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中国教育创新20Plus论坛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NTA5MTYxMg==&mid=2654924889&idx=1&sn=becd32b875aa86048c3a24e867f2ac8e
作者:王蓉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幼儿园大班在读幼儿家长我家宝宝上的是公立幼儿园,就在我们家旁边的小区里,隔一条马路。这个幼儿园规模较小。大班这一个年级只有两个班。原来班上有二十多个孩子,进入大班后,有好几个孩子退园去外边上幼小衔接机构,现在班里只有十几个孩子。
菲菲妈妈提出我们大家都写一个“妈妈笔谈”后,我这几天回头看看班级微信群,可以看出疫情爆发之后老师的教育教学及老师与孩子的互动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01
每周的常规性“动作”
班里最硬核的常规性“动作”是每周在群里发一个一页的“幼小衔接”的卷子,要求大家把做好的卷子上传到群里。写到这里,才意识到本麻麻从来没有仔细看过这些卷子,也不曾好奇这些卷子的来历以及因为整个年级的使用到底是幼儿园的行为还是老师个人选择来的。
这些卷子的内容就是拼音、识字、两位数以内的加减法。我的感觉是她每次几分钟就做完了,我或她爸传上去就完事。只是我们每周都不得不记着打印卷子这个事儿,忍不住想:完全可以开发出不用打印的在线卷子啊!不知幼儿园是还没意识还是有意识而没有供给。
除此之外,也是与“幼升小”相关,幼儿园每周会要求孩子练习立定跳远、十米往返跑和坐位体前屈,要求家长把孩子练习的视频发到群里。我们每周偶尔带宝宝去练练,可是也没有去群里打卡。
疫情期间我家宝宝疯狂喜欢上了荡秋千,我们小区里有两个秋千,我不去学校值班的时候我们俩每天五六点钟就要去那里。秋千的四周种满了玉兰树,所以我们荡秋千的时候见证了玉兰的花开花落。宝宝总是要我把她推得高高的,她还一边唱着歌,一边调侃老母亲是不是胳膊变细了一点儿。
我这个麻麻倒是很有去班级微信群分享这些情景的照片的冲动,但是又忍下来。有时候觉得自己也很有意思:针对老师指定动作的分享冲动,总是低一些。当然很多时候也是因为老师从来没有那么硬性地要求老母亲们必须怎样——这大概也是老师的经验以及学前和中小学教育的不同吧!
总而言之,除了幼小衔接的卷子,我们家都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回应。而老师指定之外的自选活动经常有分享的冲动,但是又觉得,嗯,前面指定活动都没有做,这个时候又晒什么。
还有每周五是固定的“小诗人”节目时间,要求家长把孩子朗诵或背诵唐诗的视频发到群里。老师总是表扬那些做了的孩子和家长,对于我这样不怎么响应的家长,似乎也并没有责怪。
班里有个郭小朋友非常厉害,他的爸爸妈妈每周五固定地上传一个他背诵唐诗的视频,上次是《将进酒》,本周是《琵琶行》。我和宝宝共同赞叹这位郭小朋友,说了好几次要和人家学习,可是迄今都没有付出认真的努力。
老师每周定时发送的还有幼儿园保健医提供的营养食谱、幼儿作息、正确洗手和健康走路的方法、警惕春季传染病这些小文章。在这个方面,经常有一些综合性的教育活动。
如3月17日老师发了信息说3月20号是世界口腔健康日,请小朋友们制作立体作品、创编儿歌、诗歌等符合大班活动特点的“保护口腔健康的承诺”。班里有的小朋友画了海报,有的分享了视频,作品还被选用编辑到“院区新闻”的“我是爱牙小明星,坚持刷牙我最棒”,老师特别向这些小朋友表示了祝贺,可以看出这是整个幼儿园开展的活动。
02
班级微信群中的“政府”
