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是什么?目标如何构建?分解和小步子是必然手段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收录于话题

#专家论道

过去有人给学前创造教育下的定义是:“旨在提高幼儿创造力的教育,即学前创造教育。”

笔者认为,这一定义过分狭隘,建立在此定义上的创造教育是难以为幼儿成为创造性人才打好基础的。一是因为创造力高并不一定就能成为创造性人才;二是因为没有其它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创造性个性品质的同步形成,创造力也难以达到理想的高度。

所以,笔者试图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文化学等多学科、多角度去研究学前创造教育的定义,并尝试在新定义的框架内构建学前创造教育的课程目标


新的学前创造教育:

  • 是旨在使幼儿最大限度地内化人类的本质与本质力量,提高其使用工具 (此处主要是指日常生活用具、学具、玩具以及其它模拟形态的工具) 的能力,获得更大自由的主体性教育;


  • 是以幼儿创造性的充分发展为轴心,统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健康发展的素质教育;


  • 是为幼儿高度人性化,达到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和谐的奠基教育;


  • 是依据创造原理和创造性发挥在那规律,让幼儿创造性地学,教师创造性地教,把造就创造型幼儿作为培养主体,实现个体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教育。





?

定义中的“人类的本质”在哲学上主要指:

“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以及“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人类的本质力量”在哲学上主要指:

客体化了的人类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不能遗传的各种能力。

?

所以,最大限度地内化人类的本质力量:

实际上是指从小培养幼儿使用和制造工具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幼儿未来从事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培养幼儿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的和谐关系。

?

“主体性”:

是人的本质属性,包括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

定义中的“人性化”是指:

使幼儿从一个生物的人发展为一个与他人及社会形成和谐的共生关系、人际关系、伦理关系和合作关系。内化以“真”“善”“美”为核心的人类优秀的“人性”。

这样的人性才能激发出幼儿巨大的智慧潜能,才能保证发展起来的创造性将为人类造福,而不祸国殃民。

学前创造教育课程目标的构建,除了要在充分反映哲学、心理学、社会文化发展特征、教育方针政策等方面的规定性,还要自觉吸收普通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合理内核。

笔者将在这样的理念框架下构建各个层次的课程目标



一、学前创造教育课程的总体目标

 (宏观目标)


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是什么?目标如何构建?分解和小步子是必然手段-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1.总体目标的内容


总体目标相对于幼儿园课程其它层次的目标属于宏观目标,因此具有概括性强、方向性强、整体性强、指导性强等特点,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主要由四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哲学层面的课程目标,主要内容是:

1

使幼儿获得初步的使用和创造“工具”的主体意识和能力;提升幼儿的主体性 (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使幼儿获得形成与社会、自然、自身的和谐关系的能力。

2

使幼儿尽可能多地掌握人类的知识经验、技能技巧、思维方式、语言文字、行为规范等。

3

使幼儿内化人类优秀的人性,学会交往、关心和合作等基本人性;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和自我意识,提高他们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二部分是创造心理学层面的课程目标,主要内容是:

1

让幼儿初步形成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和好奇心等诱因系统和创造意识与精神等意识倾向系统。

2

让幼儿初步形成聪慧性、情绪稳定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等创造性人格特征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协调发展的自我意识、良好的人际适应能力,对挫折的耐受能力等健康的心理特征。

3

让幼儿表现出初步的创造性思维特征,即思维的求异性、兼容性、发散性、跨越性、突发性、连动性、敏锐性、灵活性、流畅性、精密性、批评性等。



第三部分是社会文化层面的课程目标,主要内容是:

1

让幼儿形成认识变化、适应变化、喜欢变化、促进变化的态度与能力;学会学习。

2

让幼儿形成竞争意识、竞争道德与竞争能力,从小学会与自已竞争,形成不断超越自我的进取心。

3

让幼儿初步认识到创造的价值,形成强烈的创造需要、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关心创造、学会创造。

4

使幼儿乐于交往、善于交往,在此基础上形成乐于合作的态度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5

培养幼儿大胆、勇敢的冒险精神、探索精神和挑战精神。

6

让幼儿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负责、学会关心、学会做人等,成为21世纪合格的公民。



