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名园办分园是否“名副其实”?如何“标本兼治”?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名园办分园是否“名副其实”?如何“标本兼治”?-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文:李相禹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本文选自第47期《幼教评论》


近年来,通过“名园办分园”扩充优质幼儿教育资源的政策与现象屡见不鲜。名园即通常意义上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名园办分园”的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既有行政和政策的大力推动,也有民间的主动策源。

“名园办分园”过程中集中反映出的名园所办分园的办园性质模糊不清、教学质量难以保障、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不健全,及其对幼教事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的影响等问题。


如何看待“名园办分园”的现象?其缘起与动因是什么?有哪些举办形式和管理体制?“名园办分园”的总体优势与弊端何在?如何因势利导地善用这种办园模式,实现真正的“标本兼治”?


一、“名园办分园“现象的缘起与动因


所谓“名园”,一般是指具有科学的办园理念和园所文化、深厚的办园传统和历史积淀、鲜明的办园特色和完善的管理机制、良好的办园条件和高素质的保教队伍的幼儿园。名园办分园的缘起和动因既包括家长对优质资源的竞相追逐,园所教育质量评估的大力推动,也包括地方政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和推进区域均衡发展的政策驱动。


(一)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竞相追逐

名园办分园是否“名副其实”?如何“标本兼治”?-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现代育儿焦虑,让很多家长从孩子上幼儿园起就开始“择优而从”。由于教育信息的不对称,家长无从真正知晓一所幼儿园管理、保教、教师和课程等方面的完整信息,且家长也不具备分辨优质幼儿教育的能力,因此幼儿园的“名号”或“招牌”就成为家长判断其“优质与否”的重要甚至唯一标准。自然成为家长抚慰育儿恐慌心理的一剂“强心剂”。

(二)园所质量评估制度的大力推动

名园办分园是否“名副其实”?如何“标本兼治”?-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各地教育部门为促进幼儿园办园的质量提升而大力推行的幼儿园质量等级评估而赋予幼儿园的“市级示范园”“区级示范园”“一级一类园”等“标签”也是很多幼儿园竞相追求成为名园的重要因素。

教育行政部门的等级类认定往往加大了幼儿园在公众心目中的公信力和认可度,这也成为家长择园的重要依据。并且,随着幼儿园收费制度的改革,幼儿园的质量等级评估与保教收费标准挂钩,也吸引了一些新建园试图借助“挂名”的方式在短期内迅速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的政策驱动

名园办分园是否“名副其实”?如何“标本兼治”?-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伴随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企盼和需求日益增大,适逢20世纪90年代,与“名校办分校”现象大量出现,“名园办分园”也随之相伴而生。近年来,一方面优质幼儿教育资源有限,突出表现为一些大中型城市中公办幼儿教育资源供不应求;另一方面,相对于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不足,市场却有着巨大的潜力。

在此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如北京市教改纲要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要通过名校办分校的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国家也出台相关的规定,允许一些具有品牌优势的公办教育进行“办园体制改革”的尝试,通过“国有民办”“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形式,吸纳社会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以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朱永新,2009)

因此,“名园办分园”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创新体制、满足社会需求发展学前教育的一条途径,对于解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也是有益的,并逐渐形成热潮。

(四)借由“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之名

名园办分园是否“名副其实”?如何“标本兼治”?-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当下,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些大中型城市的外来人口涌入、城市中心人口的外迁和诸多新城、新居住区的建立,以及“二胎政策”的放开,导致城市人口生育出现又一个高峰,进一步催生了幼儿教育的需求。“名园办分园”作为一种有效解决大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尽快提高教育质量的现实对策得到了官方的肯定和大力推动。

2010年末,《国务院关于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提出要构建“基本的”“有质量”的幼儿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鼓励优质公办幼儿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各地在制定“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名园办新园”“强园带弱园”“城园连镇园”等途径创新办园模式,加快学前教育优质资源的辐射和延伸。

