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当今时代是一个非常重视文化建设的时代,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一个班级,文化的魅力日益显现,文化的作用日益重要,文化的前途日益明朗。作为学前教育的幼儿园班级来说,文化建设又是具体的,文化是以一定的具体形式和载体展现出来并发挥其育人功能的,离开了应有的形式和内容,文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本文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班级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首先点明了班级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功能,接着阐明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策略,进而论述了班级文化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班级文化建设 思维方式 习惯养成 幼儿
幼儿园教师实际工作做的比较多,班级管理和建设的理论性知识较少,而班级文化是幼儿园文化发展的基础,是幼儿园管理的重要法宝,通过幼儿园班级文化的建立,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幼儿康愉快的学习和成长。
人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熏陶中成长起来的。文化环境是影响人们欲望和行为的最重要因素,不同家庭,不同孩子,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不同,因而有着不同的人生信仰和不同的做人风范。因此,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而且都在传承着一定的文化。实践表明,在同一个幼儿园文化建设中,不同的班级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不但体现了不同班级间的个性特征,更反映了各班级间幼儿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加强园所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温馨和谐、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已成为我们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幼儿良好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一、班级文化的概念和内容
班级文化是指一个班级内部形成独特的物质文化、保教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幼儿行为文化的总和。也就是一个班级在学习、生活以及日常活动中,努力贯彻并实际体现出来的,一种大家共有的行为,包括价值观、道德、精神追求、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
在幼儿园里,班级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工程,它的主体是幼儿。
班级文化不仅影响幼儿对知识的学习、对生活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影响幼儿的一日行为习惯和对待幼儿园的态度、文明礼仪和社会实践行为的养成。幼儿园班级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1)精神层面,如班级发展目标、教师和幼儿个人成长目标、幼儿道德习惯、班级舆论氛围、师生和幼儿家长的人际关系等。(2)制度层面,如幼儿一日常规、活动课常规、游戏规则等。(3)物质层面,如区角创设、主题墙饰、班内物品摆放、玩具利用、作业栏的展示、家园联系栏等教室内外环境的布置。(4)活动课程设置,如英语活动课程、蒙氏数学、古诗教学、泥塑、特色游戏等。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功能和作用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功能
1.教育功能。
班级文化有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日生活和幼儿各种活动之中。在一个窗明几净,温馨祥和、富有极厚文化氛围的班级中,全体幼儿会自发地形成一股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勇于探索和创新,热爱劳动,热爱科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真诚地与同伴和老师相处,友好地进行游戏与合作。班级文化的这种教育功能不同于具体的活动课教育、游戏故事等,从古时的“孟母三迁”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再到今天的“环境出人才”,无不证明了环境文化的重要性。它是无形的,又是无所不在的,就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陶冶着幼儿的情操,塑造着幼儿的灵魂。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孩子们从小就懂得和领会到:他的每一步、每一个行动都会在他身边的人�D�D父母、教师和“陌生者”的精神生活引起反响。只有当他不给别人带来灾难,不欺负和扰乱别人时,才能成为一个生活得平静而又幸福的人。”例如我所带的班级,每天下午离园前都对孩子做一个离园前总结,对当日孩子们的表现提出表扬和鼓励,这样长期坚持,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有章可循”,让孩子知道明天要怎么做,以后该做什么,时间长了,孩子的良好习惯就养成了。
2.凝聚功能。