第四部分是教育学层面的课程目标,主要内容是:


让幼儿形成创造性的认知特征、创造性的情感特征、创造性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的人格特征,这四方面特征的具体含义实际上都包含在以上各层面的课程目标之中了。

以上各层面的课程目标之间有部分交叉或重叠。

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是什么?目标如何构建?分解和小步子是必然手段-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2.总体目标的结构


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是什么?目标如何构建?分解和小步子是必然手段-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二、学前创造教育课程的领域目标

(中观目标)


领域目标相当于具体目标和教育活动目标,属于中观目标,其抽象概括性减弱,而具体性和操作性增强。

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是什么?目标如何构建?分解和小步子是必然手段-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1.领域目标的结构


领城目标的二维结构

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是什么?目标如何构建?分解和小步子是必然手段-幼师课件网第5张图片

此二维结构表:


一方面想说明:

通过五大领城内容的学习,最终都要落实到培养幼儿创造性的认知特征情感特征动作技能人格特征上,也即掌握内容是手段,促进发展是目的;

另一方面想说明:

每一学科领域的目标都不能偏废任何一方面的心理发展,必须注意挖掘各领域内的“转化因子”,来促进幼儿创造性的认知、情感,技能以及人格的发展。


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是什么?目标如何构建?分解和小步子是必然手段-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2.各领域目标的主要内容


科学领域的目标


为了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了全国幼儿园统编教材,其中科学教育目标是:
  • 增进幼儿对大自然的情感,萌发初步的环境意识;


  • 增进幼儿对自然界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关系以及它们的发展变化的认识,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 培养幼儿的求知欲、探究精神以及勤学好向、积极动手动脑的习惯。


这三大目标是正确、合理、可行的,可以被本课程目标吸收,但还必须拓宽并突出幼儿创造性素质的发展。据此,本领域的目标应规定为:

1

尽可能让幼儿丰富、系统、全面、平衡地认识和理解常见的自然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使他们获得关于周围物质世界的科学经验和初级的科学概念;使幼儿的思维能力向着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丰富性和精密性等创造性认知特征的方向发展。

2

增进幼儿对大自然的感情,萌发初步的环保意识,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培养幼儿对自然的好奇心和大胆探索等创造性情感特征,形成对科学创造和科学家的崇尚心理。

3

初步掌握科学探索过程的基本技能,如:观察、分类、实验、测量、配对、对应、排列、交流、推理等。

4

提升幼儿科学探索的主体性,形成正确的科学活动的态度或价值观,养成真实、自由、独创、质疑、顺序、乐交流以及勤学好问、积极动手动脑的习惯。


社会领域的目标


统编教材中提出的社会领域的目标是:
  • 形成幼儿良好的社会性情感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 丰富幼儿的社会经验,发展社会认知能力;


  • 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与品德。


学前创造教育的社会领域课程目标在此基础上应拓展为:

1

在社会认知方面:

丰高幼儿对自己的家庭、幼儿园、社区、城市、国家以及世界的认识,学会关注和关心;理解生活规则、游戏规则,形成规则意识和遵守纪律的需要;了解个人和各行业人的责任与自由,学会负责和尊重自由。

2

在社会情感方面:

使幼儿学会观察和欣赏社会环境,形成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兴趣;培养乐群、互助、合作、公平、宽容、同情等态度和精神;初步学会对情感的识别和控制。

3

在社会技能方面:

使幼儿学会交流、分享、轮流、谦让、合作和积极参与等基本的交往技能;学会关心、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4

在个性发展方面:

初步形成进取精神、冒险精神、挑战精神和竞争意识;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初步形成自尊、自信、自立等特征,使他们的需要与动机、兴趣与爱好﹑智慧与才能、态度与价值观、性格与气质等内部心理和谐健康地发展。


语言领域的目标


统编教材中提出的语言领域的目标是:
  • 培养幼儿对语言活动的兴趣;


  • 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语言接受、语言表达、阅读和书写准备);


  • 培养幼儿良好的言语习惯。


学前创造教育的语言课程目标应在继承这些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为:

1

发展幼儿全面的语言才能,即听、说、读、前书写等能力与外语能力。其具体要求是:


