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的十五年课改之路 | 日观察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的十五年课改之路 | 日观察-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日敦社幼师学院(ID: KTCR2018)


3月25日,自日敦社幼师学院推送了第一篇“日敦社之问”——《为什么幼儿园要有课程?| 日敦社之问(一)》后,有老师在微信后台留言,就幼儿园的课程问题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与思考,同时特别想了解:一个真正意义上以儿童为立场的课程应该是什么样?


近期,我们将带着这些思考与问题,对两所幼儿园的课程进行追问,并对园长进行了采访。两所幼儿园分处中国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希望大家能够从不同中找到共同点。也许,它们能够给很多人现在想要的答案。


第一所幼儿园是——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


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的十五年课改之路 | 日观察-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园长介绍




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的十五年课改之路 | 日观察-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胡 华


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园长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

北京市幼儿园名师培养工作室—胡华名师工作室负责人

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家长宣传手册》编写专家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保护项目”专家及教师与家长手册编写负责人



01 /

这是一所怎样的幼儿园?


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以下简称花草园),在业内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存在。这所2003年在北京亚运村区域落成的幼儿园,经过15年的蜕变与积淀,慢慢成长为了现在的模样,是很多人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标地,也是很多人教育愿景的深情寄予。


2017年,胡华园长接受三联生活周刊专访,文章《重建爱的庇护所——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幼儿园》引发行业深度思考。2018年初,胡华园长接受了中国教育报的专访,文章《胡华:建造儿童理想国》,再次引发了行业内的深度探讨。


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的十五年课改之路 | 日观察-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三联生活周刊专访胡华园长


2018年的夏天,我有幸走进这所位于北京市亚运村地区的幼儿园,它不张扬的大门悄然隐于闹市中。


正值暑假,我没有看见孩子们的身影,但幼儿园内充满了孩子的痕迹。幼儿园建筑的玻璃上印着一幅巨大的儿童的简笔画,是花草园孩子的作品,上面写着“青草池塘处处花”。阳光透过玻璃,照向地面,印出了简笔画的影子。时光在这里静静流淌,内心变得愈加宁静。


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的十五年课改之路 | 日观察-幼师课件网第5张图片

花草园内的风景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胡华名师工作室


穿过葡萄长廊,有一个小池塘。池塘一排有图画的石头,据说是孩子们放置的“池塘保护神”。微风吹过,攀附在幼儿园建筑上的爬山虎随风飘摇,庭院青砖地的缝隙里青苔在悄然生长。


我感觉与美好童年相关的所有要素,都能在这里找到,似乎都是自然而然生长起来的,质朴而又亲切。


正如中国教育报在文章《护根者》中所写:自然的、朴素的,深植于中国文化土壤,回归与还原儿童本真的生活,这个透着中国哲思的幼儿园,正试着回答,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中国儿童!



02 /

课程在花草园

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花草园的课程是按照四季的变化,有序地、以生活化的方式来开展的。课程是这个幼儿园的灵魂。


胡华老师在《给童年留白》一书中写道:在这里,学习是一种心灵的体验,孩子们将不带任何功利与先入之见,以天真质朴的本来之心与世界的本来面目浑然相融。这里的孩子们不用每天枯坐在教室里。他们的学习按照四季变化,有序地展开着。


这里的课程,以月主题为单位。每一个月都有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暗合着中国文化或农耕文化的体系和脉络,起承转合,四季流转。每个月,不同年龄班,有着不同的渐进。课程的出发点是儿童,因此学习展开的方式,不仅符合儿童学习的特征,也符合我们的祖先在创建文化之时的原始途径和脉络。


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的十五年课改之路 | 日观察-幼师课件网第6张图片

花草园天台上孩子们的扎染作品展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


十一月,中国北方由秋转入冬。在农耕文化中,这个月意味着人们开始进入了收藏,而花草园的课程也契合了这样的节奏。他们将十一月设定为“艺术创作月”。在这个月里,所有年龄班的孩子们要运用自然材料,进行各种各样的创造,用鲜花、用树叶、用树根……花草园的课程呈现现出了一种丰富的质感,它体现在不仅契合着传统的文化,也联结着儿童的需要,它有着非常强烈的“内生性”。