班级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在,班级文化能把班内教师成员的个人利益、幼儿成长、家长利益等与班级的命运和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个人与班级“同甘共苦”。班级文化是班内三位教师、幼儿以及幼儿家长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着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这些都能激发班级每个成员对班内教育目标、教师行为准则、幼儿习惯养成的认同感、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老师会时刻清醒地意识到“这是我的班级”,幼儿会很自豪地想:“我是这个班级的一员”。实践表明,在幼儿园班集体中,班级文化建设水平愈高,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越容易得到体现。
一个班级是否有凝聚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位教师和保育员、幼儿家长的人际环境,这种人文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是通过教师与幼儿的交往,家长舆论的监督来实现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环境是一种高级形式的班级文化,良好的人际环境能使人心旷神怡,愉快工作。如果一个班级的班主任与带班教师、保育员、幼儿、幼儿家长之间能相互理解、团结互助,就能形成一种使人奋发向上的气氛,使班级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对幼儿形成优秀思想品德是无形的、巨大的力量。因此,班主任要发挥好协调功能,积极处理好各种关系。
3.制约功能。
班级文化所形成的规范体系,规范着幼儿的言行。这种规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全班幼儿都能自觉地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规范要求。班级文化对成员的这种制约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得以实现:氛围制约;制度制约;观念制约。
预防“手足口”病的春秋两季,我们采取了各种有效的途径,最大限度地控制了传染病。在大门口接送幼儿入园、离园。多个班级都集中在一起,那么,每个班级的管理水平,就像一个平面镜呈现在家长的面前。都是平行班级,幼儿表现出来的自理能力和行为习惯有很大的差别。离园时刻,幼儿不慌不忙、面带笑容,和老师说声“再见!”孩子表现出来的是在园的幸福和快乐。家长对教师的信任度也会提高,教师平时的点滴要求,这些都制约着幼儿的言行和心理趋向。 4.激励功能。
班级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为,班级文化能为每个教师和幼儿提供文化享受和游戏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环境,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班级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到动手操作和生活体验中去。
早晨入园,播放一首钢琴曲;孩子吃完早餐把桌面擦干净,送给他一个鼓励的微笑;孩子绘画不敢下笔,你说:“试一试,不用怕!”孩子在区角里游戏,过去和他们一起玩;孩子表现好了,把小红花悄悄放在孩子的口袋里;将孩子的手工作品及时展示在作业栏里。这些无不激励着孩子天天向上。所以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
幼儿园班级文化在教师个人成长和学习工作中、在幼儿的康成长和习惯养成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班级文化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和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因为人的这种真挚的感情的形成,是对最初接触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对祖国的语言最细腻之处的体验和感受联系在一起的。”
良好的班级文化有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氛围,以及幼儿团结向上、康活泼的班级风气,有助于全面提高幼儿素质和凸显活动效果。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使幼儿置身于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和一种和谐的人际环境之中,幼儿在这种环境中得以快乐成长和充分发挥个性,不断地在一日活动中取得进步。在幼儿园里,通过比赛、活动、常规便能看出一个班级里幼儿的整体发展水平。
2.班级文化规范制约着教师和幼儿的行为。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观念性规范,不仅对幼儿,也对教师的行为起着规范、约束的作用。如:新年伊始,班内收集旧挂历,某一个幼儿没有带,教师奖励小红花时,不能得到,下次,他会改变自己的判断和做法,在行为上与其他幼儿保持一致。这种从众行为受到的是群体影响,不是规章制度,也不是行政命令,而是班级的文化氛围。
一天做完早操,我组织幼儿上教育活动,洋洋又离开活动室跑到寝室里自己玩去了,我走过去问她:“洋洋,你是不是很喜欢吃糖果?”她高兴的说:“是的。”我就说:“你过来,老师问你!”这次她不像以前那样理都不理我,而是让我牵着她的手,走出寝室,我抱着她坐在小椅子上,问:“你喜欢吃什么样的糖果啊?”“巧克力糖。”“这样吧,等下次上活动课的时候你不离开座位,我就送你巧克力糖好不好?”“好的。”结果,活动课上到中途,她就把我的话都忘到脑后去了,活动课后她来找我要糖果,“老师,你说过要给我巧克力糖的,”我说:“下次你表现好了,我一定给你”。
