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幼儿游戏的定义和特性进行阐述,论述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探讨游戏活动的价值以及如何在教育中开展游戏活动,有利于启发幼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正确组织合适的游戏去顺应幼儿的发展。
关键词:游戏;幼儿园;基本教育活动
教育部颁布并实施的《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同时,人们也早就发现了游戏对于儿童教育的价值。游戏充盈于儿童的身心,充盈于儿童的思想、情感和身体中。游戏是儿童主体性的活动,游戏过程是儿童主动学习、主动建构自己经验的过程。在不同程度的游戏中,儿童在学习和发展着。
一、游戏及其特征
(一)游戏的定义游戏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活动?迄今为止,仍没有一个为大多数人能普遍接受的游戏的解释。面对这种现实人们对游戏定义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发生了疑问。不同人对游戏有不同的定义:
有人认为,游戏是一种不能下精确定义的现象。因为“游戏”这个词本身并没有一个精确的概念;有的认为,游戏是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教学手段,是寓教于乐的最有效形式……《教育词典》认为,游戏是以一定的形式有目的,有系统地反映人类社会劳动、军事、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游乐活动。学前儿童的主导性活动就是游戏。幼小儿童,游戏就是学习,是“认识世界的途径”(高尔基语)。
(二)游戏的特征游戏的两个最基本的特性:
1、以直接获得快感(包括生理和心理的愉悦)为主要目的。
2、主体参与互动。主体参与互动是指主体动作、语言、表情等变化与获得快感的刺激方式及刺激程度有直接联系。
游戏无主体。在以往的研究以及日常生活中,有一个不言自明的观点,即人在游戏,人是游戏的主体。而迦达默尔却认为游戏独立于游戏者的意识之外,游戏是一种本体存在,游戏的主体是游戏本身。
游戏是一种自我表现。游戏的存在方式就是自我表现,不管是儿童游戏还是艺术游戏,都是一种自我表现的活动。相对来说,儿童游戏是一种单纯自为的游戏,而宗教游戏与艺术游戏则通向了观众,为观众表现了一个意义整体,游戏者与观众共同构成了“游戏共同体”。
二、游戏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价值游戏的基本特征和儿童成长的基本规律,使我们能更好地认识游戏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价值。
(一)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幼年时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而游戏是自由的,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如餐后各种区域的自由游戏;户外的各种体育游戏;餐前的手指游戏、口头游戏等等。这些游戏的内容、空间、强度等也可以随时变化,比较适合幼儿生理活动的要求。
(二)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在《蔬菜》这一主题活动中,老师先放了青菜和菠菜,结果发现幼儿不感兴趣,有的将这两种菜分开,有的问老师这是什么菜。第二天老师准备了更多的青菜和菠菜,让幼儿捡菜,来捡菜的幼儿多了,边捡边问,听说是帮厨房的忙,可来劲了。还问要不要洗一洗。在进餐中还问,这些菜是不是今天大家捡的,吃得可香了。在这次活动中,幼儿认识了青菜和菠菜,知道了厨房工作人员的辛苦,品尝了青菜和菠菜不同味道。
因此,游戏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动力,是儿童获取社会经验的一种独特的方式。
(三)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在区中,幼儿无形中会自己分配角色。有的敲打击乐,有的唱歌,有的跳舞。在这一过程中,儿童逐渐地了解了“我的”和“你的”之间的区别,不断解除活动的自我中心,学会公正地评价伙伴和自己的行为举止,逐步形成对于周围环境的态度,逐渐建立友谊、公正、负责的意识和观念。
可以这样说,游戏的过程也是儿童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四)促进儿童康人格的形成与完善生活在成人社会中的儿童,往往会受到成人不同程度的压制与束缚,容易产生各种形式的情感压力。在游戏中,儿童可以使自己从当前情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宣泄不良情绪,消除紧张,获得心理平衡与性情的愉悦。