例如,2011年,北京市教委出台的《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基础教育要结合人口迁移和学龄人口变化趋势进行“均衡配置”,继续推进名校办分校,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布局调整,促进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二、“名园办分园”的举办形式与管理体制


从“名园”的办园性质来看,多属于公办幼儿园和原有体制下的部门办园,或隶属于师范类或其他院校的企事业单位办园,但也不乏一些社会影响较大,甚至实现集团化或连锁式经营的民办园。从“名园办分园”的举办形式来看,主要包括“一园多址”“集团化办园”“挂名式分园”和“混合式办园”几种。

(一)举办形式

名园办分园是否“名副其实”?如何“标本兼治”?-幼师课件网第6张图片
1.一园多址

“一园多址”是指幼儿园通过举办分园的方式扩充教育资源,分园几乎完全复制总园的保教管理和课程设置,在先天上就秉承了总园的“基因”。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在北京不同地区共举办了六所分园,七个园所实行统一管理。

2.集团化办园

集团化幼儿园是指以一个共同的开办和管理实体为核心,以产权关系为纽带,通过投资、合资、合作等方式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幼儿园经营实体联系在一起,统一管理、协同运作的学前教育专业经营共同体。(王明非,2010)这类幼教集团或采取“统一规划发展”,或采取“收归”的方式实现“集团化”扩张和管理。后者如北京市海淀区“明天幼稚集团幼儿园”,其下属的幼儿园并非都是总园举办,而是后天“收编”的。

3.“冠名式”分园

当然,也不乏仅仅挂名利用“名园效应”以扩大社会影响、“名不副实”的分园。这类幼儿园通常采取加盟形式,仅“冠名”总园的金字招牌。由于在园所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与总园的关系比较松散,保教质量难以保障,属于“有名无实”。

4.“混合式”办分园

除了上述三种类型,还有一类属于“混合式”办分园。例如,如前所述的北师大实验幼儿园,除了六所“一园多址”的分园。自2013年6月起,还通过合作办园、师训基地园、“百年有园”大手小手俱乐部(早教项目)三种方式开展合作,目的在于继续发挥北师大实验幼儿园的优质教育资源优势及引领示范作用:不仅在保证教育质量和品牌的前提下,有条件地举办分园;而且还利用教育和教师培训方面的专业优势,设立“师训基地园”,对外输出优秀的保教和管理资源;此外,采取加盟的方式,以综合化的早教课程、蒙氏活动和亲子图书馆的形式拓展0-3岁早教服务。

(二)办园性质

名园办分园是否“名副其实”?如何“标本兼治”?-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如前所述,由于政策大力推动,“名园办分园”在办园性质上也呈现多种类型。

1.公办园

一般而言,“一园多址”的幼儿园在性质上通常与总园保持一致,并且,总园和分园多为公办园。并且,一部分的集团化幼教集团,无论是总园还是分园都属于公办园。例如,1995年,北京市海淀区教改试验区成立之后首创以集团办园模式为特征的海淀区明天幼稚集团,其下属的19所幼儿园均为公办园。

2.体改园

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也鼓励办园体制创新,即采取“民办公助”或“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发展。例如,在北京市朝阳区教委的指导和支持下,朝花幼儿园实施“政府主导、市场机制、各方参与”的普惠园办园体制改革模式,类似于“公办民助”。自2013年开办以来,就确立了“民办普惠园”的发展定位,迄今已开办15所分园,致力于打造“普惠型学前教育集团”。

3.民办园

通常来说,在集团化办园中,如果总园是民办园,分园通常也是民办园。例如,北京二十一世纪实验幼儿园。此外,上述提到的采取加盟形式的“挂名式”分园通常也是民办园。

(三)管理机制

名园办分园是否“名副其实”?如何“标本兼治”?-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1.总园长统领、职能交叉

一园多址办园两园一套管理班子,同样的管理政策和制度,同样的管理办法和评价机制,保证园内管理的一致性与和谐性,能全面覆盖到幼儿园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点上。一些幼儿园在一园多址的管理体制上创新形式,职能部门采取“交叉网状”的管理结构。

