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安吉幼教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3MDExMDkwOQ==&mid=2247492212&idx=1&sn=5c63378e5ac515a0b8273eb69d91bb69
啊
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有东西玩,是保障幼儿游戏权利的条件之一。然而如何投放游戏材料却让教师犯了难。
#01
啊?材料这么重!大梯子、大木箱这些材料老师拿着都觉得很重,是否需要给小班投放规格小、重量轻的材料?
啊?梯子这么矮!大班孩子的游戏水平越玩越高,是不是应该给他们持续提供更高更大的材料,不断提升挑战?
材料大≠难度高
打破“人小只适合小材料”的固有认识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华爱华认为,每个幼儿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已有水平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作用于环境,并以不同速度、不同方式在不同水平上获得发展。〔1〕换言之,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是因人而异的,他们在游戏中都有着自己的发展步调,即使是同一种材料,不同的幼儿也可以玩出不同的花样,幼儿在不同时期也会产生的不同体验和经验,建构不同的知识,获得不同的发展。
有不少教师进入了游戏挑战与材料大小等同的误区,认为幼儿的游戏能力随着年龄不断提升,可以给小年龄的幼儿提供小的、轻的游戏材料,可以为大龄幼儿提供更高更大的游戏材料。这表现出教师内心的观点:大的材料挑战更大。殊不知,“依年龄为标准分类过于绝对化,容易忽略儿童的个别差异和同一种玩具对不同年龄孩子发展的潜在功能。”〔2〕难道游戏材料的结构越复杂、规格越大,它的难度就一定越高,对幼儿的挑战就越大吗?如果用小号的单梯两两相互支撑做支架,用大号的单梯当火车轨道呢?如果大号的双梯做帐篷,小号的双梯当作游戏中的鞍马呢?如果用5块短木板相继连接成不会翘起的长桥,用一块长木板搭建独木桥呢?……
啊!是幼儿决定游戏材料的挑战,不是材料的大小!玩什么、怎么玩都由幼儿自己定,才能让游戏材料在不同年龄的孩子手中、在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的孩子手中,焕发独特的精彩。
如何最大程度上打破按年龄段投放材料的误区呢?教师们应当尊重每一个幼儿在每一个时期的发展机会,在游戏材料的投放中满足幼儿的自主选择权。
安吉游戏的每一种材料都有4~5种规格,多样化的材料适合所有幼儿。比如,人字梯有0.6米、1米、1.2米、1.5米4种高度,滚筒有0.6米、0.9米、1米、1.5米4种长度,箱子有边长0.6米、0.8米、1.1米、2米4种规格,等等。
多样的规格和充足的数量,为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提供了可选择的空间,幼儿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游戏水平和行动能力作用于材料,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这些游戏材料中的最小规格一般都适合小年龄或行动能力较弱的幼儿使用,但行动能力较强的小年龄幼儿也有机会自主选择更大号的游戏材料,从而确保了幼儿是按发展水平来自主使用游戏材料,而不是按年龄段。〔3〕
——程学琴
走出按年龄投放材料的误区,不仅有助于幼儿更主动地在自己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材料,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而且给予了幼儿持续探索同一种游戏材料的机会,“从而保障了幼儿游戏经验获得的连续性,幼儿得以在游戏中验证、迁移、巩固获得的经验,进行深度学习。”〔3〕
#02
啊?材料不会玩!如孩子已经玩了几天滚筒了,还是不敢站上去玩,是否要帮助孩子玩起来?
某种材料≠某种玩法
撕掉玩法优劣的标签
关注游戏过程的发展意义
华爱华教授指出:“教师在游戏中更重要的是观察与思考幼儿游戏行为的发展意义,以便了解幼儿,进而有效地支持幼儿。”〔1〕然而不少教师在实践中却总是急于看到幼儿达成自己想看到的玩法,如有教师发现,他们班的幼儿玩了一段时间的滚筒游戏,一直没有出现“在滚筒上走”的行为,即使要求幼儿爬上去,幼儿也因为走不起来而不愿意继续尝试;如有教师发现幼儿总是在梯子下面铺垫子睡觉,一直不爬上梯子,也不从上面跳下来,即使用各种方法引发幼儿爬梯子,幼儿仍旧不尝试。
“教师在投放材料时确实会预想这一材料可能的玩法和对幼儿发展所起的作用”〔1〕,但教师的预想总是被自己的第一反应欺骗,把材料的特征等同于某种玩法,而“看不见”材料其他玩法的价值。
例如,上述第一位教师如果放弃“滚筒=走滚筒”,在幼儿迟迟不出现“在滚筒上走”的行为时就不会那么心急,其支持策略也不再是“要求幼儿爬上去”。上述第二位教师如果放弃“梯子=爬梯子,梯子=跳梯子”,在幼儿反复调整梯子和垫子的时候也不会视而不见,其支持策略也不可能是“引发幼儿爬梯子”。
教师围绕材料玩法的焦虑往往映照出教师的定势思维。教师应当放下对玩法、结果的预设,沉浸于幼儿游戏的过程中,发现每个游戏行为的发展意义。如果幼儿在滚筒中反复滚动,教师是否关注了幼儿对“旋转”的适应能力和控制策略?是否关注了幼儿形成的游戏规则?是否关注了幼儿回忆的生活经验?……教师的注意力从“自己预设的结果”转向“幼儿探索的过程”越彻底,就越能发现儿童、敬佩儿童。
事实上,当教师“放下预设的结果”反而会“无心插柳,柳成荫”。对材料玩法预设少的幼儿园,幼儿的游戏往往更灵动。当幼儿不再迎合教师设定的结果,全身心地、忘我地探索时,他们会将自己的能力、材料的特征、环境的特点灵活地组合起来,产生丰富多彩的变化。
#03
啊?材料不更新!如孩子已经在一个区域玩了两周,是否要投放新的材料,推进孩子新产生的游戏玩法?该如何投放?