由此观之,游戏是儿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与康人格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五)促进儿童创新意识与潜能的萌发在游戏、特别是假象性游戏之中,儿童的想象可以上天入地,无所不有,自由驰骋于假象与现实之间。在一次游戏中,一幼儿用一个纸箱当烧烤箱很形象,在游戏后我启发式地问幼儿:“这个纸箱还能玩什么游戏?”幼儿的思维活跃起来了,有的说:“当电视机,放在商店卖”,有的说:“可以当自动柜员机”,有的说:“可以当长途车上的VCD机”还有的说:“可以当的士”……幼儿的想象力是丰富的,这样一来,一个看似平常的纸箱,在幼儿的游戏中却发挥了一物多用的作用打破了思维定势,不但充分发挥了玩具的利用率,而且大大丰富了幼儿的作品内容,发展了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应抓住幼儿身边发生的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象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情、境,让幼儿内在的创造冲动释放出来。因此,游戏是创新意识与潜能的发源地,是其成长的根基。
三、游戏作为教育活动的必然性根据儿童游戏上述的基本特征及其分析,我们可以理解:游戏实质上是幼儿能动地创造、驾驭活动对象,并在此过程中获得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体验的活动。进一步讲,游戏就是一种主体性活动。从幼儿身心成长的特征和规律看,将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基本活动,有着其内在的必然性:
(一)游戏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方式幼儿不能像成人一样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来获取他们想要知道的信息,只有游戏才能实现这一功能。因为游戏是社会活动的反映,它把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融入到游戏中,以游戏这种娱乐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游戏中让幼儿认识事物及其规律。这样可以减轻幼儿的认知难度,如果让幼儿学习纯知识和理论的东西,他们会感到困难,相反游戏则会带给幼儿快乐,因为游戏是幼儿所喜欢的形式。
(二)游戏是幼儿幼稚心理的表现各种角色游戏的开展,满足了幼儿的幼稚心理。例如:《理发店》,在投放了各种理发道具(洗发水空瓶、吹风机、梳子、剪子、推子等)幼儿就会模仿理发员的洗、剪、推、吹等基本动作,而顾客在享受到这种服务后,不但会说谢谢,还知道要付钱等。 幼儿在模仿成人的生活中获得了各种生活体验。这类游戏就是一个属于幼儿自己的世界,在那儿他们不会受到成人肯定与否定的评价,所有的方式都是与他们身心发展水平同步的。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的永远是积极的参与和大胆的尝试,并从中获取经验,从而达到心理上的满足。
(三)游戏是幼儿自我发展的需要幼儿天生就有不断重复刚刚获得的动作技能、知识经验的活动倾向。如刚会爬楼梯的幼儿,一见楼梯便要不断地上上下下;刚会用积木垒高,便会不停地推倒重来。这种出自婴幼儿内部发展需要,使幼儿感到开心和满足的重复行为,就是游戏。
游戏之所以最适宜儿童发展,是因为游戏不仅可以满足儿童的需要,而且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还会使儿童产生新的需要,生成新的心理机能。游戏构成了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最佳状态。游戏在儿童的各种活动中无处不在。只要是儿童自主选择的活动,儿童总是以一种游戏的态度去对待它,就连吃饭、睡眠也都富有游戏的韵味。
四、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实现游戏与教育的有机结合游戏虽然不是以获得知识和能力为目的的,但对儿童的培养却是举足轻重的。其中隐藏着重要的教育动因,包含着教育方法的契机,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为此,幼儿园教育必须努力使游戏与教育相结合。
(一)实现游戏的教育化和教育的游戏化儿童在游戏中的收获是儿童主动活动的结果,儿童要在教育中得到发展则在于教师和儿童的双重努力,而由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过程也能转化为儿童主动活动的过程,那就是游戏与教育的成功结合。实现教育和游戏的结合,也就是实现自然状态下的幼儿游戏向教育背景中的幼儿游戏的转化,必须在实践中推进游戏教育化和教育游戏化。
1、推进游戏的教育化,就是要改变自然状态下的游戏的放任状态,扭转重上课轻游戏的现象,突出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实现游戏对教育的服务功能。具体落实在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2、推进教育的游戏化,就是要改变幼儿园教育日益趋向于小学化的现象,防止心理机能尚未完善的幼儿因过早地承受正规教育所带来的强制性压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发展个性。具体就落实在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育活动,在教育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从而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必须指出的是,推进游戏教育化和教育游戏化,要防止将教育的功利性、严肃性带入游戏,真正将游戏的自主性、趣味性带入教育。教育的游戏化是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认识的,教育的方法、过程、氛围以及儿童的活动体验应当具有游戏的特征。