例如,业务副园长兼任总园行政副园长;负责教科研的副园长兼任分园行政副园长,工会主席兼抓全园党务工作,即每个人的工作都有与他人相连接的交叉点,既体现了管理上的无缝对接,又优化了管理人员,实现了管理中的有效与高效。(张瑞茹,2017)

2.集团化多元并举的管理

从集团化办园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来看,主要包括三种:扁平化、等级化和合作化三种模式(详见表1)。(曹莎,2016)一般来说,集团作为高层管理,统领其下属所有幼儿园的人事、财权和物权,各个分园则通常设置执行园长或称副园长,只有执行权。不同层级权责分明,实施鲜明的等级化管理。

相对而言,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设计能压缩不同层级人员,最大限度地“授权于人”,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此外,合作化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总园与分园优势互补,实现分园的本地化和特色化发展。

表1 集团化办园的三种管理机制
模式类型
种类
优势
适用类型
扁平化管理模式
团队性
多元性
重协调
精炼管理层
整体的设计
人员素质较高且一致
等级化管理模式
统一同步性
分工明确性
纵向一致性
工具理性
配置梯度递增
环境稳定
合作化
管理模式
高度信任
信息共享
稳定的合作
优势互补,降低成本或风险
符合治理要求
独立性强
优势突出

3. 政府主导、引入市场机制

根据政府权力、园所自身和市场三方在集团化幼儿园形成过程中的力量关系,导致各类集团化幼儿园的运行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侯雨彤,2014)。研究指出,新时期的办园体制既要充分体现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办园导向,又要有利于最广泛地动员与利用社会力量投入举办幼儿园。(庞丽娟,2011)如前所述的体改园中,朝花幼儿园采取的就是“依托政府主导,引入市场机制”的管理模式。

(四)发展模式

名园办分园是否“名副其实”?如何“标本兼治”?-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此外,有研究从法人特征(独立、混合)、投资主体(政府、社会力量)、链接纽带(产权、契约、产权+契约)和园所名称四个方面,以辽宁省集团化幼儿园为例,分析其发展模式。研究发现,当地的集团化幼儿园主要包括“名园+新园” “名园+乡园” “名园+名企”以及“品牌+地产”四种举办形式。((侯雨彤,2014))


三、名园办分园的总体利弊分析


“名园办分园”有的是由知名幼儿园利用自身的金字招牌开办的,或以名园的名称署名,贯彻名园的办园理念和教育特色,保持与名园相一致的管理制度,培养质量相当的保教队伍,确保一定办园水平的办园形式。这种办园性质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不能忽略其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隐患和弊端。

(一)名园办分园的优势

名园办分园是否“名副其实”?如何“标本兼治”?-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1.增加优质幼教资源供给,扩大辐射范围

通过名园举办分园扩大优质幼教资源辐射范围,成为满足大众需求的一条便捷而可行的途径。从园所的发展来看,分园通过对名园发展的历史传统,特别是对后者发展历程中积淀的办园思想和理念的传承,完善的管理制度建设和师资培养经验的借鉴,可以少走很多弯路,站在“名园”的肩膀上实现“加速度”发展。

目前,名园办分园已经突破了区域界线,如北师大实验幼儿园的分园跨越海淀区和朝阳区等,一些城中心的幼儿园在郊县办分园,提供的托幼服务的覆盖范围在向外辐射和扩大。

2.实现幼儿教育办园体制创新,促进幼教事业多样化发展

从现实角度分析,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与其相适应的多元办学体制。如果没有竞争意识和竞争压力,集中统一的办学体制不可避免的要退化和僵化。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多元化办学模式才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机制。(史彩霞,2005)名园办分园这种新型办园体制的出现也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为适应家长追求优质幼儿教育的需求而产生的。“名园办分园”本身就是一种办园体制的创新,促进了幼教事业的多样化发展。

