幼儿的精神活动,他认为婴幼儿成长为一个人的过程就是精神胚胎实体化的过程,所谓实体化的过程,就是把婴儿心灵胚胎中隐藏的一个成人应该具有的思维、情绪情感以及行为逐渐显现出来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有别于种子成长为大树的过程,因为个体不是被动地被环境塑造,而是主动选择和创造自己的发展方向,个体的自我选择和环境的不同决定了人类个体的最终差异。
婴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自己创造了自己。所以,蒙台梭利非常严厉地批评成人的傲慢,她把成人觉得是自己创造了孩子这种想法,看作是成人的自以为是和傲慢,她认为成人应该对婴儿持有崇敬之心,因为婴儿是成人之父。
2、儿童的发展依靠特殊的敏感期
出生,是一个人第一次面临环境的巨变,婴儿从舒适、柔软的子宫来到冰冷、粗糙的现实世界,内心充满恐惧和慌张,但我们又有谁在乎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的感受呢?我们只顾着自己高兴,从来没有替婴儿考虑——光线是否适宜、托抱姿势是否合适、环境是否嘈杂等等。如果我们依然固执地认为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是一张白纸,什么都不懂,那势必会做出许多愚蠢的行为,事实上,婴儿的啼哭就是对成人坚定的反抗,如果我们能够放下偏见和自以为是,仔细觉察一下小家伙的心理需要,然后及时做出调整,那么我们就已经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最初的适宜环境。
蒙台梭利提出了最有名的关于儿童发展的敏感期概念,她认为0-5岁是一个孩子发展的敏感期,而且孩子就是依靠这些对外界环境的敏感性在发展心理活动,比如最复杂的语言系统和直立行走就是在婴儿敏感性的促使下发展起来的。如果孩子错过了敏感期,再要发展一项技能,那就只能依靠思维和认知,而这是非常缓慢的,我们想象自己成年后学习外语的经历就知道了。
秩序敏感期
儿童从出生到两岁,首先会经历一个秩序敏感期。这种秩序包括外在环境的秩序感和内部秩序感,所谓内部秩序就是儿童能够明确地感知自己身体各部位的相对位置。0-2岁孩子对秩序的需要,就如同鱼儿对水的需要一样。他们需要生活在一个物放有序的环境里,因为他们需要对外在环境和自身在大脑中建立一张地图,而秩序能够构建起一种确定感,帮助儿童把杂乱无章的环境构建出一个轮廓,这个时期的儿童对秩序的追求几乎达到了固执的地步。
蒙台梭利在书中列举了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一个1岁左右的小女孩,看见妈妈把伞放在了桌子上,她就开始狂哭,妈妈错误地以为孩子需要伞,当把伞递给孩子的时候,孩子狠狠地推开了,当妈妈把伞收到另外一个房间之后,孩子便立马安静了下来。因为伞放在桌子上打乱了孩子已经在大脑中对环境构建起来的秩序,这让孩子很不舒服。再比如,有一个妈妈抱着一岁多的孩子走路,孩子一直都很安静,妈妈觉得有些热,于是就把外套脱下来搭在胳膊上,然后再次抱起孩子走路,但这个时候孩子狂哭不止,怎么也安宁不下来,最后在蒙台梭利的指引下,当妈妈再次把衣服穿起来的时候,孩子便立刻安静了下来,并嘴里还说“衣服在肩膀上”。在孩子的认知里,衣服就应该在肩膀上,而不是像一个别的什么西一样搭在胳膊上。
说到孩子对内部秩序的敏感性,蒙台梭利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照顾婴儿的保姆有事要离开一阵子,于是委托另外一个保姆暂时照顾孩子一段时间,但这位新保姆在给孩子洗澡的时候却遇到了巨大阻碍,后来才得知,前一位保姆给孩子洗澡的时候是用右手扶着孩子的头,左手抓脚,而新保姆的动作恰恰相反。这导致孩子对自己的头和脚的相对位置产生了混乱。
孩子对秩序感的这种敏感和固执,能够快速地帮助孩子构建起对自身和外界环境的认识,对孩子认识世界打开了方便之门。
智力敏感期
孩子除了对秩序有强烈的需要之外,在智力发展上,也非常具有敏感性。与成人相比,儿童尚未形成整体觉知的能力,但他们却对微小的细节极其痴迷,他们往往能够发现被成人完全忽略的细节,比如他们对地上爬行的非常微小的虫子很感兴趣,而成人如果不努力专心观察,可能压根都看不见;他们经常能发现画面中被成人完全忽略的地方,比如在看一副小白兔吃胡萝卜的画面时,他们关心的既不是小白兔,更不是胡萝卜,而可能是画页底部的一只微小蝴蝶。
