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简单问”为“深入问”
观察是最基本的探究方法之一。关注某一事物不能只停留在它的表面,而是要通过观察挖掘它的内涵。
让幼儿观察某一事物时,教师适当的提问可以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教师的提问应从简单逐步过渡到深入,这不仅能照顾到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而且能充分调动全体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的思维随着问题的深入更加活跃。
蕴含着唯一答案的提问,定会抑制幼儿的观察力、思考能力、积极探索的能力。我们要鼓励幼儿自己去发现,层层深入的发问,鼓励并倾听幼儿的表达,你会发现孩子的思维角度、模式,你会发现深入问带来的不一样的惊喜。
很多时候,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形成了“教师与幼儿”“提问与回答”的简单单向互动,师幼之间的互动都停留在教学内容上提问与回答,教师的本意是让幼儿学习知识,却忽略幼儿主动的需要。
应该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幼儿的主体性及自我发展,一定需要从简单到深入的过程,只有从孩子的需求出发,才能发现深入问后面产生的效果。
变“笼统问”为“比较问”
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可是在现实活动中,教师真正在组织实施时,会不自觉的让自己成为活动的组织者或调控者。
教师希望自己的提问按教案的设计获得与提问相一致的回应,教师会使提问变得非常笼统,因此,教师占据着提问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变得比较被动,适时的创造对比性的提问,让幼儿深入思考才是值得深思的。
在幼儿活动中,我们发现自然界的事物千姿百态,但是可以根据事物特征进行比较,找出异同或进行分类。因为分类是也是一个重要的探究方法,它可以帮助幼儿分析各物品的特征,会按各个物品的特征进行比较、归类,便于幼儿直观的发现蕴藏的很多东西。
因此,教师的提问应侧重于引发幼儿对事物进行比较,使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物体的相互关系方面。笼统问会让幼儿不知道从哪里回答你,让幼儿抓不住重点,而比较问会让幼儿关注重点。
变“单一问”为“多元问”
教师的提问非常关键,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如果答案只有一个,那些单一的问题只适合小班年龄段的前期。
如果教师经常出现单一问,那我们应该审视一下,孩子们对问题的回应,时间久了,你会发现齐回答,不加思索的回答占据常态,会影响孩子的积极思维及互动。
而多元问,可以让幼儿根据提出问题朝许多不同的方向思考,启发幼儿思维的求异性、独特性,然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评价,通过集中思维,选择出最合适的结论。
多元问也要考虑难易适度及科学性。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全面了解自己班幼儿情况。要掌握提问的难易程度,即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太简单或太难,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发展,我们要把握好难易程度。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重点设计一些加强师幼间互动的提问方式: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等模式交替进行。
这样的多元化的提问方式也能有利激发幼儿的共同探讨,幼儿有了更多的思维,更能激起更多机会发问,这样,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会提高,促进师幼和谐度,增进课堂浓烈学习氛围。
变“通俗问”为“递进问”
想象是思维跳动的火花。在探索问题时,要寻求答案,还可引导幼儿利用已得到的知识进行推想。在这里,教师的提问尤为重要。
教师经常这样一步步地循循善诱,层层递进,会让幼儿思考更深入、回答更精彩。教师的递进提问,会让幼儿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变“个别问”为“全面问”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课堂上回答非常活跃的某位幼儿或者某几名幼儿,教师很自然的就邀请到了他们。
殊不知,每次语言发展水平较好的幼儿回答的机会最多,很容易把个别幼儿的思维代替全面,在一次活动中,就能获得了 5-6 次回答问题的机会,而大多数幼儿连一次回答的机会都没有,所以,老师要在这方面尽可能的考虑周全,鼓励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创造机会给予表达。让参与互动的面扩大。
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幼儿的原则,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要时时处处落实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提问设计也不例外。
变“我问”为“自发问”
师幼互动是教师与幼儿以言语性或非言语性的方式进行的互动行为。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有言语上的互动、行为动作上的互动、表情上的互动等等多种方式。我们要善于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或其他活动中,改变方式,变“我问”为“自发问”,教师与幼儿在言语上的互动频率及深入程度都会直接影响效率。
在组织幼活动时,往往会出现很多困难。这时教师需激发幼儿适时的提问。适当的提问可以帮助幼儿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作观察记录时,总喜欢去发现孩子关注的兴趣点。
变“我问”为“自发问”使幼儿明白遇到困难要主动发问,积极观察,大胆探究,直至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变“生问师答”为“生问生答”
有时我们会让幼儿从事情的结果中找出原因。那时我们的提问就要举一反三,诱发幼儿探索答案的动机。在“认识磁铁”这一活动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情景设计:一个纸做的小木偶,在玻璃板上走来走去,这时,我采用的就不是老师提问,孩子互动回答,当时的情景孩子们一下子就激起了兴奋点,那些问题自然的一个个蹦出来了:“小木偶怎么会走的?”尖叫声,自发的鼓掌声,无需制止,他们自然的会安静下来观看小木偶又有变化了“啊?怎么回事啊?”这时的声音最为真实,虽然他们的问很有趣,他们的回答只是自己的猜测,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想问想表达想回答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你看下面有什么东西哎。”“什么东西啊?”“我不知道,你知道吗?”“老师,我想上去摸摸,我想看看下面的到底是啥?”面对幼儿的七嘴八舌,我没做任何约束。我深知:在幼儿兴致很高的时候千万不要去打断他们,在这样的宽松自由的生问生答的环境中,幼儿的思维是最容易激烈碰撞的。事实证明:实验过后,孩子们自己找到了答案,原来下面是磁铁啊,上面的木偶下藏着回行针,问题迎刃而解,接下来孩子们的操作欲望是可想而知的。
朱清 老师
《提升教师谈话能力的路径与策略探索》云端教研
#往期推荐#
点亮“在看”一起学习
戳“”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