他们认为,课程背后的文化才是重要的。所以,花草园的课程呈现出了多样的文化样态,并运用文化来编织儿童当下的生活,有强烈的编织感,也体现出了很强的原创性。每一次的学习都体现出了与自然的联结,与社会和家庭的联结,以及与自我的联结。


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的十五年课改之路 | 日观察-幼师课件网第7张图片

花草园孩子们制作的花草纸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



园长胡华说


对我们来讲,课程是整个幼儿园的发展核心,是幼儿园的灵魂。无论是儿童的发展、学习、成长,还是教师的幸福感,都来自于课程。课程是幼儿园的灵魂。

 

我们的课程是自己创建的,所以,它凝聚了在花草园工作的每一个人的心血和创造。他们与课程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职业满足感、成就感和价值感,都是从课程里来的,它既是桥梁、也是纽带、也是源泉。


在幼儿园当下的课程改革中,花草园课程的编织感、系统性和其背后的文化价值,有着非常清晰的线索。既有哲学的架构,也有文化的架构,体现出了四个回归(回归传统、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回归儿童)的特性,强调用儿童理解的方式来表达课程的诉求。



03 /

花草园的课程探索之路


真正的好课程,一定缘于坚定的儿童立场以及基于这一立场而创生的课程路径。花草园课程的创生路径,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才找到了今天的样貌。


最近,花草园在做课程的整理工作,有老师回忆道:我们的课程之路并非一蹴而就,当初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每解决一个问题,都离理想的课程更近了一步。


建园初期,花草园使用的也是“分科课程”,到2005年花草园改换了“主题课程”。2011,他们开始有了突破性的改变——“畅游日”,之后做了生成课程。2013年至今已经6年,他们开始将“回归与还原儿童本真生活的课程”作为课程的基本样态。


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的十五年课改之路 | 日观察-幼师课件网第8张图片

花草园的孩子们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胡华名师工作室



园长胡华说


花草园的课程改革遵循着一定的路径。第一个改变,一定要解决对儿童的看法(儿童观)的问题。当时我们花了几年的时间来做这件事情,我要求所有的教师们每天要记录孩子们的讨论,然后将讨论整理成册,并张贴在教室里。


当儿童的形象确立后,我们确立了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的形象,确定他们的学习是有效的,开始了“生成课程”的探索。“生成课程”进行了一个阶段后,我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课程过于零散,教师无法对课程进行更多的准备。生成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之后我们在思考:能不能将课程以文化的方式编织出一个主题线索,因为文化才是课程的“根”。十个月形成了十个大的主题,而每一个主题之中(每一周),按照儿童的学习方式,以“项目学习”的方式来解决儿童关于生活中的各类思考。


确定主题和项目学习的方式后,我们发现,如果教师心灵不开放,就无法呼应儿童的学习,所以我们又开始回过头来讨论教师的成长。


我认为,教师成长不仅仅是专业成长,专业成长是依附于人格成长的。教师如果没有人格的成长,专业的成长实际上是没有根基的。


在花草园里,帮助教师获得人格成长有三个路径:第一个路径是依托课程和儿童共同学习,打开心灵(向儿童学习);第二个路径就是教师们经常坐在一起探讨人生,讨论自己的价值观,对自己的价值作出辨析;第三个路径,每个教师都要完成很深的自我思考和自我审视,要按一个文化人的判断,来重新审视自己的需要和成长历程,就是文化自觉。


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的十五年课改之路 | 日观察-幼师课件网第9张图片

胡华园长和孩子们在一起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


当我们把课程放在历史文化的线索和脉络中,我们会发现一般意义上的课程目标,无法解释我们的课程,涵盖不了我们的目标。我们又开始重新探讨,儿童作为一个人,他的存在以及他的教育,该赋予什么样的成长目标。生活化课程展示出的,不仅有生活性的教育目标,也有生命性的目标。


那个时候,我经常听老师们组织教育活动,老师们觉得自己很满意,但是我总是要问一句话:“你们教育目标背后的价值观是什么?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古秀蓉博士曾这样评价我们:胡华老师团队很勇敢地,很接地气,还很理想,探寻学前教育的实践成长意义和历史文化意义:秉持儿童立场,坚持四个回归(回归传统、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回归儿童),完成三个联接(儿童与自然联结,与社会和家庭联结,与自我联结),让教师成为最好的环境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历史文化和儿童文化的交互中,享受身心灵的独特成长。