作为一个常年要给研究生开设“教育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的人,本麻麻看着幼儿园的班级微信群中的与政府或者国家领导人相关的信息都觉得很有兴味。比如3月14日老师分享的这一则:
3月14日“紧急通知 上面一封信(见上边)务必每一位家长都阅读,阅读之后请大家即刻发到班级微信群。最晚九点发我。”我们每个家长于是都紧急在晚上九点前完成了“已经阅读”的接龙——这个时候家长们都非常自觉——这封信显然是一个政府行为,但是落款是“一位北京老教育工作者”。
疫情开始后,我先是觉得班主任老师特别辛苦,每天都要组织每一个家长为孩子和全家做疫情打卡。当然这也是政府要求的标准动作,我们每个大人也都在单位做,可是单位往往有办公室人员负责。
我们所的办公室主任段工先后尝试了几种方式,如线上表格之类,来提高做这个事儿的效率。想了想老师一个人每天要面对几十个家长,一直采用的是家长一人一段地上报,每天数人数,不知有没有人帮助她。如果我们单纯用班级微信群的互动信息来看老师或幼儿园如何利用了在线的工具,那么数第一的必须是这种行政性的疫情打卡而不是其他。
我在广东开办幼儿园的学生YZ说这是政府把自己的责任推给了学校,占据了老师和校长们的太多精力。我感觉自己如果是宝宝的班主任老师也是会忍不住抱怨的,但是她似乎每天都很耐心地在做,也没有让班里其他老师分担。
还有老师在一段关于学习汉字的信息中,说大家看看学习强国下面的这个填空题啊,习大大都这么说了呢!本麻麻好奇地想了想,其他幼儿园不知是怎么和孩子强调学好中国字的重要性的,可以做一个比较分析!
另外就是4月4号的这个指示:“全国哀悼 接教委紧急通知: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20年4月4日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4月4日10时起,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请传达到每一位幼儿及家长。”
我发现自己在“计划”“贯彻”这个指示的时候,心里不由得想:怎么和孩子讲牺牲、逝世、哀悼、志哀?这是我们政府的统一行为了,遇到爱较真的妈妈就有了这种问题。和孩子过早讲这些是不妥当的,本妈妈决定,这些政府行为太过粗粝,于是只带着她做了默哀。
03
阅读、识字和表达
我家宝宝读书不需要大人陪伴,已经有一段时间。因为在这个圈子里的缘故,经常接触到相关的产品和项目,如张教授把他开发的藻宝宝阅读材料发给我。但是我除了小时候陪着她读读绘本,现在不断地给她买书,在家里没有任何其他的干预。我看着他们班里孩子的识字能力普遍都不错,多少要归功于幼儿园下的功夫。
我的这个麻麻笔谈第一版出来后,好几个朋友都说阅读一定是这个幼儿园的特色吧,让我也意识到,哦,人家幼儿园确实是这样说的。我家宝宝又补充介绍了几条,总结来说,这些方式方法包括:
(1)每天小孩子一到班级门口,要先坐下来“画”自己的名字或只是自己的姓,不要求笔顺。
(2)按照学号轮流排,每天有一个小朋友要做新闻小主播。在做小主播之前都要准备一个天气预报和新闻的小海报,贴在教室外边。每次轮到我家宝宝的时候,老师几乎都要提前一天晚上提醒,我和她爸帮着她选新闻和让她自己写出自己能写的字儿。
(3)他们小班的时候老师是给大家一起读绘本的,但是到了大班以后就都是小朋友自己读绘本。
(4)去年年底我去参加他们班的新年联欢会,发现还有更多的方式:教室的天花板中间,除了很多小老鼠的手工作品,还挂着以“鼠”为主题的各种成语字条,我家宝宝写的是“鼠腹鸡肠”,笔画真不少。
教室墙上有不少关于垃圾分类的图片和海报,都是孩子们自己做的,宝宝说这些图片和海报的制作过程中还有很多讨论,而且上面的字儿也有不少是孩子们自己写的。她说,海报上面最大的几个字儿也都是那个背诵《琵琶行》的郭小朋友写的。