3.发挥名园的带动和影响,创造名园和分园双赢的局面

“名园办分园”无论对于“名园”还是对于“分园”的发展都带来了效益。从生源来看,由于名园效应,新建分园在当地社区的知晓度得以增大,而新建分园也会利用这一无形资产,为名园吸引更多的生源。

从管理角度,一方面,名园通过为分园输送教学和管理力量,可以使总园的办园思想、管理理念得到贯彻和执行,提高分园的管理水平和师资,促进分园的尽快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分流名园现有的富余人员,使得名园培养的骨干和经营策略在创办和发展分园这一新的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使教师队伍得到壮大并有利于促进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

对于“名园”而言,由其品牌形成的无形资产,无疑成为在保教费用之外向家长收取赞助费的合理而充分的理由,从而扩大了教育经费的来源,为园所发展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可以说,通过名园办分园可以有效地提高名园和分园的办园效益,形成双赢的局面。

(二)名园办分园容易产生的弊端

名园办分园是否“名副其实”?如何“标本兼治”?-幼师课件网第6张图片
名园办分园在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管理上难以确保质量,大干快上监管缺失,以及加剧择园,造成新的不均衡发展等问题,需要特别警醒。

1.简单复制难以确保质量,发展适宜性受质疑

从理论上讲,分园通过严格遵循总园的办园理念,进行全面的管理制度建设和保教队伍培养,可以达到并保持与总园较为一致的办园水平;但教育是一项极其复杂和艰难的事业,在实践中很难像麦当劳一样“复制”,分园和总园之间往往存在较大差距。

很多分园只是流于在硬件配备上“效仿”,由于缺乏历史文化底蕴和“内涵建设”,而“徒有其表”。内功的修炼往往见效很慢。一些分园在教育功利心驱使下以短期的办园效益为先,忽视对于园所长远发展更为重要的管理制度和师资队伍建设,质量难以保障。

特别是冠名式办园模式,往往重在冠名,获得品牌效应,总园和分园间没有实质性的联系,所谓的分园包括输出管理、培养师资等各方面未得到落实。名园与所谓的分园之间是花钱买牌子,双方属于你情我愿的交易关系。

“名园”之所以有名是因其具有一定的历史根基,且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域办出特色,赢得口碑,但简单“移植”到他地未必能够生根发芽,一些名园办分园就出现“水土不服”现象。幼儿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与社区相联系,能够因地制宜地满足当地社区的需求,与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因此,在一个地域发展较好的园所不能简单移植到另一个地域。

2.体制不同使管理面临困境,规模扩张、隐患增多

名园办分园有“民办公助”和“公办民助”等多种性质,属于办园体制创新。但由于先天的体制不同,分园之间的发展差异也很大,对总园的管理也提出挑战。以青岛市实验幼儿园举办的五所分园为例,五所分园有三种办园体制:差额补助的事业性质、自收自支的事业性质、自收自支的民办非企业性质。

管理实践中面临不少新问题:一是分园办园性质多样,教师多数无法享受公办事业教师编制身份,同工不同酬,工资待遇、劳动保险等只有园所自筹;二是由于分园属于承办性质,每年用房要支付高额的租金,增加了办园成本;三是办园体制影响了管理者办园的积极性,园长办1所幼儿园和办5所分园的工资是一样的,但承受的职业压力和付出的精力却相差很大。(《中国教育报》,2010)

这种情况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名园办分园怎样的规模是适宜的和能够有效管理,需要认真考虑,而不是盲目扩大,以规模取胜甚至形成巨人化幼教机构。否则,以工业化流水线方式发展教育,对于生命个体可能存在潜在危机和负面效应。

再者,由于名园和分园在法人、财务等方面不独立,造成园所产权关系不明,公私界限不分,体制运营混乱,资金管理等方面存在自我监督和外部监管的“真空”,极易滋生教育腐败等问题。在新一轮“名园办分园”热潮中,对于这种发展模式可能埋下的隐患及危害,应当引起更多的关注。