下午的活动课内容是《小鸡黄黄》,故事孩子本来就喜欢,并且在关键的地方我让他们猜猜会发生什么,这个方法很有效果,孩子们都睁大眼睛仔细听老师提问的问题,洋洋也不例外,所以即使没有我的提醒,那节活动课她也仅仅在快下活动课的时候离开座位去了厕所一趟,我当场表扬了她,同时,也兑现了我的诺言,给了她一颗巧克力糖。于是我想: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不专心听讲是由于对内容不感兴趣、老师讲活动课比较枯燥或者是活动时间拖得太长引起的。教师在选择教材内容和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都应注意趣味性、儿童化和游戏化,同时,给予孩子适当的表扬也是让孩子专心学习的很有效的方法。所以我们说,班级文化制约着幼儿的同时也制约着教师。
3.班级文化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
班级凝聚力的强弱一般是由班级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好坏决定的。在班级活动中,幼儿经过互动,彼此交流自己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能够相互满足心理上的某种需要,就会产生亲密感和依赖感,增进幼儿之间的吸引力和班级对个人的吸引力。在这样的班级中,幼儿心情愉快、精神活泼,认识、情感、行为相一致,其凝聚力就强,团队意识就强,就会显示出一个班级旺盛的活力。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不可能人人做出丰功伟业,那么我们就静下心来带好自己的班级,服务好每一个孩子,做好自己的实验活动课题。班里没有多么难做的事情,只要我们稍加用心,那么,就会在平凡的小事中寻找到快乐。就能把知识、情感、行为、习惯统一起来,带动我们身边的孩子团结而积极地生活、游戏。
三、幼儿园班级文化具体形式及其实施策略
(一)物质环境建设
在班级物质环境建设中,我们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班主任应带领全班幼儿,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打扮布置教室,使幼儿在班级环境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幼儿觉得“我是班级的主人,班级就是我的家”。这样的环境,可称之为“芝兰之室”,让人赏心悦目,更容易使幼儿受到美的熏陶,培养高尚的情操。
在班级环境建设中,建议分三步实施:
(1)班级环境的规划。首先,要明确规划班级环境的主导是教师,幼儿可以适度参与,因为只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更好地实现幼儿与环境的高质量互动。其次,班级环境规划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幼儿参与的可能性、幼儿的接受性和幼儿操作的现实性。班级环境规划可从以下三个角度来构想:一是时间规划,教师应根据当前活动课程实施内容的周期来考虑环境布置的长期性、短期性和暂时性,使长期的环境创设与阶段性的环境创设相辅相成,以构成幼儿完整的学习过程和生成学习经验。二是内容规划,班级环境的内容一般由主题与非主题两部分构成,属于主题的内容要兼顾上一个主题与下一个主题的传递关系,而属于非主题的那部分内容则应考虑主题以外有关幼儿学习、生活、游戏、评价多方面内容。三是空间规划,班级环境建设的空间规划要处理好四个关系,即显性与隐性的关系、立体与平面的关系、整体与个别的关系、固定与变化的关系,教师要努力地增强不同形式的班级环境联系,不断提高环境对幼儿多维度施加的整体影响。
(2)班级环境的呈现形式。幼儿园班级环境呈现的一般原则是安全、自然、美观、有利于互动。具体的呈现方式主要归纳为以下五种:①墙面环境;②幼儿成果作品展示;③反映幼儿操作性学习过程展示;④呈现幼儿学习成果;⑤呈现幼儿游戏操作材料。 家园联系栏:月重点、周计划,普通话小标兵、全勤宝宝、温馨提示、临时通知等。
作业栏:每周更换幼儿作品。
主题墙:根据幼儿学习内容定期更换。
星语心愿:孩子的心愿卡。
图书角:幼儿图书画册、挂图等。
表演区:头饰、服装、道具等。
娃娃家:幼儿服装、小餐具、生活用品等。
(一些区角的内容会不定期的更换,让更多的孩子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3)班级环境的有效值。幼儿的参与态度、程度;环境的安全性、真实性、自然性、结构性,活动课程内容的针对性、活动课程实施的开放性。通过这些比较,教师才能发现班级环境建设的优劣,有利于教师对班级环境建设发展做出更理想的设计和决策。
(二)制度文化建设
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抓好制度的制订与完善班级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班级常规管理制度。在制订班级规章制度时,我们应注意以下两点:制订班级规章制度必须以幼儿为本,必须以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为依据,制度本身一定要较稳定,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情况的具体变化,规章制度应适时进行修改、完善,从而确保规章制度充满活力。
建议:带班教师一定要对班级常规制度进行交流,统一思想;对幼儿的行为规范要求要一致。应避免出现一天紧,一天松,你教这样做,我教那样做的情况。其结果是孩子没有一个统一的行为标准,无所适从。
其次,抓好制度的实施。在抓好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两点:一要对幼儿和家长加强宣传,使幼儿能理解各项班级制度的内容,明确遵守规章制度的作用,使制度得到家长和幼儿的认可,从而将带有强制性的要求变为幼儿的自觉行为;二要积极创设条件,使规章制度能够更快、更好地实施。
为了使班级规章制度能顺利有效的实施,我在班级中建立了“责任到人”制,实行班级管理小组化。如:一级班长管理:中大班都可以实施,班内培养一名班长,把带操、班内纪律、午睡纪律等几项工作分别由一到两名班长担任。二级小组管理:我把全部幼儿分成六个小组,每小组一个组长,吃完午饭,孩子们看电视的时间里,可以放给小组长管理纪律和卫生;三级管理:把班内一些细小琐碎却又十分重要的工作分解到幼儿个人,从而使班级的每个人都是班内小主人,都有着为他人服务的岗位,每个人都承担一份责任,从而收到了很好的平等培养、民主激励的效果。如自己的小桌子和小椅子自己管理,并相互检查,保持干净;吃饭、喝水、喝牛奶同桌互查,互相监督。
(三)精神文化建设
抓住班级精神文化,就是抓住了班级文化建设的重点。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和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心灵和教育成效。