(5)新年联欢晚会的时候,有一个节目是“古诗联唱”,一对接一对的小朋友拉着手边背诵古诗边走到舞台中央,看得出是排练了很长时间。还有一个节目是“猜谜语”,小朋友从老师手里抽出一个谜语纸条,向着观众念出来,让大家猜。这些谜语也是老师布置给参加这个节目的小朋友的,自己回家去找,自己到时候来念。
(6)在很长时间里,他们班里都有“分享阅读”的活动。老师让父母们买了教育的读本,每周要求孩子在课外读一本,并录视频上传,不读的话老师也会督促,只是最近中断了。
这也许就是学校线下教育的厉害之处吧:老师可以把孩子在固定时间和空间里的每一分钟、每一个活动、空间里的每一个角落都综合利用起来为一种教育目的服务,让孩子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和与同伴的玩耍之中就学到了。对于我来说,学校教育相对的固定时间和空间的“包裹”以及把一群孩子们“包裹”在一起的优势其实在我们和孩子被迫宅家的期间体会得更深了。
在疫情期间的互动中,班主任老师针对阅读的活动也努力做了一些附加的设计,并不是只阅读而已。例如2月7号老师说,我们来个“读书大会”吧!请孩子们先选择和野生动物有关的绘本进行阅读,还有个“野生动物小课堂”的活动,就是老师组织先由一个小朋友讲述故事,然后其他小朋友通过音频进行提问互动。
这个活动似乎是唯一的一个老师和孩子通过音频进行直接的实时互动的项目。这需要家长一直拿着手机让宝宝听,也看不到人,听了一会儿我家宝宝就跑掉了。老师同时还提倡大家画画呀什么的。这个也是疫情期间我们家宝宝最积极参与的一个活动:该同学激情涌动,主动提出画四幅和动物有关的画,分别是“海洋动物”“沙漠动物”“雨林动物”和“草原动物”,前后花了一周的时间。
这也算是一个“项目化学习”吧。在每幅画上画什么动物都是她自己选定的,包括沙漠动物那副画里的“蛛尾拟形蛇”,雨林动物里的食蚁兽等,我们还讨论了温带草原动物和热带草原动物的问题。其中那副“海洋动物”还被选入幼儿园的“保护野生动物倡议”作品。
老师特别提示我说让宝宝在画上写些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我这个家长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可是我家宝宝同学没有啥感受,我说那就不写吧。本麻麻较真地想,咱中国人这么小就开始被培养着要多说多写感受,也是一个教育特色啊!关于why and how,也许也可以做一个严肃的研究!
还有就是二月初老师要求大家都参加一个关于“我的野生动物朋友”的调查问卷。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是,不知这个问卷是谁设计、怎么设计的?问题是从很大的抽象概念开始,这和小朋友的思维方式、认识动物的方式是不是一致?设计问卷的人是否考虑了这些或者是否有相关的意识?也都是有趣的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费了很大的劲,把家里的动物百科之类的书找出来,让她看,然后让她自己总结,最后算是把我家宝宝是怎么说的基本如实地写上去。在这个还是家长深度参与的过程后,可以看到她认识到了哺乳动物、鸟类动物这个层次,然后就说“但是它们都叫动物,共同的特点呢,我就说不清楚了!”
如果我们做个研究,看看这种过程中,哪些是孩子独立完成的、完全是孩子自己的话,哪些是家长为了让答案显得符合老师的期待而自作主张写上去的,哪些是家长为了让孩子得出某种答案而进行了所谓的教育过程,也是有意思的。我们还可以同时做一个请老师对上述三种情形的猜测和实际情况的对照。
明天晚上10点之前把记录好的调查问卷发到微信群分享(避开明天上午统计信息时间),以便我们针对孩子的回答做下一步的活动方向。感谢您的合作!