为此,在实践中必须对游戏的客观条件进行有意识的控制。比如:由教师创设游戏的环境,谋求教师对游戏的支持和指导,并不是在游戏过程中引进由教育规范带来的教育的严肃性,而应保持游戏的性质不变,避免把教师指导游戏变成教师导演游戏,把幼儿自主的活动变成教师控制的活动。
(二)让自主性游戏与教育活动有机融合美国学者大卫?韦克的研究,充分说明了将游戏因素和教学因素结合,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的特征和需要,同时也满足幼儿直觉形象思维的心理特点,幼儿的学习应该在生活中,而不在课堂上;教师教学不仅仅用游戏来激发幼儿被动学习的动机,而应该让幼儿在主动积极的学习中,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经验。
1、自主性游戏与领域教学活动的融合在领域教学活动中,有些活动常常无法在时间或空间上满足幼儿充分探究的需求,此时如果教师能提供相关的游戏材料,引导幼儿开展游戏活动,将会使幼儿在认知、情感等方面获得很大的满足。如小班幼儿制作好“胡萝卜小车”后,高兴地在“马路”上开着。开了一会儿,孩子们由于要随教师的安排进入下一个活动环节,只好很不情愿地把小车收起来,放到展示台上。看到孩子们无奈的表情,我想何不顺势满足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玩玩开车游戏呢?想到这儿,我马上拿了一个玩具方向盘作开车状,并和孩子们一起讨论见过什么车,开车要注意什么,接着鼓励幼儿自由选择自制的胡萝卜小车、教师为他们准备的玩具车或方向盘当小司机,我还建议“小司机”邀请同伴乘坐自己的汽车。顺着孩子们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兴趣点,“开汽车”的角色游戏就这样产生了。
教师如果能在教学准备中思考孩子也许会对什么产生兴趣,可收集哪些游戏材料以备孩子之需,就有可能使教学活动与游戏自然融合。
2、自主性游戏与区域活动的融合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区域活动比教学活动有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强的针对性,它和自主性游戏很相似。怎样把自主性游戏和区域活动有机融合起来呢?我们从墙饰人手,为幼儿的游戏提供生活经验,启发并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有效地实现了两者的融合。
五、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和教师对游戏的偏见传统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获得人类已有的社会文化知识体系,上一阶段的教育只是为下一阶段的教育做知识和技能上的准备。在这种教育目的观的指导下,幼儿园教育主要采用上课或集体教学的形式向儿童讲解进入小学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组织儿童通过听课、练习和记忆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方式呈现出小学化、成人化倾向。
(二)忽视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性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按部就班,把大纲中所规定的内容硬塞给学生,仅把游戏当作在日常教学中的一种例行公事,认为开展游戏活动就是让幼儿打打闹闹,让幼儿开心一下,并没有在游戏中贯穿学习内容,忽视游戏的教育作用。即使游戏也是教师按自己事先制定好的计划进行,忽视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们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必须尊重幼儿的主体性,给幼儿自由选择游戏材料和游戏伙伴、决定游戏主题和方式、解释游戏活动结果和分享游戏体验的权利,教师要尽量采取间接的、隐蔽的方式进行指导。
(三)把游戏单纯的工具化和游戏模式化有一些人将教育片面理解为课堂教学活动,特别是集体教学活动。认为游戏只是一种纯粹的工具或手段,为了调动幼儿听课的兴趣,吸引和保持他们的注意力,仅在形式上引入游戏。这样的游戏活动被教学占领,使真正的游戏脱离幼儿教学,仅把游戏作为一种单纯的工具在运用。
综上所述,游戏是幼儿园基本教育活动是不争的事实,将游戏活动更好地融入日常的的教育实践,是我们广大幼教工作者必须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128-130页;第290-292页。
[2] 朱家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8页-13页。
[3] 李季湄:《幼儿教育学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207页。
[4] 彭海蕾:《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118页-120页。
[5] 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上海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10页-113页。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印发2001年7月。
【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