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一份来自老师妈妈的育儿心经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育娃先育己,育己先育心”这句话说得没错。我是一位幼儿老师,也是一个普通的妈妈。很多朋友问我,上班是带孩子,下班也是带孩子,你觉得累吗?我的回答是:累,但并快乐着!
我热爱这个职业,热爱我的孩子们,因为我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赠与父母最珍贵的礼物!传说:每个宝宝在找到自己的妈妈前,都是上帝身边的一个小天使,他们都有一条尾巴控制在上帝的手里。当他找到了在人间的妈妈时,他就开始挣脱要下凡尘。上帝舍不得他们,不肯放手,于是小家伙们就拼了命的扯断尾巴来到妈妈身边。所以每个宝宝出生时,屁股都会有因此而产生的淤青!我经常会收到家长们对于教育孩子方面的抱怨和无措,我会将这个传说讲给她们听,让他们更加懂得珍惜、懂得孩子对他们的意义,也会给他们支招,让她们在育儿方面做到游刃有余。

01

爸爸也可以很优秀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带娃的爸爸是很少见的。曾经,一位妈妈就向我埋怨过:“我每天带孩子,他爸爸啥都不会。小时候不会换尿布、不会抱、不会哄、不会兑奶粉……上幼儿园不会读绘本,不会讲故事……”只听见她一个劲儿地唠叨。难道这个爸爸这么缺乏责任心吗?还是工作太忙了?那可是他亲儿子耶。听了和看见很多类似的例子之后,答案其实并不是的,老爸们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忙的,他们只是被排挤出去了。很多家庭的格局和重心,把爸爸推得很远。我生我家宝宝的时候,初为人母手忙脚乱,于是很多事情都是爸爸上。一开始我们都很担心,一个从小娇惯的幺儿怎么能够胜任“爸爸”这个角色。但从医院回来,我震惊地发现爸爸居然很熟练地给宝宝洗澡、按摩、拍嗝。原来护士给孩子洗澡按摩的时候,他已经录了视频,并请护士给他讲解要点。就这样,爸爸担起了“月嫂”的职责,成为带娃的主力。而且我发现,由于男性和女性教育方式和兴趣等多方面的不同,爸爸参与带娃会给宝宝带来多元化的思维。比如很多家庭里妈妈对于孩子启蒙英语,就会按照公认的方法找启蒙教材每天带着孩子阅读,或者听英语练耳朵,但是宝爸就是直接带着孩子看电影,什么《蓝色星球2》、《企鹅群里有特务》、《王朝》等等,并且每天和孩子对话时有时候就说英语。还有,在一些我不懂的领域如物理、化学、天文等等,爸爸都可以很开心地引导孩子,而我只能查找资料。给家长讲完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之后我又给家长建议了几条原则:第一,爸爸带娃鼓励和表扬很重要,不要随意苛责,打击他的自信心;第二,得把相关的配套设施设备准备好,比如尿不湿和棉柔纸巾,比如外出服和小点心等等;第三,按照他自己的方式来做,那是他亲生的孩子一定不会害他。孩子是可以适应爸爸妈妈的差异的,妈妈不要过于担心,更不要指手画脚;第四,期望不要太高,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指望爸爸做什么都如你所愿,也不要想到他会一蹴而就,爸爸只是一个“大”孩子。没有人是天生全能,但是人都是有潜力的。为母则刚,为父也依然可以更刚不是吗?

02

情绪习惯的培养

今年的疫情来得太突然了,随着宝贝们在家待的时间长了,家长们就会深有体会,孩子爱看电视、爱玩手机,学习不专注,说话不认真听,也就是所谓的不听话。因此,家长和孩子们之间便开始了无休止的纷争。面对冲突,正是考验家长们情绪控制的时候,但是这件事情非常困难,就算是那些专业学过心理学的老师也难免面对各种事情产生各种情绪。因此,每当家长给我说她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时,我经常让她们换个角度思考一下问题,其实当冲突来的时候,我们没必要回避或是正面交锋。冲突也是家长向孩子展示应该怎么对待情绪的好时机。我给家长们大致两方面的建议:一是面对看不见的情绪,要找到看得见的边界。举个例子,之前有一位家长问我她和女儿去旅游发生了意见不一致并且吵嘴了,互不相让怎么办?我共情了她当下的心情并且给她支招,告诉她这种情况下争执是没有用的,但是不把自己心中的想法说出来憋在心里双方都会很难受,最好是就近原则找到一个实实在在的物体比如建筑、树木、店面等作为争执的终点,期间各自说明自己内心的想法,直到走到那个指定的物那里遍终结矛盾。这么一来,大家心里都畅快了,到达终点时矛盾也释然了。嘿嘿,你还别说,用看得见的边界掌控无形的情绪,这个方法非常有效。二是针对年龄段面对自己无法解释的情绪的时候,为自己的情绪找一个可以说明的形象。这里,我有一个好用的招,就是用一个比喻给孩子形容我的情绪。我用的比喻是“大魔怪”。我会这么说:“刚才妈妈太生气了,所以大魔怪就出现了,吼了你。但是你也很棒啊,为了打败妈妈的大魔怪,你的小魔怪也出来了,所以看起来好像我们两个吵架了。可是你不用害怕,大魔怪有两个特点,第一就是他从来不打人,第二就是他吼的永远是小朋友的行为,不是小朋友个人。所以妈妈刚才生气的是你的行为,而不是你这个人,妈妈永远爱你这件事情,是无论怎样都不会变的。”你看,对于孩子来说,我和他无法解释的情绪,需要一个他能理解的形象抓手来说明。另外一方面,给孩子很深的安全感。

