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论的启发,教师通过挖掘幼儿生活的康内容,抓住引导康的生活契机,利用生活常见的教育材料,创设渗透康的生活环境等途径,尝试在生活中实施幼儿康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康教育是终身康教育的基础阶段,也与幼儿素质教育密不可分,对幼儿终身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论的丰富内涵对幼儿康教育有极大的启发。
一、康的教育离不开康的生活
陶行知认为,生活决定教育;同时,教育也必须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其作用。陶行知先生说:“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并提到“是康的生活,就是康的教育;是不康的生活,就是不康的教育。”因此,要想?幼儿接受康的教育,就要让幼儿有康的生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幼儿园的一日生活蕴含着许多宝贵的教育元素,而康教育尤其不能脱离幼儿生活。顾荣芳认为幼儿康教育是生活教育:“幼儿康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培养幼儿的康行为,即养成康的生活方式,幼儿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幼儿期的生活乃至生命的质量,幼儿康教育的内容涉及幼儿生活的全部范畴。”
生活与教育不是割裂开的,对于生活和教育的关系,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它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好比一个人的小名与学名。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由此迁移到幼儿康教育,则我们应明白:如若不是幼儿生活所需要,不是幼儿通过在生活中运用而学会,或是不能服务于生活,使生活更康的,都不是真正的康教育。幼儿康教育本身就与生活紧密相连,康生活是康教育的最终目的,而康教育也在康生活中进行。因此,康教育需要着眼于生活,康的生活就是康的教育。
二、在生活中实现幼儿康教育
意识到康领域进行生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后,“生活即教育”理论启发我们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操作来实现康生活教育。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实施幼儿康生活教育的途径进行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1.挖掘幼儿生活的康内容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因此我们应该把幼儿生活所需要的康内容教给幼儿。幼儿具有极大的主观能动性,能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教师应重视幼儿主体性,重视与幼儿的互动。在观察幼儿康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应发现幼儿对于康教育的真正需求,挖掘幼儿关于康的普遍问题,在经过专业处理后,生成课程,为幼儿提供适当的帮助。课程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比如,有一段时间,很多孩子经常问:“为什么女孩子没有小鸡鸡?为什么男孩子可以站着尿尿?”教师意识到,这是幼儿的一个普遍的认知需求,是对基础性知识的好奇与探索,并且幼儿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性教育是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融于生活,随着幼儿性别心理的发展,教师挖掘相关的康内容,将其生成了重点为“知道男孩女孩身体的不同点和学会保护自己隐私部位”的集体活动。
2.抓住引导康的生活契机
虽然集体康教学活动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形式,但是仅仅依靠这个方式是无法达成康教育目标的,尤其卫生、作息、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是在生活中养成的,因此幼儿的日常生活不可忽视。“生活即教育”理论启发教师将幼儿放在生活中,与生活摩擦产生教育的作用。教师应关注幼儿生活细节,善于发现康教育问题,抓住时机,对幼儿进行教育。集体活动、小组、个别谈话等方式均可单独采用或结合使用。《纲要》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
例如,幼儿每天都要上下楼梯,教师每次带幼儿上下楼梯之前和之后都是很适合的教育时机。除了常规的口头提醒,有时也可通过观察幼儿的随机行为,趁机对整体幼儿做出安全预警,也可对个别出现不安全行为的幼儿进行个别谈话。
3.利用生活常见的教育材料
生活中的常用材料必然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康教育如能巧妙利用生活中的材料,不仅经济环保,还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发幼儿共鸣和激发幼儿好奇心,充分调动幼儿主观能动性。并且,这对幼儿是一种暗示�D�D练习该技能可以直接对自己的生活发挥作用,材料来自生活,也被用于生活。比如锻炼幼儿手部小肌肉,最适合的材料就是日常生活常用的剪刀、筷子等。在体育游戏中,将幼儿所熟悉的各种生活用品�D�D纸盒、易拉罐、废旧报纸、塑料瓶等普通常见的材料,进行新的组合,产生多样的玩法,再结合生活情境,便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育目标达成便可事半功倍。除此之外,自然资源也是生活资源的重要部分,幼儿通过玩沙玩水玩泥,身心得到锻炼,也得到了解放。
在一节重点为“攀爬翻越有一定高度物体”的大班体育活动中,教师利用了幼儿平时常见的材料�D�D桌子来模拟高山高墙,简单、经济却十分有效。在活动中,从集中注意(有每天见到的桌子),到好奇惊讶(熟悉的桌子也有新奇的玩法),再到兴趣高涨(桌子跟垫子组合起来非常有挑战性),幼儿全程积极主动参与该体育活动,目标顺利达成。
4.创设渗透康的生活环境
环境含教育,习惯成自然。《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首先,提供安全、丰富的物质环境对幼儿发展全身体有重要作用。比如采光良好的空间、安全康的食物搭配、定期检查的大型体育器械、用于玩沙玩水等活动的场地。其次,创设良好的心理生活环境有利于幼儿心理康发展。比如教师与幼儿、幼儿同伴之间、家长与幼儿等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与和谐的情感氛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与家长是幼儿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其言行形成了影响幼儿康的隐性环境。倘若家长自己没有早睡早起、不挑食、饭前便后洗手等习惯,幼儿也很难养成良好的作息、饮食和卫生习惯,因为幼儿更容易受到成人行为的暗示,去模仿成人的行为。隐性环境影响幼儿的生活习惯,康的隐性环境帮助幼儿养成康的生活习惯,有了康的生活习惯,幼儿便向康生活迈出了一大步。
三、结语
康的生活就是康的教育,应努力让幼儿康教育回归生活。以康生活助康教育,以康教育促康生活。以康教育推素质发展,以素质发展造就孩子美好未来。
【幼儿园康教育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