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帆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一个现代人的康标志:应是生理上的康和心理上的康的统一。而心理康,关键是品德和人格诸方面的发育。由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文化素养不同。因此,往往形成不同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心理内驱力。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支配自己的行为。而所谓新时期德育一体化,是指能“与时俱进”具有同一目标(教育者提出的,适应时代需要的),多渠道(包括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齐抓共管的整体化教育的新格局。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现代化实现的主要承担者。少年儿童的德育状况关系着将祖国现代化引向何处去的问题。面对当前学生思想品德及教育状况,本文试图从下列几方面提出一些粗浅的观点。
一、德育一体化的紧迫性
近几年,我国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大。与此相反,当代少年儿童的“独立性”和主体意识却呈现越来越弱的趋势。正如著名教授心理学家王树茂所指出的“现在许多独生子女有不少消极的心理品质:对人不感激、对物不爱惜、对己不克制、对事不尽力”。而究其根源主要表现在:
1、“芝麻开门”对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带来的消极影响。
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经济发展了,科技进步了。但接踵而来的是高消费的社会浪潮,加之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和腐朽现象的传播和感染,对于思想品德和心理正处于形成期的7–14岁儿童来讲,由于抵抗力低,因而容易受诱惑,使他们往往把自己的思想言行与金钱紧密结合。如以替人完成作业为由收取钱财,以替人做值日为由获取报酬等。一些浑沌初开的未成年人,对社会上泼金撒银的人和事趋之若骛,以奢侈的消费当作荣耀,贪图吃喝玩乐,并以此为快乐。如个别学生因过生日而大请同学,郊游时买大堆的高档食品等。据我校对高年级163名学生快乐观的调查,具体表现如下:
快乐观
为社会,为他人工作
做自己喜爱的工作
吃喝玩乐有地位
不清楚
人数
9
76
53
25
比例
5.52%
46.63%
32.52%
15.34%
2、父母和家庭对儿童消极思想品德的形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家庭是子女接触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于模仿性强的儿童来讲,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大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所作为,能出人头地。但在对子女的教育方面,往往形式上不是过严,就是过于溺爱;内容上不是指责,就是过于袒护。而对其自身的修养却不重视;言语粗俗,行为鲁莽,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求上进,对他人他事漠不关心,缺乏应有的爱心和同情心。如个别家长自己不重视学习,一有时间就打扑克、打麻将,还把自己“优越”的生活当成是要求子女“追求”的目标。再如在一些公共场所看到小偷正在盗窃别人钱财,当家长的不但不敢挺身而出给予制止,甚至还捂住孩子的嘴巴,不让其“多管闲事”。如此这般,孩子怎能不受影响而产生消极的思想品质呢?据我校对由于学生思想品德差而引发的违纪调查证实,由于家庭教育不良而引发违纪的,占少年儿童人数的51%。从当前来看,由于这一缘故引发违纪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由于部分家庭教育同学校相抵触,所以往往使学校对某些学生进行教育的效果趋于零。社会统计学也一再证明:”不幸的家庭是向社会输送道德和精神上畸形人的重要来源。”
3、学校教育的失调,也是学生消极思想品德蔓延的重要原因。
前几年许多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教育教学中出现了以
“智育”为重,把“五育”简化为“一育”的现象,近两三年来,由于取消了小学升初中的入学考试,实行按程度编组,录取学校抽签。部分学校,部分老师又往往放松了对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疏于管理。这样一来,学校教育的部分职能,也就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部分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又出现了真空或“单打一”的情况。更有甚者,某些学校教师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干起了第二职业,上完课就忙于经商,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或对其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这对判断力差而模仿性强的小学生来说,不能不带来负面影响,使他们为自己狭隘而消极的思想品德找到一种畸形的“符合社会实际”的解释,导致思想品德消极的人数所占比重不断加大。据我校近五年对150名学生思想品德调查,对比如下:
类型
消极
较积极
积极
1996
30
93
27
比例
20%
62%
18%
2001
44
81
25
比例
29.33%
54%
16.67%
二、学校应当建立一体化的德育网络体系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世界的大潮之中,可以预计,学校德育工作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首先要求德育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竞争和质量意识,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正如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所说:”重视质量是新时代的命题,谁忽视了这一点就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其次,要有创新精神。只有创新,才能赋旧形式予新内容。正如江泽民提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为此,学校应做好:
㈠制订年级、班级、学校德育工作长远规划,组织落实,克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行为。
