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产业化背景下,民办幼儿园有其发展空间,但为突破竞争压力导致投资主体追求经济利益而偏离国家政策保障人民群众公平受教育权的价值追求。为使民办幼儿园具有更大竞争力,必须回归公平价值追求,并通过幼儿园文化建设内化和传递。
幼儿教育的价值与其他学前教育价值一样,其上位概念为教育的价值,都是指幼儿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在内涵和外延上具有历史性,持不同教育价值观的人,对幼儿教育价值的判断标准、判断方式都会有所不同。但是,对于不同性质幼儿园存在的价值则不仅仅停留在这类机构本质上具有的教育价值,还应当包括其所能发挥的社会功能所具有的价值,以及对于投资者具有哪些价值。因本文以对幼儿园非教育价值之外的价值讨论作为立论的依据,故此文对幼儿教育的价值不加赘述。
教育产业化背景下的民办幼儿园应以公平为价值追求
在目前教育产业化的今天,幼儿教育在教育产业化的链条中,主要表现在民办幼儿园数量不断增加,投资者队伍不断壮大。之所以如此,第一,是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近几年全国各地特别是大中城市都存在“入园难”的问题,据2010年7月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104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其中“80后”占56.7%,“70后”占28.6%),78.5%的人感觉周围存在幼儿园入园难的情况,其中33.8%的人说这个情况“很普遍”。89.6%的人赞成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其中59.1%的人表示非常赞成;第二,是投资者利益趋导心理。因为目前对民办幼儿园收费没有进行规范,某些民办幼儿园投资者存在利用投资民办幼儿教育以获取高额收益回报的心理。第三,是国家政策的引导起了关键作用。如2010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那么,个人、非公办机构利用民间资本举办幼儿园,所追求的价值应该是什么呢?其目的是以追求经济利润还是以保障幼儿公平受教育权呢?
分析价值的属性,价值是指事物具有的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利益属性。在哲学上说,价值是一种表征关系,是主体与客体之间满足与被满足的利益关系,也就是说,价值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其客观性是指价值是外在事物客观存在的、内含的;其主观性是指一种客观具有价值的事物并非能满足任何人的需求,是否具有价值取决于人的主观判断。因此,民办幼儿园这类教育机构的价值对于投资者主体和对社会一般公众主体因不同的角色定位、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而有所不同,前者以追求盈利为目的,后者以实现公平受教育权的为目的。不同目的追求导致了二元价值之间的冲突,如果没得到协调或衡平,就极易引发社会事故的发生。近些年来,发生数起严重的幼儿园校车事故,众多无辜幼儿的生命受到侵害,甚至被剥夺,探析这些事故发生的根源,就是这些民办教育投资者过度追求经济利益。
如何对相冲突的二元价值追求进行平衡呢?笔者以为,必须使民办幼儿教育公平价值得以回归。理由是,民办幼儿教育公平价值与国家学前教育政策指引的价值相一致。民办幼儿园这类教育机构得以存在和发展是以实现教育公平价值国家政策为依据,也就是说,“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学前教育办学体制的形成主要是为满足群众受教育权的日益需求,在现有公共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实现学前教育领域中的公平和正义。民办教育投资者的价值追求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加以实现。国家目前通过发放政府补助资金,大力支持普惠性幼儿园建设,从而降低民办教育投资者的投资成本,这就是一种有效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以教育公平作为民办幼儿教育追求的价值,才能不断提升民办幼儿园的社会竞争力。因为实现教育公平,使民办幼儿园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在道义上取信于社会公众,赢得家长的信赖。和企业一样,民办幼儿园只有承担一定社会责任才能获得发展的空间,正如美国强生公司全球副总裁高瑞博士所说:“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民办幼儿园公平价值追求应以文化建设为依托
幼儿园文化是指园领导、教师、职工及幼儿共同创造和享受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1]幼儿园文化体系涵盖了幼儿园的办学理念、教育价值观、人际关系等精神领域方面,幼儿园的办园治学理念是校园文化构建的核心,是幼儿园文化的精髓。而幼儿园文化建设则既包括动态的“建设”过程,也包括静态的文化“固化”形式和内容。而民办幼儿园公平价值追求是以一种理念形式存在,具有抽象性和观念性,而且不能直接通过物质化方式加以固化,却能很好地契合幼儿园文化建设的属性。