另外在疫情期间,老师在几个月初都搜集过家长们的意见。比如四月份的阅读月活动,在活动之初,老师请家长和孩子们参与讨论怎么做才好。一个小朋友倡议大家把自己读过的书捐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
由这个建议转化来的具体行动就是要求每个小朋友都捐出几本书,寄给由班里一个宝妈联系的贫困地区幼儿园(就在房山)。同时要至少找一本图书讲故事,加上要对偏远地区的孩子说的话,用“喜马拉雅”一起录成音频,将这个音频生成、打出二维码,贴在寄给房山幼儿园的包裹上。
老师说:“【贫困地区幼儿园的孩子们】她们一定非常开心,可以感受到我们孩子满满的爱。”老师同时又特别说:孩子们都有当“快递员”的经验,可以让孩子自己学习打包、联系快递员和邮寄。亲自完成捐赠工作,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请爸爸妈妈帮忙留下孩子寄快递的照片或者视频,分享到群里。
我觉得这个活动真是挺好的,可是那几天我自己已经开始忙了,拖延了好几天,等来了老师的催促,匆匆做完,也没有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做,比如让孩子自己打包。
这么说好像有些美化我自己……其实在疫情之前,我们家里管孩子的主要是姥姥,包括接送和与老师的交流,我连孩子班里三个老师的姓都叫不全。姥姥也在班级微信群里,有时候看着我和她爸不回应老师的要求就有些着急。
确实是老师安排的事情,我和娃爸督促孩子真的做了的,大概也就百分之四十(听我读到这里,宝宝说原来我写的估计有百分之五十不准确,应该改为百分之四十)。有些家长我看是很认真的,特别是两位自己就在小学任教的妈妈。我经常很惭愧地想,幸亏有她们,班主任老师才能每次都有家长的回应。
总的来说,我觉得我们家宝宝的幼儿园教学,似乎阅读方面的教学方案很成体系。由此不由想到,STEM教育、艺术教育、体育、社会交往技能的培养这些热门的教育话题,在这样一个公立幼儿园中是怎样开展的?以及是否由于当前主要采用在线的缘故而受到影响?比如平时唱歌跳舞是很多的。
我家宝宝至今对画画的兴趣最大,每天都不停地到处画。几年前带她去番茄苗上了几周的课,结果人家以“我只画好看的东西,老师老画不好看的东西”为名坚决拒绝再去,以及不断声称“我不愿意跟着老师学”!本麻麻想了想,好吧,也是种独立精神的体现。
另外我和娃爸总是觉得我家宝宝同学不太爱和其他小朋友交往,因此就很好奇和关注幼儿园是怎么做的。仅仅从这几周的在线交流来看,似乎多数时间是教师和家长的互动,间杂教师和孩子的音频互动,促使孩子和孩子之间的一对一互动就没有了。
看了森麻麻的笔录后,忽然想起来怎么本麻麻和宝宝从来没有想到过孩子和老师之间的感情交流、老师对于孩子的爱的支持和感情的支持这样的话题,似乎也从来没有期待过。虽然我和娃爸从来都觉得我们真是非常幸运,遇到了非常敬业的、非常专业的老师。嗯,这里面也有很多为什么的问题。
写到这里,才意识到平日里幼儿园的一项家校交流的活动似乎是停滞了,就是原来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宝宝成长记录”。每周老师和家长通过这个进行一次“无声的交流”,老师填一页内容、放一张宝宝在园中的照片,然后父母填一页内容,放一张宝宝在园外的照片。
另外,除了班主任老师外,辅助老师似乎有明确的分工,就是每周她都要专门负责在这个方面做些教学设计。比如有一周的活动是“汉字拉车游戏”,辅助老师为此发了一个小视频。另外一周的活动是“神奇的汉字”主题活动,要求孩子们玩个“寻字”游戏。
4月1号辅助老师发了一个她制作的“美篇”,叫做“汉字文化”,讲述了汉字的演变过程。本麻麻特地去看了看,真的是老师自己制作的,文字描述加上一些甲骨文等等的图片。我们家有本《汉字是画出来的》的书,宝宝老早就看过了一遍,因此老师的这些内容她就没有了兴趣,我们也没有强求。
04
让孩子在家保持规律作息
疫情开始后,有一个星期开展的活动是“让孩子在家保持规律作息”,老师发了一个样本,然后让家长发自己家宝宝的。各家晒出来的真是有趣,比如有个娃妈晒的是每一段都是用几十分钟做单位的。
