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学前之道
伍香平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授、湖北学前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如何“看见”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
核心观点:
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教师也需具备看见孩子游戏,见证孩子游戏中的发展,支持儿童,让他们获得更好发展的能力。
教师在观察时,要带着自己构建的“常模”去看,借助这一观察工具了解、评价儿童,提供适宜的活动,满足其需要,促进其进步;同时,要立足“情境”去看,在活动过程、师幼互动中对儿童的行为做持续性地观察,不简单地下结论;最后,要尝试“儿童”视角地看,看儿童的行为、自我感受、需要,多给他们发展的机会和时间,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儿童为本,真正懂得儿童,支持儿童的发展。
游戏的核心是游戏精神,人被游戏吸引深陷其中就是取决于游戏精神。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游戏在带给儿童快乐的同时也给予儿童发展无限的可能。
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明确强调,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作为教师,如何有效支持儿童,让儿童在有能力的学习中获得更好的发展,这是专业要求,是每位教师应具备的技能,也是在教师实践中的困惑所在。教师给孩子提供了充足的时间、材料、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但看不到孩子的发展,总想帮助孩子看到教师自己想看到的内容。我们相信教师也是有能力的学习者,拥有智慧和能力,能够看见孩子们的游戏,见证孩子们在游戏中的发展。
在“看”儿童前,要有清晰基本立场,首先,我们要以儿童为本,明晰儿童的发展具有连续性、阶段性、差异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其次,游戏作为幼儿园基本活动,要真正践行和落实游戏精神就要了解游戏的教育价值,要了解游戏作为综合性的活动能较为全面集中地彰显儿童的发展维度;最后,教师要明确自己观察的目的是了解儿童,调整预设策略,支持儿童发展。
一、带着“常模”去看
常模是规定的具有代表性数值和变化的量化尺度,《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就是常模,是教师观察、判断儿童发展的量化工具。发展常模为我们提供了背景信息和框架,可以通过观察来评价儿童发展上的进步或滞后,掌握该工具可用来比较和评价发展的信息,帮助教师为儿童提供发展适宜性的活动,以满足他们的个体需要,并促进他们的进步。
教师若能补充教育学、发展心理学的储备,手边常带指南,心中坚持儿童发展为本,就能在实践中逐步构建自己的观察“常模”。根据观察的孩子进行总结,形成多要维度的汇总表,使得教师的观察能力被看见,同时用模型构建对儿童的了解,支撑儿童评价、看见儿童发展。
二、立足“情境”去看
行为总是在情境中,儿童的发展就是社会性的变化,观察儿童时,既要关注内部结构和思维表征也要关注其所生活的世界里建构的意义、愿望和关系。儿童周围环境参与了其认知过程,环境也对部分思维产生了影响,掌控了部分学习。教师基于班级,在过程、互动中对儿童的行为做持续性地观察,对行为背后的原因进行观察,才能对儿童进行分析和判断,不简单地下结论。进而做到有效的师幼互动,有效介入儿童的活动。
三、“儿童”视角地看
“儿童”视角地看就是教师尝试用儿童的视角,看儿童的行为,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儿童为本。
儿童总是基于自我经验来建构新经验,老师在看同样的儿童游戏时,不同经验和思维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判断。儿童生活于家庭、社会环境中,不同经验构建了自己的图式,同时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关注自己重视的事情,立足于自身利益展开社会交往与适应。因此,教师应从儿童的视角、儿童的自我感受、儿童需要的角度去看儿童行为,多给他们发展的机会和时间。
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强调过程性的支持儿童的发展,通过过程评价儿童的发展。过程就体现在教师能够做好观察、“看见”儿童的发展,这也是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技能的熟练掌握首先需要教师真正学习,补充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建构自己评价、观察、支持儿童的“常模”;其次教师知道儿童的行为在情境中,了解其行为发生的前后关联性,真正用好《指南》,明晰儿童当下需求和未来走向;最后教师要真正懂得儿童,尝试用儿童的视角理解儿童,支持儿童的发展!
更多“专家论道、直播资讯、写作技巧、幼小衔接”等内容
请关注我们共建幼教学习社区
●华爱华:幼儿园活动区是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保障,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
●虞永平教授:课程就是教师让儿童有事可做丨从思想、生长空间拓展幼儿园课程的可能性
●董旭花教授: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底有多远,幼小衔接需要跨越的是什么?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学前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