(1)师幼建立对话关系,共同成长。
师幼关系是班级环境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对幼儿身心康、道德品质和社会能力的形成,对教师工作的心情与成败得失,对师幼信息的互相传递,对实现预期的保教过程和保教效果等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新活动课程新理念,追求的目标是形成民主平等、情感交融、互动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型师幼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是“人格平等”,核心是“和谐发展”。
(2)幼幼建立分享关系,体验快乐。
首先,在幼儿学习和游戏过程中倡导合作。在学习过程中,幼儿之间的交流、合作、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让幼儿在培养良好习惯、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其次,在生活交流和日常行为中鼓励合作。今天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而在幼儿园,他们必须学会交流,学会理解,学会忍让,学会和同龄人和平相处。美国教育家和政治家拉尔夫?约翰逊认为:“事实上,与同伴的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因此,要引导幼儿加强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养成自觉合作学习、实践和生活中解决问题的习惯,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懂得理解和尊重他人,形成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取长补短,取得共同进步和提高。从长远来看,学会合作最终应该成为幼儿的一种生存方式。
(3)教师与家长建立起合作关系,互相支持。
首先,要理解、尊重家长。
作为教师应当充分理解家长的苦衷,尊重他们,这样才能建立起相互信任、合作的关系。尊重家长还意味着平等对待家长。尊重家长还应注重保护家长的隐私,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家长考虑到教育孩子的需要而把家庭隐私告诉教师,是对教师的信任,教师应当注意保护这些隐私。
其次,做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做家长的好参谋。
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成才,但是仅有良好的愿望而忽视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态度和方法,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班主任老师应该及时了解幼儿的家庭教育情况,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给家长出主意、提建议、当参谋。
第三,对待家长热情有礼,善于处理与家长的意见分歧甚至矛盾。
教师对待每一位家长都应做到热情有礼,坦诚相待,其中包括礼貌的语言、礼貌的态度和礼貌的行为举止,这是与家长良好合作的基础,同时也体现出教师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醒:不要和家长作兄弟姐妹,你们不是,它的后果是你良好的班级制度不能得到顺利实施;不要和家长做交易,贪图小恩小惠,它的后果是你被家长看不起,你的工作不能得到家长的支持。
(4)班主任与任活动课教师的协作和谐。
第一,尊重团结关心配班教师和保育人员。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性格特点,在保教水平、组织活动能力及带班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班主任老师应该充分信任班级里的另一位教师和保育员。班里三个人应该是一个团结的集体,这一点很重要,作为班主任老师要以诚相待,一切以班级建设、幼儿发展为重,一切以搞好工作为原则,顾全大局,晓以大义,成功的班级一定是三个人的团队,不会只靠一个人。
第二,及时向配班教师和保育人员了解班内幼儿情况,一起抓好幼儿养成教育和思想工作。
幼儿的一些思想问题,往往会反映在日常行为之中。因此,及时与带班教师沟通,能够随时掌握幼儿的思想动态。配班教师也不仅仅是配角,而应当抓住教育契机,寓教育于保教之中。班主任老师要善于发现教师与保育人员的工作成绩,发挥集体的巨大力量,这样一定会收到良好的保育效果。
建议:不要说你是个有效率的人,而要做一个追求效果的人。
2.培养康的班集体舆论。
首先,要培养幼儿和家长正确的认识。幼儿和家长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是不可能有康舆论的。其次,要善于启发引导,以确保班集体舆论朝着积极、康的方向发展。第三,要善于利用舆论工具,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3.培育优良的班风。
优良班风像熔炉一样,对全班幼儿起着熏陶、感染、浸泡的作用,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任何优良风气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漫长的培育过程,而且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因此,我们在培育优良班风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持之以恒,不屈不挠;另一方面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优良班风体现在:大家都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一样,努力营造一种温馨、和谐、快乐、积极的气氛,班级的凝聚力更强了,师生的关系更密了,孩子的表现更棒了,一个个都朝着“快乐小宝贝、礼仪小天使、环保小卫士、家庭小帮手、合作小伙伴、学习小能手、班级小标兵、普通话小明星、康小天使”的标准进步!