材料不变≠游戏不发展
打破材料频繁更换的误区
低结构游戏材料的主要优势就在于常玩常新,就像积木,在每个孩子手中都是不同的造型、不同的功能,在同一个孩子手中每次搭建也不重样。梯子、长板、滚筒、箱子、垫子等等也如此,不同组合、不同数量、不同使用方式,孩子总能创造出无限的玩法。我们应当放下内心的困惑和焦虑,观察孩子们“如何乐此不疲”,从而拓展我们对材料玩法的固有认识。
例如,小班幼儿用梯子玩消防车游戏时,把梯子当建构材料,单梯是车头,双梯是车身;
当垫子不再是用来保护安全的工具,它变成了搭房子的好材料。用三只递增的木架和一块长板,孩子们轻松搭好通往二层的阶梯。
低结构材料的另一个优势是利于替代和表征。它虽然有基本功能和结构,但什么造型、人物都“不像”,才使孩子有了表征的空间、替代的可能,需要什么把它们当成什么。
在期刊共读第?期《“安吉游戏”中的观察》中,戴艺园长分享了理发师豪豪的故事:
豪豪扮演的是一名理发师。只见他脱下自己的外套给“客人”当围布,然后一只手轻轻地将“客人”的耳朵往下按,另一只手拿起旁边的一块长方体积木,轻轻地在“客人”耳朵后的头发上来回推动,推完了左边推右边。推了一会儿以后,他说:“好了。”随后解下“客人”身上的“围布”,在旁边用力抖了抖。
这时,又来了一位“客人”要洗头发。阅阅拿了一个方形积木盒放在“客人”的脑袋后面,让“客人”的头往后仰,自己迅速地在“客人”的头部捋了一把,随即拿起一块麻将形积木在“客人”的头发上挤捏了两下,然后放下,再换一个,又捏了两下,接着,他拿起一个黄色大纽扣积木在“客人”头上来回搓动,搓好以后,他顺手拿起一旁的小毛巾帮“客人”擦了擦头发。〔4〕
豪豪用简单的积木替代了理发工具和洗发用品,如用积木盒替代洗发盆,用长方体积木替代电推剪,用麻将形积木替代洗发水瓶,用纽扣积木替代洗头刷,谁说积木只能用来进行搭建游戏呢?当积木不再是积木,当梯子不再是梯子……在孩子们充满想象的世界里,游戏材料可以表征和替代整个世界。事实上,用材料代替其他,是儿童表征水平发展的表现。儿童用同一材料在不同场合替代不同物品,在同一次游戏中用同一材料持续替代一个物品等都反映幼儿表征能力的发展。当我们看到幼儿开始玩理发的游戏时,要hold住投放梳子、吹风机、头饰等的冲动,转向观察幼儿灵动、巧妙的表征和替代行为。
此外,任何低结构游戏材料玩出的游戏,都不只是某一种游戏类型,幼儿获得的也不只是某一技能或某一方面的进步,既是整合的,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华爱华教授在期刊共读第⑨期《安吉户外游戏材料的特征及价值》中以建构游戏为例说明了这一点:“幼儿在建构游戏中虽然也要遵循围合、平铺、架空等搭建技能水平发展的规律,但幼儿游戏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获得这些技能,他们在搭建中可能会出现装扮情节,涉及想象表征水平,也可能会出现结构稳固性问题的解决,涉及科学认知水平以及手眼协调性等动作水平。”〔1〕
综上,在玩什么、怎么玩、与谁玩、在哪里玩都由幼儿自主决定的条件下,我们要理解:低结构材料有无限变化,投放不变不等于玩法不变;低结构材料有表征替代空间,“不像”才是发展的契机;低结构材料适宜多种游戏类型,游戏类型是转换的、领域发展是整合的,是不断变化的。消除了对游戏材料的固有认知,教师们才会看到:幼儿能够在游戏中创造性地使用游戏材料,自主创造无限玩法,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游戏经验越玩越丰富,游戏水平越玩越高。
因此,教师们不妨再多一点耐心,给予幼儿和自己更多的时间,就能在游戏观察中发现幼儿的小步发展,发现幼儿比自己想象的更有能力。
参考文献:
〔1〕期刊共读第⑨期《华爱华:安吉户外游戏材料的特征及价值》
〔2〕华爱华. 幼儿游戏理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3〕期刊共读第⑧期《程学琴:游戏材料设置的安吉实践》
〔4〕期刊共读第?期《戴艺:“安吉游戏”中的观察》
– END –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刘凌名园长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