幼儿的这种思维认识特点,是他们对外部世界保持敏感性的体现,这跟成人思维模式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因此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很多是由于这种思维的不同所导致的。如果我们要强迫孩子按照成人的方式观察和认识世界,那就如同强迫一只公鸡下蛋一样无礼和愚蠢,这样做不仅会制造亲子之间的矛盾,更重要的是阻碍了儿童的发展,压抑了儿童个性的展露。
3、儿童拥有自己的发展节奏
在儿童成长的路上,我们总是忽视儿童成长的节奏。尤其对于已经习惯了快节奏的我们,往往注重效率,我们所有的工作都遵从“效益最大原则”,比如我们在送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不愿意等待孩子自己穿衣服,因为太慢,觉得浪费时间。我们绘画班有一个孩子,已经5岁了,但每次来上课的时候妈妈都是把孩子放进推车里,推着孩子来上课,因为妈妈嫌孩子走路慢吞吞的浪费时间。这种成人和儿童节奏上的不一致,给孩子的心理和身体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让儿童放弃自己的生长节奏去适应成人的节奏,不仅痛苦,而且妨碍孩子成长。
如果我们能够想一想孩子是如何学会走路的,我们可能就能够明白什么是孩子的节奏。孩子的节奏相比较成人,一定是慢吞吞的、笨拙的甚至是常常犯错的,但正是这样的节奏让孩子不断训练自己成长。蒙台梭利说:“儿童掌握行走的能力,靠的不是等待这种能力的降临,而是通过学习走路获得的。”如果成人不尊重儿童自身的节奏,就直接等同于剥夺了儿童学习的机会。
如果我们能够再仔细观察一下孩子语言和手功能的发展,就会发现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练习如何说话和如何巧妙地使用手,语言和手功能是孩子思维发展的外壳,儿童通过发展自己的运动来发展自己的思维。每个孩子最终能够学会说话、走路和手的灵巧使用,就是因为我们成人没有人为地干预和扰乱孩子在这些方面的发展节奏。
成人出于潜意识的对自身财产和安宁的保护,总是阻止孩子的各种活动,比如经常命令孩子“不要碰”或者“别动,安静”等,这是因为我们很少意识到孩子的活动对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愿意信任孩子,尊重孩子的发展节奏,那么将会大大促进孩子的心理发展。
事实上,儿童所有的活动在无知的成人眼中或许都是玩耍,但对于孩子,那就是在热忱的工作和创造,儿童的工作和成人不同,儿童工作不是为了获得奖赏或者报酬,工作本身就是目的,他们通过自身的劳动和工作创造自己的个性。孩子工作时的专注程度,远远超过任何一个成人,他们常用的方式就是“重复练习”,儿童能够把“盖子盖上再拿下来”这样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四五十遍,他在用这种方式认识世界,如果成人随意的扰乱和阻挠儿童的工作,就会给孩子的心理发展造成障碍。现在有很多注意力不集中的儿童,或许与父母在孩子小时候专注玩耍的时候总是打断孩子有一定的关系。儿童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总是好动、喜欢热闹,真正按照本性发展的儿童拥有很强的秩序感和专注度,几乎可以达到忘我的境界,并且对安静有很强的需求,同时他们能够发展出待人接物的主动性和自发性。只有我们了解清楚儿童的精神世界,能够觉察到儿童的心理需要,我们才有可能正确地对待儿童。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咱们在下一次的解读中探讨成人到底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儿童。
今天的【牟子坤育儿育己——《儿童的世界》 第一讲】到这里就结束啦。明天牟子坤老师会为大家解读《儿童的世界》第二讲——“控告成人对儿童犯下的三宗罪归正道”?扫描海报二维码提前了解更多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