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几点看法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摘 要: 随着“科教兴国”的战略提出和科学教育的普及,以及当今幼教改革的深入,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这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教师、家长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探讨了科学教育对幼儿园教学的影响问题。

  关键词: 科学教育 幼儿教育 影响

  

  皮亚杰曾说:“儿童就是科学家。”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儿童天生对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渴望了解和探索这个世界。《纲要》指出:要让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随着“科教兴国”的战略提出和科学教育的普及,以及当今幼教改革的深入,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这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教师、家长关注的焦点。那么在人生启蒙阶段,我们如何培养幼儿的科学素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呢?在此,我谈谈对开展科学教育的几点看法。

  一、教师自身素质对幼儿学科学的重大影响。

  “要给幼儿一碗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这是众人皆知的道理。如果教师自身的科学知识贫乏,就不可能很好地教幼儿学科学。因此,我认为教师首先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与原理。因为幼儿的好奇心很强,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有无数的“为什么?”,希望从老师、家长口中得出满意的答案。如果教师对孩子的问题不曾了解,心中无底,随意地对孩子说“这个问题等你长大了就知道”,“这个问题以后再告诉你”,这样的回答,既会让孩子得不到满足,又会让孩子产生困惑,错过一次学习的良机,久而久之,就会磨灭孩子的好奇心。反之,如果教师具备这方面的素质,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例如:有一位孩子问:老师,蜻蜓为什么会飞得低?老师抓住时机,认为这个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即引导幼儿讨论,并给予解答:“蜻蜓低飞是因为空气中适度加大了预示着雷雨的到来,低飞有利于它躲避雷击和冰雹雨滴的袭击,由于湿度大其他飞虫翅膀潮湿飞得很低,也是蜻蜓觅食的大好时机。”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这样的教师既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又让幼儿获得了知识,使他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可见,教师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是多么重要。

  二、教师要挖掘科学内容,内容要体现生活化,富有探究性。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对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可见,在幼儿的周围充满着许许多多可学习的科学内容,也可以说“在幼儿的生活中无时无处隐藏着科学,幼儿也无时无刻在生活中学习科学”,这一特点,决定了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其内容应该遍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科学的内容就是孩子们学习的对象,由于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不可能凭借抽象的符号系统和逻辑的推导,而是依赖于生活经验。因此,来源于幼儿生活,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科学内容才能真正被幼儿接受和理解。只有教师为幼儿选择与他们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科学内容,才能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真正把学到的知识深深地扎根在他们心灵里。因而我们可以选择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直接有关的内容来开展活动,如:《认识植物》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幼儿园及周围的花、草、树木,让他们在大自然中快乐地追寻,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它们对环境的影响,对环境的净化作用等。这样的内容在实施过程中不仅让幼儿学会了观察、分析等科学方法,而且培养了幼儿关注周围生活的积极情感。再如《磁铁娃娃》,由于磁铁具有神秘的色彩,吸引了幼儿的注意,让幼儿充满了无比的惊奇,学习的内容可涉及探索磁铁之间的相互作用、磁铁能吸铁、磁铁在生活中的应有等多方面的内容,选择这样的教学内容既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又能满足幼儿探索科学的求知欲望。可见,只有为幼儿选择具有生活化、富有探索性的科学教育内容,才能激发幼儿去学习、去尝试、去发现,从而使幼儿园的科学教育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三、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观察,把握教育的时机。

  观察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可以为幼儿提供直接与周围世界接触的机会,把幼儿带入学科学之门,激发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幼儿在观察过程中,会发现许多问题,并努力寻求机会去探索,渴求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如:在小实验《在水里和土里的黄豆》中,幼儿通过观察发现水里的豆子先发芽,而种在土里的黄豆则在浇过几次水以后才长出叶子,还发现水里长出黄豆的茎是细细的,而长在土里的则是粗的,叶子也更绿一点。通过对比观察,幼儿不仅充分了解了相同的物体在不同的条件下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而且很快地掌握了知识内容,并保持了好奇心。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观察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是幼儿了解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智力技能。在幼儿观察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介入,因为教师的介入能使孩子获得亲切感,形成共同学习的气氛,还可以为幼儿提供必要的帮助,了解幼儿的学习过程,并与他们分享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科学的自信心。

  四、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满足幼儿与材料互动的需要。

  在幼儿科学游戏活动中,教师提供丰富的、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材料与设备,是幼儿进行科学操作与探索的前提条件。首先,材料的可操作性要强,例如:在《有趣的鸡蛋》一课中,教师通过提供两只装有水的玻璃杯、鸡蛋、盐、碗、勺子等,让孩子探索在清水里加入一定的盐后,鸡蛋沉浮状态的变化,初步感知悬浮现象。课中老师让孩子与材料互动学习,既满足了幼儿探索的欲望,又充分调动了幼儿运用感官直接认识和感受悬浮带来的有趣现象,让幼儿的探索更深入,更贴近生活。相反,如果没有可供幼儿直接操作的物质材料,只是单纯地让幼儿听教师的讲解或演示,幼儿就不可能获取相关的科学经验,而只会在头脑中留下一些模糊的记忆。如果提供的物质材料很少、很简单,幼儿就不可能获得丰富的科学经验。其次,材料要循序渐进地提供,使科学游戏的吸引力经久不衰,保证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得到发展。

  五、教师要鼓励幼儿善于用语言表达交流观察、探索的发现。

  《纲要》指出: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和尝试解决问题,接纳幼儿不同的意见、探究方式和发现,体现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发现,发现其独到之处,鼓励其将观察到和实验的过程及结果形象地描述出来,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如:小班认识《鸭子》一课中,在幼儿观察后,教师可引导幼儿将自己的发现通过语言进行表述,“鸭子的嘴巴是扁扁的、喜欢在河里游、喜欢抓鱼”等。又如:在《沉浮》一课中,教师提供操作材料,提出问题:如果把这些材料放进水中,会产生什么现象?让孩子合作操作实验,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流材料在水中的现象。因为同伴间的交流可以大大增加幼儿说的机会,使他们体验到语言交流的乐趣。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决定着他们思维能力发展的水平。一个老师面对的是几十个孩子,但师幼间交流的机会毕竟是有限的,为了使幼儿的语言更快更好地发展,教师应注重倡导孩子间的交流。因此,教师应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注重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流并逐步形成习惯,让幼儿想说、敢说。

  总之,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以幼儿为中心开展活动,发挥指导者、观察者、鼓励着、建设者的作用,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幼儿手脑并用、主动探索,全面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充分发挥科学启蒙教育的作用。

【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几点看法】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几点看法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