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读”作为教育内部的分享与学习常规活动之一,每月由一位专业老师对学前教育领域核心期刊进行广泛阅读与深度推荐,在分享与学习中促进团队的共同提升,自2005年至今已累积13年。自2015年1月起,我们从内部导读中精选部分内容由微信平台发送,与大家共享,以期与业界同仁共同成长!
教育研究院 周亚云
理论与视野
1、《金字塔模型:美国幼儿园社会性情绪教育的多层级模式》
罗丽,洪秀敏,帕特丽夏·斯奈德
学前教育研究,2018年第3期,P35-P46
推荐指数:★★★★★
推荐理由:金字塔模型(PyramidModel),是当前美国学前阶段社会性和情绪教育中最全面和最盛行的一个多层级框架。该模型系统地梳理和概括了基于大量研究证据的、能够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和情绪发展,以及解决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有效教育教学实践内容。
过去15年的一系列实证研究表明:教师采用金字塔模型教育实践能有效地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和情绪发展,以及减少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
金字塔模型是一个层次递增式的教育和干预模式,它把相关教育实践归类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建立养育性和回应性的关系,以及创设高质量、支持性的环境。
第二层次,实施明确的、有针对性的社会性和情绪教学。
第三层次,给有持续性、严重问题行为的学前儿童开展以评估为基础的个别化行为支持方案。
在本文中,作者介绍了金字塔模型的形成背景、三层级教育实践的详细内容、金字塔模型的具体实施(测量工具TPOTTM、教师培训体系及方案),并在最后结合实际情况,畅谈该模型为我国幼儿园开展社会领域教育带来的启示。文章条理清楚,有关金字塔模型的介绍全面详细,对想要具体了解金字塔模型的读者来说,本文不容错过。
2、《幼儿园工作坊——一种新型的课程组织形式》
王春燕,杨瑒
上海托幼,2018年第3期,P12-P15
推荐指数:★★★★
推荐理由: 时下,“工作坊”这一新型的幼儿园课程组织形式,在幼儿园中不断涌现,似乎成为了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的“潮流”走向。比如在近几年各地幼儿园建设中常见的戏剧工作坊、美术工作坊、木工坊、布艺坊、纸艺坊、石艺坊等。
本文作者简要介绍了工作坊的由来及其概念界定、课程定位及与班级区域活动的区别,并针对幼儿园创设工作坊提出了几点具体建议,对想要了解工作坊这一新型课程组织形式的读者来说,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3、《澄清定位,回归本源,实现幼儿教育健康发展——由“红黄蓝事件”看当下中国幼教的误区与问题》
张燕,李相禹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2018年第3期,P23-P25
推荐指数:★★★☆
推荐理由:近年来,幼教恶性事件频繁被媒体爆出,例如携程亲子园、红黄蓝虐童事件,社会影响巨大。其实这类极端恶性事件,在庞大的中国幼儿园基数当中,是个别的特例。一些媒体及地方的有关部门对事件反应过度,把个别推及普遍,加码监管,实际变相惩罚整个基层幼教,对从业人员尤其幼儿教师造成伤害,也加剧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不信任和对立关系。这样的做法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制造出新的问题,从而使人们忽略真相和真问题。
在本文中,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张燕教授和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的李相禹老师透过现象看本质,结合其多年经验,带领读者深度剖析近年幼儿教育状况频发背后的“真问题”。
4、《幼儿教育参与者的互动关系——“走进挪威幼儿园”系列之一》
郑楚楚
上海托幼,2018年第3期,P46-P47
推荐指数:★★★
推荐理由:当下,很多人都在思考的一个命题就是幼儿,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该是怎么样的呢?人们心中都清楚,无论是幼儿与幼儿、教师与幼儿、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之间都应该建立起一种和谐共进的互动关系。但对于具体怎样和谐共进,却又有些模糊。
本文作者是来自华东师大学前教育学系的郑楚楚,她曾与挪威Tveitevannet barnehage幼儿园的孩子和教师一起生活了一个月。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分享了她在挪威幼儿园看到的那种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温馨、和谐、充满爱意的互动关系,希望读者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教师教育与专业成长
1、《享受游戏的心灵——幼儿教师的一项核心专业素养》
李晓燕,张玉敏
上海托幼,2018年第3期,P16-P17
推荐指数:★★★
推荐理由:虽然“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这一观点在政策与课程层面均高度强调、职前与职后时期均大力推广,但是幼儿教师指导下的“假游戏、伪游戏”仍普遍存在。即使是在高度认可游戏价值、积极参与游戏指导培训的资深教师中也有类似现象出现。
本文作者提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非教师对游戏理念不重视,而是潜意识中对于游戏的直觉情感因素制约了教师的行为。这一因素就是“教师是否具备享受游戏的心理”,简称“游戏心”。所以,作者从敞开的游戏心是教师高质量参与幼儿游戏的前提,共情的游戏心是高质量师幼互动的路径,反思的游戏心是高质量游戏指导的核心三方面论述了自己对教师专业游戏素养培育的看法。
幼儿园教科研
1、《不一样的家长会》
李凤
学前教育,2018年第3期,P53-P55
推荐指数:★★★☆
推荐理由:提及家长会的模式,以往大都是老师讲,家长听,较为乏味。那家长会能不能做出一些新鲜的样子呢?
本文中,来自北京洁如幼儿园的李凤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请小朋友开家长会。李老师是在孩子的一个关于家长会的问题中产生了这个想法,并与全班孩子进行了讨论——家长会由谁来开?家长会怎么开?在筹备阶段,孩子们各有分工,并且能够积极参与各项事务。李老师还在文章中记叙了家长会召开的具体情况,以及会后孩子、家长、老师的讨论与反思。
本文为想要做出家长会新尝试的教师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也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以及幼儿、家长、教师三位一体的互通共识。
2、《一个“表情帖”引发的教研思考》
徐彩华
学前教育,2018年第3期,P10-P12
推荐指数:★★★
推荐理由:文章介绍了来自浙江省海盐县的几位骨干教师,对社会领域集体教学的一次集体研修,详细记录了几次教学尝试和教师的研讨过程。侧重从儿童心理健康引导出发,开展“共情”的社会领域教育,避免社会领域教育的“言语说教”问题。
通过多次的辨析、反思和澄清,教师们明晰:幼儿社会活动一定要以情感交流为基础,在需要的时刻巧妙地给予支持。放下重结果的课堂判断,愿意用积极的眼光、正面的姿态走近并接纳幼儿,实现从“成人思维”到“儿童视角”的转变。
家长课堂
《早期阅读需要“陪伴” 》
肖燕萍
上海托幼,2018年第3期,P26
推荐指数:★★
推荐理由: 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认识到幼儿早期阅读的重要性,但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家长会疑问:“为什么孩子每天要缠着我讲故事?”“为什么孩子不愿自己看书?”老师会困惑:“为什么班级阅读区里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为什么大部分孩子阅读图书持续的时间很短?”等等。
在本文中,来自黄浦区教育学院的肖老师,简要的分析了这些疑问的原因,介绍了儿童早期阅读与成人阅读的区别,并且阐述了在儿童早期阅读的初始阶段,成人“陪伴”的重要性,同时针对家长和老师提出了一些有关“陪伴”阅读的建议。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