(四)班本活动课程的建设
班级活动课程是班级文化的崭新平台,我国新活动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幼儿的发展。”这意味着关注儿童的个性发展已成为基础教育活动课程改革的重要追求之一。
1.彰显幼儿的个性�D�D班级活动课程的本质追求。
幼儿是一个个独特的个体,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个人成长经历等不同,幼儿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心理世界和个性鲜明的发展轨迹。地方活动课程、园本活动课程针对的是本地区、本园大多数幼儿的发展特点,更多的体现为共性的要求,而幼儿园里不同的班级,都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集体,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人、财、物、环境等特点,因此,共性的要求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具体的班级。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推动下,老师们开始研究、探索,建构属于自己班级的活动课程。只有班级活动课程才能真正满足本班每一个幼儿的个性发展需求,才能更好的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如我们园张桂敏、邵丽雯、米娟老师等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认识到孩子们有的是“古诗”博士、有的是故事大王、有的是小小画家、有的是小小泥塑家、有的是制作能手、有的是小家等等,因势利导,让不同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2.关注幼儿的生命�D�D班级活动课程的价值取向。
班级活动课程是一个班级所特有的、不同于其他班级的活动课程,属于个性化活动课程。只有个性化的活动课程才能满足儿童个体生命的发展需求。班级活动课程应该是以“生命为本”的活动课程,以尊重幼儿生命的完整性、弘扬生命的创造性、体现生命的丰富多样性为根本出发点。(1)在班级活动课程目标的制定上要关注幼儿生命的完整性。生命的完整性是人存在的一个基本特征。一个完整的幼儿是集身体的、社会的、情感的、认知的、道德的整合性发展为一体的。班级活动课程目标不仅仅要重视幼儿知识的获得,更要关注幼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从而达到培养完整幼儿,和谐发展幼儿的目的。(2)在班级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凸显生命的真实性。班级活动课程与幼儿的真实生活密不可分,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是班级活动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来源于幼儿真实生活的活动课程内容,才能为幼儿所经历和体验,才能激发幼儿产生创造和表达的愿望。(3)在班级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重视生命的体验性。体验是儿童本真的存在方式。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的学习方式是操作性的,探究性的、游戏性的、体验性的,幼儿是通过体验来追寻生命的意义和实现生命的价值的。(4)在班级活动课程评价的方式上要体现生命的丰富多样性。“没有差别的世界是孤寂的世界,没有差别的人只是一尊没有个性的木偶。”正是事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构成了世界的丰富多彩、纷繁复杂。因此,活动课程评价时要尊重每一个独特的幼儿,允许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在操作和探索中的发现与感受,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总之,班级文化建设必须有意识地进行精心规划和长期建设,使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能够充分发挥,为幼儿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新基础教育理论已为我们提出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新目标,我们需以创新的精神去面对。教师们应凭借自己渊博的学识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建构班级文化,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努力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让幼儿保持康的心态,活波开朗、形成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让师幼的爱和班级文化照亮每个幼儿的心灵。
【幼儿园班级文化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