当时我正好看到有朋友讨论这件事的重要的教育性意义,不由得联想到,可以做一个孩子作息安排表的家庭影响因素分析,就是这种纸面文章的也行。我努力让我家宝宝每天做一个作息表,可是很少能坚持(宝宝说:你说得很对)。
现在再回头仔细看老师发的这个作息表样本,意识到其中几个带有“亲子”字样的活动都建议安排在最好的时间段,如早晨9点到11点半,下午3点到5点,这些其实都是我们需要在家工作的时间。
疫情后期我和娃爸的单位都实施了值班制,他固定地每周去单位三天,每周的另外两天是我的北大值班日。我在家的每周三天单独照顾她的日子,需要同时管她和顾着手头工作的事儿,还要做饭洗衣打扫卫生,偶尔会有灰头土脸的感觉(宝宝说原来用的“经常”,好吧)。可是爸爸在家管她的时候从来都风平浪静。
05
在线产品
写这个笔录的时候,想到很应该去访谈一下老师,就是对于学前阶段的商业性在线教育产品的了解和使用感受,这个也许应该作为我们的一个研究问题。仅从日常的观察来看,似乎我家宝宝的老师很少用商业性产品……目前用到的主要是微信、喜马拉雅这样的平台。优师教研老师是知道的,但是从妈妈的角度看,用它们的东西似乎也很有限。
而在我们家里,其实本麻麻对于学前阶段的商业性在线教育产品了解非常之少,虽然经常跟在别人后面讨论讨论教育科技企业的产品。我家宝宝除了用手机拍拍花草,迄今为止还没有用过任何app之类进行任何兴趣类或正经学习的活动,也没有上任何补习班,算是一个非常的非典型案例。
这些日子娃爸启动的一个活动是亲自陪着她练钢琴,他自己倒是去看了不少网上教孩子练钢琴的视频,然后教他闺女,令人非常感动。这也许也是一种在线教育在疫情期间发挥作用的渠道。
而我陪着宝宝做的最多的活动就是看纪录片,这个几乎是疫情期间每天的固定动作,每天一期。如《七个世界一个星球》《蓝色星球》之类,颠过来倒过去地看。刚开始主要对动物感兴趣,后来开始穿插看些与艺术和博物馆相关的。我老想动员她看看宇宙啊,天文主题的,但是人家一直不感兴趣。我们俩经常看得不亦乐乎,这种时候也完全忘了保护她的眼睛这码事儿。
这个似乎没有算作我们在研究的在线教育的范畴?有一段时间我要求她和我比赛,看完纪录片后看谁问的问题多,然后一起去查书,但是不是老是这样。另外就是几乎每个周末我和娃爸都带她去爬爬山之类的,拍拍花草,做做标本。
她的兴趣似乎是有进阶的,就是之前只是对动物感兴趣,这个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最近才开始对植物有些兴趣。我们家养了一个小乌龟叫小巴豆,她忽然想起这个小巴豆的性别问题,自己去查书,查出来应该是雌性,自己挺高兴,这几天一直要爸爸给小巴豆买个雄性的伙伴,这样好“下蛋蛋”。
谷雨那一天我们去做了个谷雨植物标本集,里面有大花野豌豆、蒲公英等。我一直尝试去做的,是想让她从观察和体验中学习,有独立的学习能力,自己去观察,自己去提问,自己去找答案。
编后语:
自2020年4月底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和中国教育创新20+论坛发起“100位妈妈谈在线教育”征文活动以来,我们共回收了来自国内21个省份(含香港)和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四个不同国家共计131篇有效稿件。回收的征文覆盖了我国大部分省份有代表性的群体在疫情期间接受在线教育的基本情况,并提供了多样化的国际观察视角。我们拟将文集按作者孩子就读的学龄阶段分为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中学及学前阶段分批发出,分享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区、职业、学历和群体背景的家长的相关文章,为读者了解我国在线教育情况提供更为丰富的视角,并希望以此激发更多的讨论,同时期待更多读者和家长参与分享在线教育的经历和思考。
关注“教育”了解更多学前教育资讯。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