03

培养独立能力的孩子

我们很多家长容易包揽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穿衣服、洗袜子、洗内裤、收玩具、背书包甚至是吃饭等等,这让孩子失去自信的同时家长也会慢慢感到没有时间和精力。我在这里推荐的妙招是把妈妈“免费”为孩子做的事,当成孩子的奖励,让他心甘情愿地做那些自己可做可不做的事儿。我建议的做法是把园本就要“免费”给孩子买的东西变成他要靠干活换来的奖励。我认为付出了劳动获得回报很正常,用一定的物质激励作为鼓励,看得见摸得着,孩子就会有动力,长久以来就会形成习惯。但是有一点要注意,激励的同时也要避免这个奖励成为父母和孩子的交易,以后孩子随便做点什么就想要物质奖励。通过这个方案,家长反馈给我说效果很棒,孩子的积极性很高,简单的家务和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儿他都能自己搞定,既培养了孩子独立的能力,家长也因此获得更多的时间。

04

建立规则意识

“这孩子在家一点规矩都没有”这是我听过家长最多的抱怨,但是在幼儿园却是有规则的,为什么呢?其实孩子越大越调皮,教他规矩,对他来说就是耳旁风,说了很多遍,一点用处都没有。尤其到了六七岁的时候,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爸妈嘴皮都磨破了,道理讲不通,行为不改变,怎么办?我给家长介绍了一个特别简单但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把规则写下来。这一招可以从孩子三四岁开始,一直用到孩子小学毕业。比如,我希望孩子吃饭的时候,不要把吃的东西扔在地上;希望孩子玩玩具之后,放到玩具箱子里。这些规矩跟他讲了很多遍都没效果,于是我就用大字写下来,贴在墙上。每次孩子玩完玩具,我会指着墙上的规则对他说:“你看我们的规则是,玩完的玩具放回玩具箱。”“写规则”之所以有效果,有这么三个原因:第一,耳朵并不是唯一获取信息的渠道。听、看和做,是人们接收信息的三种不同方法。有的孩子会“听话”,但有的孩子对文字信息更加敏感,还有的孩子,需要你手把手教他做。如果孩子不“听”话,很可能他不是“听”敏感型,却愿意遵守写下来的、能“看到”的规则。第二,大部分的孩子注意力都不太集中,直接“看到规则”,也是让孩子集中注意力懂得他需要做什么的好方法。不过,规则不要太多,而且好的规则应该是一个明确的“行动指令”,比如:每天九点钟睡觉。第三,把规则写下来,能把父母和孩子之间常有的矛盾,改成了遵守规矩,这也是写规则最大的好处。“我要你现在就去睡觉”是一个命令,对孩子来说,听话还是不听话,关乎的是对父母要服从还是反抗。而“九点睡觉”是一个规则。给孩子讲清楚,这条规则背后的原因,他会逐渐意识到,父母要求孩子做事,不是因为身份,而是因为每个人都需要学会遵循规则。
育儿确实是门学问,我也经常吸收有经验的妈妈和老师们的经验,在我们多数人的潜意识中,总觉得孩子不懂事,所以有时在与孩子相处的时候,随机应变的成分更大,刻意设计的场景太少。孩子乖的时候我们可能不闻不问,难得他们不添乱;孩子闹的时候我们可能大发雷霆,试图用恐吓迅速控制局面。其实,我们要试着划定边界,明确规则,即时激励,让孩子学会用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成熟起来。愿每一个孩子与父母之间,爱成为永恒的话题。


参考资料:

[1] 亚瑟·乔拉米卡利,凯瑟琳·柯茜. 共情的力量[M]. 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 2019.

[2] 尹建莉.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M]. 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9.

[3] 雷纳. 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5. 

供稿/罗晓敏

排版/大魔王

一份来自老师妈妈的育儿心经-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一份来自老师妈妈的育儿心经-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一份来自老师妈妈的育儿心经-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哦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萌童不懵懂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一份来自老师妈妈的育儿心经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