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可以通过游戏来进行。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在轻松、自由的游戏活动中,很容易记住现实生活中美的事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学会用美的语言去描述游戏中的所见所感。
在传统的审美教育中,教师往往以自己为中心,将自己对审美对象的理解单向地灌输给幼儿,幼儿不能直接与审美对象进行对话,因而容易丧失自我感受、自己主动创造的能力,最终导致审美素质下降。
而在游戏对话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师幼与审美对象之间不再是一种单向的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对话式的双向交流关系。由于审美理解始终是一种探求和询问,教师和幼儿在游戏中的交流、讨论就有可能生发出很多新意。在游戏对话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也会得到充分的展示。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审美教育模式,正是充分利用了游戏的学习保功能,让幼儿在自由、愉快的游戏过程中,体验、感受美和表现美,发展审美能力。这是一种变传统的向幼儿单向灌输为让幼儿主动学习的教育模式。在游戏审美教育中应注意四个要点:
一、把握游戏与审美目标的结合与转化
幼儿美育的目标是让幼儿体验、感受美和表现美,发展审美能力。幼儿美育与智育、体育等相比略显抽象,因此,教学中应将美育目标化整为零,分解转化到具体的游戏中去,以提高其直观性、可操作性。
1.根据培养目标,创编和选择游戏主题、内容
每个培养目标都是通过一系列游戏活动来完成的,这要求教师在选择、创编游戏时要注意游戏之间的内在联系。游戏既要形式多样,又要主题突出,而且围绕目标循序渐进。
2.将游戏目标与培养目标协调统一
要将培养目标分解为游戏目标或游戏规则,这样教师易于操作,幼儿易于掌握。如游戏《森林童趣》的总体目标是感受、表现,可将它分解为三个具体的游戏目标:体验情绪;分辨节奏的快慢,培养节奏感;培养初步的表现能力。
二、注重在游戏中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1.重视幼儿在审美活动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平等的关系是对话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也是幼儿乐于与教师对话的前提。作为引导者,教师不应以自己的权威压制幼儿,而应承认在游戏中师幼双方均有说话的权利。虽然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游戏之前,已有对游戏目标的预期,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必须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预期,他们仍然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而且,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见解,生发出对话双方都意想不到的新知识。
2.重视幼儿自由的感受,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幼儿用自己的以视觉器官为主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不要操之过急,或自己讲得太多,而要引导幼儿运用边体验、边讨论的方式来进行。只有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才可以用启发的方式、提问题的形式给予他们一些提示,引导他们观察、体验、想象。
教师要让幼儿在充分、感性的体验后,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这种感受的表达方式应当是多样的,既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表情和身体动作。
三、应用开放式的游戏指导方式
幼儿审美教育的内涵非常广泛,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注意选择或创编一些康向上、趣味性强而又简单易学的游戏题材,合理搭配游戏的种类。在对幼儿进行具体的游戏指导时,教师应当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游戏,对幼儿或建议或引导,让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1.观察了解幼儿,进行个别指导
在幼儿开展游戏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丰富游戏、拓展游戏。如幼儿玩“食品加工厂”的游戏时,我们可让幼儿自由选择游戏材料,或用纸张做包装盒、包装袋,或用泡沫做冰淇淋。有的幼儿想象力丰富,但动手能力不强;有的幼儿动手能力强,但总喜欢重复做同样的物品。这时候,教师一方面要启发动手能力强的幼儿发挥想象,做出新的品种;另一方面要鼓励动手能力弱的幼儿大胆练习,先做简单的,再逐渐增加难度。这样既能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又能使游戏更加深入、丰富地进行。
2.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幼儿做游戏实际上是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活动和伴随这一过程的情感反应。因此,教师对于幼儿游戏的要求应当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如幼儿表演《小熊请客》的故事,第一次表演时,我让幼儿看木偶剧《小熊请客》,学说剧中角色的对话,熟悉;第二次,让幼儿分组分角色戴头饰演唱故事段落,动作自选;第三次,让幼儿按故事要求分别扮演角色上台表演。这样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游戏进行得很顺利,幼儿的兴致也很高。
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教育,就要不断地培养幼儿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使他们热爱生活、乐观自信,具有高尚的情操。在帮助他们欣赏美、表现美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用眼睛认真地观察、用耳朵仔细地倾听,要让幼儿通过动手、动脑表现出他们的感受、想法。
总之,幼儿园游戏审美教育活动可以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得到发展,可以培养幼儿独特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使幼儿精神自由、视野开阔、思路敏捷,从小建立起足够的自信和自尊。
【关于幼儿园游戏 审美教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