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早期教育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ODM2OTMxOA==&mid=2650512162&idx=1&sn=810969c32550af0e68f8fd36b4f9c02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社会性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特定的角色,反映或想象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角色游戏为幼儿提供了模仿、再现人与人关系的机会,既满足了幼儿喜欢观察和模仿的心理需求,又为他们发展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打下基础。
随着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园教师的课程理念得到进一步更新,逐渐认识到幼儿园课程要重视学习和游戏的整合。为此,我园对原先的角色游戏组织策略进行了深度审议,即如何在角色游戏中寻找突破口,使幼儿能够灵活地迁移与运用自己的认知经验参与角色游戏,又能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产生的游戏需求进一步推动主题活动的深入。
本文以主题活动“人们的工作”为例,谈谈开展角色游戏的实践与思考。
角色游戏是幼儿获得社会生活体验的方式之一。在初探阶段,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推进。
第一,在日常生活中生发游戏主题。幼儿应以生活为本源开展学习和游戏活动,强调在感受体验中积累认知经验,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为此,我们以角色游戏为抓手,通过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来拓展游戏情节和内容。
比如,在“小吃店”游戏中,幼儿发现柜台前总是排着长长的队,游戏进行缓慢,通过自主讨论,幼儿一致决定增设两个服务窗口,成功解决了顾客排队的问题;“小吃店”的管理人员发现就餐后的桌面太乱,商议后决定招聘一名服务员负责打扫卫生。
在这些角色游戏中,幼儿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解决了角色游戏中遇到的问题,既提升了问题解决能力,也拓展了游戏经验。
第二,给予幼儿充分的角色游戏空间。我们改变了原有的各区域空间相对独立的模式,提供充足的场地,将所有的角色游戏材料全部搬入其中,鼓励幼儿根据需要打造相互交融关联的迷你生活空间。
孩子们通过超市参观、亲子调研、班级研讨等形式,决定先将角色游戏材料进行分类,如分为洗化类、美工类、图书类、探究类、玩具类等;再根据主题活动讨论将要开设的游戏区域,并与同伴合作搭建相应的角色游戏空间,制订相应的游戏规则;然后根据区域的社会角色需求,选择材料,进入区域开始游戏。
我们组织全园教师进行角色游戏互相观摩活动。通过观摩发现,不少教师在把握角色游戏和领域学习内容方面出现了顾此失彼的情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投放过多游戏材料,忽视角色游戏交往功能。教师在角色游戏区投放了丰富的游戏材料,忽略了游戏情节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功能。比如,在“服装设计师”活动中,教师投放了彩纸、胶棉颗粒、旧报纸、颜料、光盘、彩泥、海绵纸、剪刀、胶水等游戏材料,并提供了参考图片,引导幼儿尝试制作自己喜欢的服装。
虽然通过活动,幼儿习得了制作、装饰服装的技能,但活动中的幼儿更像是独立的操作工,同伴之间缺少了交流和互动,难以达成“对各种工作和职业充满好奇心,在游戏中扮演自己心目中喜欢的职业角色;通过讨论、交流、展览、游戏等活动的组织,了解社会中常见的工作,增进幼儿热爱和尊敬劳动人民的情感”的游戏目标。
2.教师不适宜的指导,忽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角色游戏过程中,幼儿自主选择游戏角色,有时会出现两位幼儿争抢一个角色的情况,此时,有些教师会直接指定一位幼儿扮演此角色,这一举动看起来解决了纷争,其实打击了另一位幼儿游戏的积极性。
有的教师会完全放手,置之不理,放任幼儿以不恰当的方式争取角色,导致争抢到的幼儿如愿以偿,没有争抢到的幼儿情绪不佳,失去兴趣,无法进入游戏情境,不利于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讨分析,我们发现,教师在基于主题背景下开展角色游戏时,更多的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游戏材料,却对材料是否与主题相关、是否能促进主题目标的达成并不清晰。为此,我们重新梳理了各年龄段目标,并将目标进行深度剖析,明晰角色游戏目标的具体指向,使教师做到游戏有主题、心中有目标。
