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教室里,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困惑:当孩子用不恰当的方法操作教具时,我们是否应该干预和制止?
其实我个人也时常有这样的困惑。当孩子用粉红塔搭火车时,当孩子把豆子放在勺子柄上玩「滑滑梯」时,当孩子用带插座圆柱体来「打仗」时……作为教师,我们是否应该出面干涉?
有人认为我们应当尊重每一个教具本来的设计目的——它是用来做什么的,就应该用来做什么。
也有人认为我们应该尊重孩子自由探索的权利——即便孩子不按照教具本来的设计功能来操作,他们也会根据自己的体验获得经验,并在同时也获得探索的乐趣。
两种观点都有合理之处。但后者的观点似乎很容易被其追随者无限放大。拿棕色梯举例来说,如果有孩子自发地用它来搭建一座桥,那么这个活动对孩子来说似乎是有积极的意义的。
但如果他在搭建完这座桥之后,开始陷入了自己的幻想游戏中了呢?比方说他拿起最细的一根棕色梯,将它作为一艘船来穿过桥洞呢?作为蒙台梭利教师,我们可以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吗?
判断孩子是否应该继续进行这份工作的依据应该是什么?我们应该在何时介入?还是说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应该直接制定「一刀切」的规则,即要求孩子必须按照教具本身的设计目的来进行工作?
这些问题,老实说,我还没有确定的答案。
但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成人的心态非常重要。
2
教师应该在某个时间点介入孩子正在进行的不合时宜的工作,这一点本身是肯定的,即便介入的时机是有争议的。
蒙台梭利本人曾谈起人们对于她「不干预原则」的误解和滥用。
她形容自己参观过的一个教室:“混乱一片。但教师却不出面阻止,反而像漂浮的幽灵一般,在每个儿童耳边,不知所云地低语。那就是她对我的不干预原则的认识。”①
蒙台梭利提醒追随其理念的人:“教师不应该惧怕摧毁罪恶的东西。”
如果孩子将色板用来搭积木,我们不应该允许他这样做。「搭积木」当然是一件有趣又有益的事情,但孩子可以用积木来搭积木,色板的功能是用来帮助辨别颜色的。
教室里的每一件教具都有其功能,如果我们完全任由孩子自由发挥,那么提供真实的、可操作的蒙台梭利环境有什么意义呢?那样的话,跟把孩子放在玩具屋里又有什么区别呢?
倒不是说孩子的所作所为是什么罪大恶极的事情,但若我们任由孩子为所欲为,这样的行为就算得上是一种「罪恶」。
蒙台梭利教室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但我们需要时刻牢记的是,如果我们不对自由加以限制,那将会比没有自由更为可怕。
3
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老师尚且如此,家长恐怕很难在这件事情上做得更好。
的确是这样。有一次和一位家长聊天,她说孩子在家玩卫生卷纸,把卷纸摊开,玩得满屋都是。
家长在当下并没有第一时间制止。她纠结的点在于:我应不应该制止他?如果制止了他,我会不会破坏了他的「自由探索」?
当今的家长在对孩子的态度上,讲究「尊重」。但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尊重有点过头了,反而忽略了规则和限制的重要性。
尊重不是允许孩子肆意妄为,而是在了解孩子能力的基础上,为他划定一个合理的范围。
划定的范围太小,说明我们管得太多,对孩子的束缚太多,孩子也很难成长。
划定的范围太大,孩子拥有的自由与自己的能力不匹配。这样的探索好似无的放矢,孩子也处于没有目标的混乱状态。
4
现在的家长好像很害怕对孩子说「不」。
每次带孩子去公共场所的儿童游乐设施玩,我都为当今的家长对孩子那可怜的约束力感到震惊。
孩子的「创造力」在此时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果成人不加以干涉,他们有一万种破坏设施、影响他人体验的行为——但真的就是有很多家长都不会去干涉。
有的家长采取的是「战术性失明」的策略。他们在远远的地方看手机,孩子有任何不妥的行为他们也视而不见。内心深处他们的理由是「我这不是没看见么,我要是看见了一定会管的」。
然而事实是,他们知道自己的熊孩子有多「熊」,所以他们不想管。然而熊孩子之所以「熊」正是因为家长在教育上的失职,而家长越不管孩子越「熊」,孩子越「熊」家长越不想管。
也有家长采取的是「双手一摊,我已尽力」的策略。
「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不要这样。」「快下来。」「你下不下来?」
然而这样的「走过场式管教」总是以不了了之收场。家长对孩子没有任何约束力,你是「尊重」孩子了,但却得不到来自孩子的任何尊重。
5
最后再讲一个如今经常能看到的「怪象」。
现在的孩子动不动就打自己的家长。不开心要打,不满足自己的要求也要打,甚至没有原因就要打。
家长还在那儿一本正经地分析:“哎呀,好奇怪呀,他最近老是这样。他是为什么要打我呢?”
这个情境下,分析原因绝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为孩子明确边界,坚定地对他说「不」。
不仅要坚定地说,还要坚定地执行。
No means no,在儿童教育这个方向上,也是完全成立的。
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在其著作《人生十二法则》中有这样一段话:“归根结底,拒绝意味着‘如果你继续这么做,就需要承担令你不适的后果’,否则拒绝就是毫无意义的,会被孩子视为来自大人的废话,甚至会让孩子相信所有成年人都是软弱无能的。这对孩子来说是很糟糕的教育方式,因为每个孩子都会长大成人,而且在成长中也都需要依赖大人的指导,否则就只能通过碰壁吃亏来学习。当一个孩子轻蔑地忽视成年人时,他对生活能有怎样的期待?长大又有什么意义呢?”②
学会拒绝你的孩子,不要畏惧摧毁罪恶的东西。
参考文献:
①《蒙台梭利生平与贡献》史坦丁著
②《人生十二法则》乔丹·彼得森著
上篇文章:一年级新生家长生存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