学年和学期伊始,年级、班级、学科要协同校德育处共同分析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及表现,共同协商,制订学校、年级、班级的德育长远计划和近期目标落实,并将其列入表格中,分阶段公布实施。我校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施细则》制定-建立“执行”规范情况的创“五星”班级评比制度-联系实际开展活动落实目标-检查评比验收等,正体现了长远计划中的一个环节。在制定计划时,要明确学生学习做人行事,诚如一个人将踏步于漫漫长途,必须端正方向,迈对步子。而这一过程的完成,是一个多方配合,同一目标的系统社会工程,因此,要体现网络性教育的优势。有了这样的月计划,学期计划,学年计划就能有的放矢,从总体上为保证德育的一体化的实施提供保障。
㈡创新学校教育体系的形式、内容和职能,避免“穿新鞋走老路”脱离实际的单纯、空洞说教。
首先,要创新课堂教学在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教育,包括教学和育人两方面,这两个方面是有机融合的,体现了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育人是教育的灵魂。因此,教学过程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把育人渗入知识的传授之中,贯穿其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发展的原则,做到以“塑造人”为核心选择教学,改变以往的应考试、题海试、封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从内容到形式达到既教学又育人的目的、如社会(历史)、思想课教学可以与“两史一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紧密结合,增补长汀人民革命斗争史内容,点面结合,以小见大,形式上可组织学生参观革命旧址,毛泽东、周恩来旧居,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从而把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大公无私、大无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精神和道德观念渗入其中,也可以针对相应内容有组织地请英雄人物,劳动模范,革命前辈等或学生中的典型与学生座谈,从而使学生从具体,形象的直观中受到教育,得到陶冶,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其次,要转变班主任工作和少先队组织及班委会等教育职能,把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班级,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层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执行者。班主任的眼光不能只盯住不出事,抓学习,而应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有“前瞻性”。针对学生实际和目标,通过组织活动,如品德研讨会、主题班(队)会、演讲会、好人好事汇报表彰会等形式来矫正学生的思想品德,巩固和扩大教育效果,帮助学生树立崇尚科学的思想品德。在德育体系中克服少先队,班委会等组织机构,重成立,轻活动,重形式轻效益的现象。学校德育处要积极参与领导和组织活动,把少先队组织和班委会的活动纳入德育体系的计划中,通过各种形式积极鼓励少先队组织或班委会参与学生思想品德的“扶、帮、救”工作。如我校少先队班会中,低年级开展的“继传统、学规范、爱学校、爱祖国、做四有新人”;中年级开展的“学先烈、树理想、创三好”;高年级开展的“接过革命火炬,踏上新征途,为红军故乡添光彩”等为主题的分层次系列德育教育活动。通过活动,思想观念和道德素质均得到了锻炼和升华。
㈢选择时机,创设情境。利用身教,摆脱割断时空,忽略联系实际的片面灌输。
少年儿童,正处于思想品德塑造的关键时期,这就好像春天里播种可以事半功倍,误了春时就会事倍功半。而对他们的品德教育又不能采用枯燥的说教,而要结合实际,选择时机,创设情境,通过情境教育或榜样的感召力影响他们。如我校原五⑵中队辅导员针对不少队员好吃懒做,不思进取,缺乏目标、纪律松懈的坏习惯,则有意识地组织他们去看牛岭小学学生在艰苦环境下,勤奋学习的情况。回来后第二天下午放学又有意识的让学生收集他们一天里在教室内吃零食所丢弃的糖果纸,包装袋,然后结合两天的所见所闻当场教育学生。由于抓住了时机对症下药,在特意设置的场景和情境中,孩子们说话,做事的现场就在眼前,耳闻目睹是非曲直,容易辨别,所以老师的施教出之自然,富有针对性,队员们在聆听教诲时心悦诚服,知情明理,哪怕是过了好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学生也记忆犹新,从而挖掘了社会德育的功能。
㈣加强家校联系,强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消除家庭教育的极端性和盲目性。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对于个体的形成往往起支配作用。因此,教师应主动与家长联系,在形式上应根据不同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区别对待;内容上应重点由向学生家长谈表现,告学生的“状”转向根据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及时给家长教育子女予方法上的指导。同时,探究家庭对个别学生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家长弥补自己的过失,寻找各种机会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特别是家长的榜样效应,使德育一体化在家庭教育中得到体现。
此外,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传播媒体,往往不失德育好途径和德育一体化重要组成。当今学生兴趣广泛,思维敏捷,喜欢上网接触现代技术,不喜欢人言亦言。因此,录相,互联网……等现代技术的采用和图文的显示,往往能针对学生的身心和意识,引导学生寻找真正的自我,使他们与生俱来的智慧和灵性趋向完美,是当代德育一体化教育不可缺少的途径。
“品德是才华之根”。怎样培养和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使之康成长,形成全的人格、树立高尚的品质,是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当今复杂的社会形势下,直接面对的问题,也是社会各界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社会各界通力合作,使新一代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成为“真实的人,真正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
参考文献
1、《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2版
2、《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2版
3、《福建教育》福建省教育厅主办2000年第12期
2001年第8期
4、《现代教育思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邢永富
5、《德育》福建省委宣传部教育处
福建省教育厅思想政治处主办
1998年第6期2000年第10期2002年第5期
【浅谈新时期德育一体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