其次,我们引导教师理清思路,调整策略,利用设置游戏清单、一周一次游戏推进记录、不定期组织教师相互观摩等形式,优化游戏的组织与开展。
在明确了角色游戏创设思路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师幼共同制订游戏计划,设置游戏内容,收集游戏材料,共商游戏规则等,帮助幼儿整理、巩固和梳理游戏经验,实现游戏有效支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的。
1.自主制订游戏计划。幼儿自主制订计划,既能加强幼儿的任务意识,又能有效推动角色游戏的发展,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以及游戏中遇到的问题,游戏计划的呈现形式上也会适时进行调整。
比如,在“邮局”游戏中,幼儿经过讨论后,呈现的计划包含了游戏名称、需要材料、参与人员、游戏流程。游戏开始,幼儿根据计划寻找材料开展游戏。然而,首次游戏出现了因幼儿经验不足,开展的游戏无法深入;游戏材料太少,不足以支撑游戏情节需要等问题。由此,幼儿意识到计划需要进一步调整与规划,于是第二次计划应运而生。这一次,幼儿利用废广告纸新增了制作“邮票”的区域,增加了“送信”工作人员,手绘了“邮局工作”流程图示,解决了材料不足、游戏环节单一的问题。
在有了较丰富的游戏情节后,幼儿再次对计划书进行完善。第三次计划包括游戏主题、游戏流程、所需材料、角色分工、参与人员、备注(由教师根据每个区域的计划情况,记录孩子们的讨论情况)六方面内容,使得游戏的计划性更强,情节更为丰富。游戏中,幼儿的游戏水平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得到了提升。
游戏计划的制订、实施、调整,都是幼儿自由自主的创造性过程,计划随着幼儿不断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完善。幼儿在一次次探索中,感受到计划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晰计划的结构,推动了主题活动的进行,达成了“理解各行各业劳动对人们生活的意义,学习成人认真、细心、负责的工作态度”的预设主题目标,也提升了自身的规则意识和计划能力。
2.自主分工角色职责。角色游戏中设置怎样的工作人员、承担哪些工作职责、安排几个工作人员较为合理等,这些问题看似不起眼,实则对角色游戏是否能顺利开展至关重要。
比如,在“小吃店”游戏中,按原计划食物由“顾客”自选,“服务员”负责摆放加工好的食物。但在游戏交流环节,幼儿提出异议,“顾客”自取食材不够卫生,而且“服务员”和“顾客”之间几乎没有交流。通过讨论,孩子们一致决定,通过明晰“服务员”的职责来解决这一问题,即“服务员”可通过询问、推荐等方式和“顾客”交流,戴一次性手套帮助“顾客”拿取食物。
这一改变,不仅增强了角色游戏中的社会交往,丰富了游戏情节,也达成了“在主动参与活动中感知和体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在活动中表现一定的独立性,形成主动、互助、合作的态度和行为”的主题目标。
3.有效关联领域学习。角色游戏的目的是促进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获得学习的快乐,并实现相关角色行为背后的教育价值。教师应指导幼儿将角色游戏中的行为与领域学习联系起来,全面发挥角色游戏的教育功效。
比如,在进行“照相馆”游戏时,嘉嘉、小楼、宝宝虽然明确自己在游戏中的分工,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并不能完全展示“照相馆”游戏中角色的行为。教师在观察到这一情况后,为幼儿提供了影楼工作的视频,以帮助幼儿理解照相馆的工作内容,并衍生出根据顾客拍摄要求,制作相应的道具,现场绘制照片等游戏情节,将艺术创作、实物点数、语言表述、社会交往等领域相互关联,有效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提升。
主题背景下角色游戏的开展是我园推进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的举措之一,角色游戏作为主题的延伸活动,促进了幼儿的社会交往,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未来的课程游戏化探索中,我们会始终以儿童为本,关注、尊重、支持幼儿的发展需要,探寻主题背景下角色游戏的实施策略,不断优化,让幼儿成为课程的主人。
关注“教育”了解更多学前教育资讯。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