·听的能力:在听懂的基础上,初步学会欣赏性倾听、目标性倾听、辨别性倾听、创造性倾听和批判性倾听。


·说的能力:能准确对话和流利独白。


·读的能力:学会非文字阅读和启蒙性文字阅读。


·前书写能力:会正确握笔,能基本控制笔画的方向,建立起对文字空间结构的方位知觉。


·外语能力:形成对外语的初步兴趣,了解外语和母语的基本区别,掌握初步的日常用语。

2

尽可能多地让幼儿感知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形成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审美能力,能识别故事、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

3

形成幼儿的文学创作动机,喜欢仿编和创编活动。

4

通过文学作品培养幼儿优秀的人格,特别是创造性人格。


艺术领域的目标


统编教材提出的目标是:
  • 萌发幼儿感受和表现美的情趣;


  • 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学前创造教育艺术课程在重视培养幼儿感受和表现美的情趣与能力的同时还强调:

1

培养幼儿对音乐、美术等艺术的认知能力,能识别一些世界著名艺术家和欣赏他们的名作,懂得音乐和美术的基本要素及其表现形式。

2

培养幼儿对美与艺术的热爱,对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崇尚之情。

3

掌握初步的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手段、技能和途径等。

4

培养有利于艺术创造的人格特征。


 健康领域的目标


统编教材中对这一领域目标的规定是:
  • 促进幼儿身心正常协调发展,增强体质;


  • 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自我保护能力;


  • 培养体育兴趣和良好习惯。


学前创造教育健康领域的课程目标还应在此基础上增加如下内容:

1

增进幼儿身心健康与快乐,形成他们生存和将来保持进取精神和开拓创新所需要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

2

在发展大小肌肉动作的同时,应感知动作的发展,即发展幼儿运动觉的敏感度、视觉辨别力、听觉辨别力、视觉与运动觉的协调性、触觉敏感性以及嗅觉和味觉的敏感性,这些是对问题敏感性的重要条件。

3

形成幼儿健康的创造性人格特征所需要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如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活泼开朗的性格特征等。



三、课程目标在执行阶段,

在教学、游戏和生活等活动中,

必然被微观化,分解为更加具体的

和小步子的目标


在幼儿教育实践活动中,一般有如下几种目标分解的类型:

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是什么?目标如何构建?分解和小步子是必然手段-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1.按年龄阶段分解


如图:
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是什么?目标如何构建?分解和小步子是必然手段-幼师课件网第8张图片

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是什么?目标如何构建?分解和小步子是必然手段-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2.按执行途径分解


如图:
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是什么?目标如何构建?分解和小步子是必然手段-幼师课件网第10张图片

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是什么?目标如何构建?分解和小步子是必然手段-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3.按执行时间分解


如图:
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是什么?目标如何构建?分解和小步子是必然手段-幼师课件网第12张图片

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是什么?目标如何构建?分解和小步子是必然手段-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4.按目标的组织分解


如图:
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是什么?目标如何构建?分解和小步子是必然手段-幼师课件网第14张图片

目标的分解工作由谁承担更好?

以往,年龄目标和学期目标都不由教师来分解,教师只承担月、周、日目标的分解。

笔者认为,这样做一方面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另一方面,幼儿间的个体差异往往大过学期差异,甚至大过学年差异。

我们日常强调的幼儿年龄发展水平,是从众多同龄幼儿身上抽象概括出来的平均水平,实质上不是每个幼儿的具体发展水平。如果据此来制定和分解学年和学期目标,就难以切合幼儿的实际。


此外,在强调以幼儿心理发展为落脚点的课程目标中,难以像以知识掌握为落脚点的课程目标那样容易量化和分解。



所以,最恰当的做法是使每个教师的心中都清楚地装着课程总体目标和领域目标,从自己所教幼儿的具体发展水平出发,在充分考虑和照顾幼儿间的经验差异、兴趣差异、态度差异和特殊需要的基础上,以灵活的步子向终极目标迈进。

有品质的专业内容分享,尊重原创。
本文作者系袁爱玲教授,文章排版设计及“后老师?说”笔记解读版权为“后朴教育?”所有,。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学前之道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是什么?目标如何构建?分解和小步子是必然手段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