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运河名师工作室】
“互促互学、互研互动”
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任教师,环境的创设对幼儿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更综合性地成长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为营造良好的互促、互学、互研的学习氛围,提升教师的分析能力,构建高质量儿童友好环境,9月13日,拱墅区第二场学习场环境研修活动《“一米”视界的回归 ——做有意义的儿童友好环境》在举行,拱墅区刘丹运河名师工作室的刘丹老师和洪娴老师参与了本场线下研修,其它成员们以线上观摩的形式展开研修。
一、线上学习、专家引领
(一)空间环境的崛起
孔园长以介绍幼儿园建筑趋势和历程阐述了环境的重要性,回归教育的基本元素,回归环创的儿童观转变。
(二)儿童友好环境创设思路
通过在线问卷调查,孔园长倾听教师对于儿童友好环境设计的关注点,并结合藤幼儿园的设计亮点为例,介绍儿童友好的设计要素包括安全、开放、游戏、自然、感官、留白、共享、温馨、私密。
(三)立足园本发展
孔园长结合案例进行精彩的理论分享后,立足本园特色,从介绍本园历史,分享本园是如何根据儿童设想进行空间变革,一步步从城区“老破小”幼儿园构建成儿童友好型现代化幼儿园,通过文化融合、课程环境融合,创设支持儿童的生活化场域。
(四)答疑解惑,分享交流
现场参观本园环境后,在俞特的鼓励和带动下,各位老师分享了自己在儿童友好环境创设中遇到的问题,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俞特为大家答疑解惑。
二、同步思考,感悟内化
研修中,成员们专心倾听、积极学习研修内容,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也增长了专业知识。在学习——梳理——反思中明确高质量儿童友好环境创设方式,优化自身教育行为。
葛亚玲老师:《高质量运动环境的创设》研修活动中,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以儿童视角来看儿童的世界重要性。一位妈妈带着女儿参加晚会的场景,当妈妈蹲下来这一刻,看到了孩子的角度,引发的教育思考,“一米高度”世界,对等的世界,强调了尊重孩子的。关于1.2米的美术展。让孩子们全方位的感受儿童友好的空间,自主自由的环境。全力友好,让儿童有机会有能力呈现,也让我想到了接下的我们班级开设的摄影。儿童友好环境的设计的要素,强调了有准备的环境和无边界思考。有准备的环境有不同的维度:感受的氛围(包容软环境)/机会和可能(创设环境),游戏是幼儿发展的最高阶段,有准备的环境,自然游戏,再有留白空间带给孩子们无限的发展;无边界,意味着打通,思考打破边界,提高意识,后回顾课程的链接生活。
方子琦老师:通过本次的研修,我受益匪浅,立足园本特色,依据幼儿学习特点,环境创设要保证户外运动空间、游戏空间的情境化,要关注幼儿“一米”视角,体现儿童友好,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凸显幼儿体验,体现儿童是体验场的主人并创设适当的留白,为儿童的机会与可能做准备。在材料支持上,要大量提供儿童可以自主、灵活选用的材料,并以生活化、自然化方式去调动儿童的多种感官。
张梦梦老师:我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米视角”。首先是物理环境下的儿童视角,是希望幼儿园及我们老师在为儿童提供环境(幼儿园的万物)时,需要从孩子角度出发。比如不同年龄段班级的座椅板凳区域柜的高度;便池、洗手台的尺寸;纸巾、洗手液的摆放高度是否适宜;器械、材料的提供是否大小合适;墙面作品展示的高度;一体机和儿童集中区的距离等等。我们之所以精益求精的去纠结这些,出发点就是为了创设更适宜的儿童环境,为儿童提供更专业的支持。另一层面的儿童视角,我把它理解为精神或者人文环境。这一层面的儿童视角是我们在工作中所创设的班级或幼儿园氛围。我觉得我们也应该经常反思: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会如何回应?孩子的每一次冒险会如何支持?孩子的每一次破坏规则会如何处理?是正确理解这个年龄段、理解这样的行为给予引导,还是粗暴的冷漠、制止甚至辱骂?其实当我们能回答出这些问题时,那么对儿童视角会有更深入的理解。最后,我想说:我们要学会蹲下来,倾听孩子!
朱梦捷老师:通过讲座学习,我感受到:把自然环境、日常经验和谐地融入幼儿游戏学习生活,这不仅是充分尊重且认可幼儿,更是支持且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环境创设。我很喜欢“种植区”的环境,从表征可以看出,这是幼儿已有经验与自主探索的成果。同时,它也很便于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教师、家长、同伴等都是幼儿重要的人力资源。当幼儿对某些花、蔬菜的种植不太了解时,顺势开展亲子活动,邀请在种植等方面颇有心得的家长来为幼儿传授经验,拓宽幼儿的思路;这更能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郭昱彤老师:通过今天的讲座,我深深地体会到:幼儿教师所要做的不仅仅是蹲下身来,更多的是要蹲下心去。教师与幼儿之间互动不仅是行为上的互动,更是进行心灵上的交互。“儿童友好”下幼儿园室内环境创设,要求我们要以儿童为主体,借助儿童的表达、探索、发现、体验与创造,创设与丰富幼儿园室内环境,让幼儿园环境所呈现的显性与隐性课程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
徐燕老师:教师站在儿童的视角,不断优化班级环境创设的美感,使儿童在美好的环境中感知美、欣赏美并学会创造美。幼儿园室内外环境打造贴合“儿童友好”理念,自然、生动和真实,带给儿童不一样的体验感。庭院混龄游戏多样性,根据幼儿的适宜性去选择,重视引导不同年龄段幼儿加强互动和交流,体现了“玩中学”游戏方式,而且环境布局方式也表现出有效性和经济性。
宋悦老师:通过这次讲座,我觉得幼儿园环境应注重儿童的视角,让孩子们可以在游戏中学习,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知识。同时,“儿童视角”下的环境也提供了层次性的挑战,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活动,逐渐提升自己的技能。这种开放性的环境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万钥老师:打造会“说话”的环境,呈现出幼儿自主参与、师幼共同完成的痕迹,追求环境与幼儿的互动效应。在富有童趣又不失教育意义的班级墙面环境中,仿佛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真正将环境成为幼儿的“第三位老师”。班级环境的规划与创设中有了孩子们的参与,他们提出自己对班级环境的看法,参与到班级环境布置,让儿童的声音听得见,让儿童的成长看得见。以“儿童友好”为出发点,创设“有故事的环境”系列活动,不是为了看见教师的用心,而是为了儿童成长的需求被看见、儿童成长的足迹被发现。
廖丽佳老师:本次研修活动中,我感受到了儿童视角对于教师创设幼儿学习生活游戏环境的帮助。儿童在环境中学习,在环境中成长,不同的环境能够给与孩子不同的体验。对于教师来说,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从孩子视角来打造环境,让孩子参与到环境的创设中,从“1米高度”看世界,遵循“儿童友好”的环境理念。从身边的小处做起,就像给孩子们创设的光盘墙、喝水墙、要注重趣味性和互动性,让孩子能够在舒适的位置来进行活动。
本次活动在思维的碰撞与研讨中,实现了研修活动的目的。成员们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将学习的智慧经验运用于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深入幼儿园儿童友好环境创设的发展,让成员们学而有思,思而互动。
刘丹运河名师工作室
文字编辑|方子琦
图文编辑|廖丽佳
总编|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