幼儿园文化建设在内容上具有指引教育公平价值实现的功能。从内容上来说,幼儿园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更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与人的关系可以表现为是“人化”和“化人”的辩证关系,“人化”是指人在改造物质世界的过程中,使相关的一切打上人文烙印;“化人”是指人改造物质世界过程中所造就的人文成果又可以反过来造就人武装人、提升人,使人获得更全面、更自由的发展。这就表现为文化的社会教化功能,也就是文化通过其中蕴涵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规范等教化社会成员,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在行为上与社会要求保持一致,其关键是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念的教化。
幼儿园文化建设在形式上具有固化教育公平价值的功能。从形式上来说,幼儿园文化建设必须将其所追求的理念、传统等抽象的东西“物化”到某种载体上,这种载体就是幼儿园文化赖以存在的形式,可以是可见的物质形式,如幼儿园环境布置、幼儿园园徽、园服等,也可以是可听的非物质形式,如园歌、励志口号等。教育公平价值则可以作为机构宗旨加以确定,可以内化为理念、传统、追求、奋斗目标或行为准则等抽象观念的幼儿园文化,并通过幼儿园招生模式、保教行为、社区活动等实践来实现。
民办幼儿园公平价值追求在民办幼儿园文化建设中的实现方式 根据前文论述,以民办幼儿园投资者为主体的价值追求是以实现经济利益为目的,但为了使民办教育不偏离其应有的公平价值,则必须通过政府补助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投资者价值追求,这是实现民办幼儿园公平价值追求的前提。此外,必须将公平价值追求容纳到民办幼儿园文化建设中。
投资者和园长必须形成教育公平为核心的共享价值观,领导和内化为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观。所谓幼儿园共享价值观,是由幼儿园全体成员共同享有、支持和遵从的价值观念体系。它是幼儿园文化的核心,体现了幼儿园的共同追求和目标选择,是幼儿园全体领导者、管理者、教师的最高理想的反映,是幼儿园一切行为的内在灵魂。[2]必须将教育公平价值作为共享价值观的核心,为民办幼儿园投资者和园长所形成,通过制度方式加以确定,通过思想宣传对幼儿园教师内化,通过奖惩办法加以强化,并通过教育培训加以深化。
充分挖掘本园体现公平价值的传统文化资源和课程资源,作为园本文化加以宣传。“园本性”是确立园本文化建设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的首要依据。然而,一些幼儿园不是从“园本性”出发自下而上地“孕育”园本文化,而是以某种外在价值追求为导向自上而下地“开发”园本文化,导致“园本性”的缺乏。因此,追求公平价值不能与园本性相背离,必须充分挖掘本园传统中体现公平价值的故事进行宣讲;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特点,发现课程中公平价值资源,设计相关课程活动,使教师和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公平;结合本园布局,规划体现公平价值的生活、学习环境。
发挥幼儿园文化的辐射功能,通过社区活动传递公平价值理念。民办幼儿园参加或组织社区活动,其实就是将自己追求的价值理念向社区群众渗透的一种方式,也是社区群众不断认同这种价值理念的过程。可以是免费为社区群众组织亲子活动,提供免费心理咨询,与社区群众分享康、科学育儿知识,甚至向社区非本园幼儿免费开放本园儿童图书馆等等活动。
建设体现公平的民办幼儿园制度文化,加强对公平理念和行为的保障。幼儿园制度文化既是幼儿园精神文化的外在显现,也是幼儿园物质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在制度文化中体现公平价值,首先,必须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人翁精神,让他们参与幼儿园制度的修订,使他们觉得修订好的制度是集体智慧的结果,在这种制度约束下,大家能得到公平对待;其次,必须营造一种“关爱、信任、团结、快乐”集体氛围,形成一种教师自律的自我管理习惯;为教师和幼儿提供“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发展舞台,激活每个保教活动个体主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最后,必须在制度内容上体现在教师之间、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甚至社会人之间的公平对待。
(作者单位:广州市天河区祥龙幼儿园)
参考文献:
[1]苏凡英,王 丽.幼儿园文化建设探微[J].学前教育研究,1998.01
[2]袁小平.幼儿园价值观领导的意蕴、过程和实现方式[J].学前教育研究,2011.07
【民办幼儿园文化建设的公平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