3.加剧“择园”,形成不公平竞争,造成幼教事业发展不均衡

“名园办分园”是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这种以扩大优质资源辐射范围的方式却使当地原有的普通园和薄弱园更加相形见绌,进一步加剧家长“择园”。大多属于民办性质的分园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名园的光环效应,与真正的民办园之间的竞争不在一个起点或平台上,挤压了民办园的生存空间。

“名园办分园”发展模式的本意是将“名园”的“蛋糕”做大,以期依托名园扩大优质幼教资源,进而实现“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但实际上,也会带来幼教事业的不均衡发展:不仅人为造就了一大批“差园”“弱园”,违反了教育公平和机会均等基本原则;随着名园的扩张,园所愈圈愈大,形成“集团化办园”。一园独大,不免“以名凌弱”,甚至出现以“托管”为名义的“吞并”薄弱园的现象,对多元化办园造成挤出效应,导致新的不均衡。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自身内部管理,同时强化外部监管

名园办分园是否“名副其实”?如何“标本兼治”?-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分园办成真正的名园需要满足的几大因素。首先是分园与本园要有内在联系,管理、师资都要有传承,办园是讲究规律的,需要发展过程,培养名园要有充足的时间,有一定的积淀,形成特色和风格。(郭炳德,2011)因此,名园要加强对分园的管理,避免盲目扩张忽视质量的行为,而是从教育的发展规律出发,确保分园的质量,从而进一步强化幼儿园的品牌。


2002年2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指出 “幼儿园可以依托优质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办学。这类学校必须具有独立的法人,必须实行独立的经费核算和人事管理,有独立的校园、校舍,独立进行教育教学。”从政策上明文要求幼儿园在举办分园时,和总园的法人、财务和园舍要独立,但现实监管却失利。


教育部门要强化规范,加强对名园办分园的监管;此外,还需要改变社会监控长期缺位的状况,营造条件,让家长和公众参与进来,成为评价监督的主体。采取“一园一特色、共铸好品牌”的战略性发展道路,因地制宜地开展各园的管理工作,才能真正把分园办好。


(二)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和家长需求,实现“当地化”发展

名园办分园是否“名副其实”?如何“标本兼治”?-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教育应该注重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任何一所学校、幼儿园都有其特定的生长和发展的土壤,之所以能够发展得好是因为适应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的需求特点,更好地把握了孩子的生活环境,提供合理、适宜的教育服务。有了准确的定位,才能更好地谋求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大中型城市人口由中心城区外延,甚至在城乡结合部、郊区定居。如果名园在这类地区兴办分园,那么,在园所规模、设备设施、师资队伍、课程设置等方面就要尽可能依据当地社区的特点,不是简单复制名园的硬件,而是抓住名园发展的精髓,即修炼内功,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完善管理制度建设,逐步提升园所的“内涵”与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家长的赞誉,与“名园”光环相匹配。

(三)帮扶普通园、薄弱园,提升整体幼教水平

名园办分园是否“名副其实”?如何“标本兼治”?-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名园办分园的初衷是扩大优质幼教资源,但由此导致的发展悖论是进一步拉大了名园和薄弱园之间的距离,造成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发展。这种做法实则“治标不治本”,而真正标本兼治的策略是,扶持名园所在学区内的普通园和薄弱园的发展。

《国务院关于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为幼儿和家长提供方便就近、灵活多样、多种层次的学前教育服务”。名园提供的托幼服务只是“之一”,不应成为“唯一”。

同一个学区内的家长需求必然是多样的、多层次的。如果名园无限扩大势必造成垄断。因此,应该切实发挥名园作为公办园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对学区内普通园、薄弱园的帮扶,提升学区内幼儿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


 

名园办分园是否“名副其实”?如何“标本兼治”?-幼师课件网第15张图片

名园办分园是否“名副其实”?如何“标本兼治”?-幼师课件网第16张图片

名园办分园是否“名副其实”?如何“标本兼治”?-幼师课件网第17张图片

关注“教育”了解更多学前教育资讯。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教育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名园办分园是否“名副其实”?如何“标本兼治”?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