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指导意见》要求,在研究分析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成效,梳理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各省(区、市)全面推行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
重点任务及主要举措
该意见聚焦幼儿园和小学两个主体,强化衔接合力,提出了五条幼小衔接举措:
一是幼儿园实施入学准备教育,帮助幼儿做好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多方面的准备。
二是小学实施入学适应性教育,将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改革一年级教育教学方式,强化与幼儿园教育相衔接。
三是教研部门要建立幼小联合教研制度,指导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加强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合作交流与研究。
四是幼儿园和小学要建立家园校共育机制,帮助家长认识过度强化知识准备、提前学习小学课程内容的危害,积极配合做好衔接。
五是教育部门要整合各方资源,统筹推进衔接工作,进一步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违反教育规律行为的持续治理。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区别
教学模式不同
幼儿园阶段的教学有着较大的随意性,大多以活动和游戏为主,重视“寓教于乐”,较为生动、活泼、有趣。
活动中,教师大多通过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幼儿进行学习,加上生动温馨的教学氛围和环境,使得幼儿能够在实践中运用自己的多重感官进行情感体验式学习,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小学阶段的教育模式主要为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集体知识讲述,相对来说较为枯燥、呆板。
并且,小学阶段的课堂规矩较为严格,一名教师同时面对班里几十名孩子,孩子在课堂上也不能随意走动。对于刚步入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还没有完全从幼儿园教育模式中走出来,对课堂规则的意识不强,无法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注意力也不能较好地集中,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学习效率大大降低。
课程设置不同
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五大领域进行,注重多领域整合和渗透,符合幼儿的成长实践,简单易懂,促使幼儿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提高各方面能力。活动中,教师更偏重于发现幼儿的兴趣和独特之处,有效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阶段的教育更偏向单一化和统一化,不同的教师分学科进行集体教学,不同学科的内容差别较大,并且各学科的知识内容基本上是固定统一的,因此很难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活动中,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逻辑思维培育。
师生关系不同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除了拥有老师的身份,还兼具“妈妈”的作用;除了对幼儿进行教学启蒙以外,还给予幼儿以情感抚慰。一日生活中,三名教师始终陪伴幼儿,即使是生活环节也不例外,全方位照顾幼儿的生活起居。
而在小学生活中,教师除了在教学时间陪伴孩子,其余时间不待在班级,并且每门课的任课教师不同。对于刚刚步入小学阶段的儿童来说,尽管其已经达到学龄阶段,但自主能力、注意力及观察力还很不成熟,心智也不够健全,当突然面对小学这样陌生的环境时,极易产生不适感,如感到不安、恐慌、无法集中注意力、不愿和他人交流等。对此,教师需要进行有效安抚,促使幼儿顺利度过幼小衔接期。
此外,还有外在环境、生活制度、学习时间、学习方式、成人对儿童教育要求等因素的不同,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对此,幼儿在进入小学之前,需要做好心理、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准备,以适应完全不同的小学生活。
幼小衔接阶段常见问题分析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伴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家长自身的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为了让自家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上,有的家长会建议幼儿园提前开设小学课程教学,让孩子在上小学前就能掌握更多知识。有的幼儿园为了留住生源,一味地迎合家长的需求,对幼儿进行拼音、识字、英语、速算、书法、国学等具体的知识灌输。
殊不知,这种片面地追求知识量、记忆量和学习难度的“小学化”教育方式严重背离了幼儿的身心成长规律,忽视了幼儿的心理情感变化,以及幼儿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的锻炼与开发,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和发展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各类教育机构层出不穷
对于如何应对幼小衔接,多数家长都将关注点集中在学习方式的改变上,给孩子报了各种辅导班,让孩子提前接触并学习小学阶段的学业知识,强化其知识技能训练。为了顺应多数家长的需求,各种教育机构层出不穷,开设了幼小衔接班、学前辅导班等,教授小学阶段的学业知识,由此导致虽明令严禁幼儿教育过度“小学化”但依然大范围出现的情况。
实际上,在幼小衔接阶段,相较于知识衔接,幼儿的心态转变、良好适应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更为重要。尽管幼小衔接阶段的主角是幼儿本身,但关键引导者是教师和家长,教师要积极做好示范和引领作用,在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为家长提供相应的教育支持,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幼小衔接教育观,促使幼儿顺利、平稳地过渡至小学阶段。
幼小衔接阶段的教学策略
教师重视幼小衔接工作
幼儿园要形成正确的教学观念,重视幼小衔接工作。一日生活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幼小衔接阶段的准备工作,通过多种方式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好奇和向往,并从心理上真正想要成为一名小学生。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自由活动时间向幼儿讲解红领巾的知识、示范系红领巾的方法,让幼儿在认真学习、掌握要领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红领巾的意义,从而萌发对红领巾的热爱和对小学生活的憧憬。
对于幼儿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幼儿快速适应小学阶段的生活和学习。但是,良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坚持锻炼和积累。
关于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点,程秀兰教授曾在园全直播间和我们分享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与幼小衔接》精彩课程,其中就和大家说到在幼儿园阶段,教师和家长需要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学习品质是在学习活动中呈现出来的能够支持学习成功并影响学习效果的一种心理品质。
想知道具体课程内容,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进入程秀兰教授的精彩分享啦!
程秀兰 教授
《幼儿学习品质培养与幼小衔接》
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园教育要与小学教育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由于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方式方法和时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双方需要进行充分交流和互动,增强联系。
进入小学以后,面对全新的伙伴、老师和环境,此时幼儿心里最依赖的人是教师,所以教师要充分掌握和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
强化家长的幼小衔接意识
幼小衔接不仅仅是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事情,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都对幼儿有着重要影响。其中,家长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生的老师,孩子的生活行为习惯、自理能力、身体素质、学习态度和能力及社会适应力等都离不开家长的影响。
在幼小衔接中,家长要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积极主动引导幼儿,关注幼儿的身心发展状态,多和幼儿进行交流,了解幼儿的心理变化,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接纳和融入新的环境。此外,家长要客观地认识幼小衔接阶段,积极参加幼儿园举办的有关幼小衔接的活动,有效运用家长间、家园间的各类资源和经验,不断完善自身教育理念。
同时,幼儿园也要积极做好家长工作,采取一些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方式,不断强化家长的幼小衔接意识。
如何才能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由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专家、深圳学前教科研专家、名园长和小学名师团队在《科学幼小衔接专题培训》中进行了精彩的分享。
通过对深圳市的幼小衔接项目实践研究的分享和经验交流,指导各幼儿园树立科学衔接理念,开展入学准备教育活动,全面推进幼儿园课程建设。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进入:
《科学幼小衔接专题培训》
本文源自《幼教365管理版》第466、467期。本文转载仅用于学习资源的分享,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排版丨Raily
审核丨不写昵称
#往期推荐#
点亮“在看”一起学习
戳“”一起进步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园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