04 /

一篇教育笔记

引发的教师成长思考


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的园训是:成为我自己,我们在一起,按自己的节奏呼吸与思考。但不是所有的教师,一开始都能找到自己的节奏。找到节奏的过程,可能是一年、两年、三年、八年甚至十年。


胡华老师向我描述了这样一位教师:“一讲课程改革就摇头,总是说做不到。但就在上一周的教育笔记中,这位老师回顾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她是从什么时候完成转变的?我无从得知,但是我知道,这几年她已经能够将自己沉浸在这个课程之中,表现出了一位花草园教师应有的风范。


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的十五年课改之路 | 日观察-幼师课件网第10张图片

花草园的园训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胡华名师工作室



以下是这位老师的教育笔记:


这期的胡华名师公众号的推送文章《要想设计出精彩的课程,教师的价值观得有高度》反反复复、认真阅读了好多遍,最触动自己的就是胡老师说到的“六年之前”,其实那个时候的自己对于生活化课程,更多的是不解、困惑、不开窍甚至是有些许的“抵触”,那些看似“虚无缥缈”没有“抓手”的课程,让自己一下子体味到了工作中的“失败”。


那个时候胡老师一直说“如果教师没有开放的心灵,便会一直游离在这个课程之外”,我想生活化课程刚开始时,我就是这样的状态。


幸运的是,一直有胡老师的引导和同伴的帮助,不慌不忙、不催促的等待让自己开窍了,只要有一次体验到了生活化课程的“美妙”,那走入其中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我的开窍应该是从一次大班“关于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讨论开始的,孩子们的讨论让我钦佩和敬畏;这样的课程也让我感受到与以往课程的不同。经历过困顿、经历过“从头开始”,再到现在能喜欢并享受,我想生活化课程的终极性价值不仅指向孩子,更指向教师——相信美好,才会看见美好。


唐人张谓有句这样的诗:“看花寻径远,听鸟入林迷”。生活化课程的探索不也如此吗?每一条规划好的道路、每一个经纬明确固定的位置,如果依着手册的指示而到达了固然可羡可慕,但那些“未求已应”的恩惠却更令人惊艳。那被嘤嘤鸟鸣所引渡而到达的迷离幻域,那因一朵花的呼唤而误闯的桃源,才是更难得的、更愿意让人追寻的。


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的十五年课改之路 | 日观察-幼师课件网第11张图片

花草园孩子们制作的种子收集器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



园长胡华


当我们帮教师追问他们的儿童观的时候,实际上逼近的是他们的价值判断。教师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他人,所以教师的成长不仅是专业成长,也是人格的成长。在这个层面上,花草园没有什么优秀教师,当一个人完成人格突破的时候,人人都有可能成为优秀教师。


花草园的教师成长路径,我觉得是非常成功的。经常能看到,在花草园工作了可能只有半年的教师,已经能和成熟的教师并驾齐驱了。这是一个文化人自我成长的结果。


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的十五年课改之路 | 日观察-幼师课件网第12张图片

胡华园长和孩子们一起游戏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


花草园的教师,文化自觉性是非常好的。我们每一次的教研,都不谈技术。老师们已经能够从工具性价值观中解放出来,思考终极性价值观了。


在未来,这个行业无论是哪一方面的改革,实际上完成改革任务的都是教师。我想,花草园的教师,应该能够代表未来幼儿教师的一个方向,只有拥有“文化自觉”的教师,才能够成为变革时期的先行者。



05 /

写在最后


课程,多少年来幼教人口头心头,一时不忘。时光流转,又有多少教育者为了孩子能有一个真正的童年,勇敢地走在了“课程改革”的路上。课程从来不是教育的唯一,但它可能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对幼儿教育的本质与内涵的理解与思考。


应该说任何一个幼儿园的课程改革,都应遵循自己独特的路径。就如同花草园,他们的课程改革不仅有自己的文化判断,也肯花时间沉下心来进行探索。当下,很多园所都想进行课程改革,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去盲目学习,但是却无法把目光转向教育的现场。而花草园的成功,无疑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



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的十五年课改之路 | 日观察-幼师课件网第13张图片


-END-


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的十五年课改之路 | 日观察-幼师课件网第14张图片

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的十五年课改之路 | 日观察-幼师课件网第15张图片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学前教育资讯。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教育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的十五年课改之路 | 日观察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