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期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由于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环境的影响,其性格、行为习惯各不相同,而幼儿期又是可塑性较强的时期,所以实施德育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在平时琐碎而细小的工作中不断去引导、培养、强化。
关键词:幼儿;品德教育;见解
我今年带的是大班,在大班,幼儿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开始萌芽,已具备了模糊的自发认知能力和初步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根据幼儿自身的特点,我是这样进行品德教育的:
首先,对于幼儿能力较强,已基本具备较好行为习惯的,在教育时,我以此为典范利用公众活动对其好的行为习惯,进行讲评、鼓励给予充分肯定,进一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使之成为别人学习的楷模,激发幼儿荣誉感,促其更加进步。
其次,对于在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均表现出聪明、灵活、能力发展水平均衡的幼儿,给予其正面的引导。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有其幼稚、顽皮的一面,如:我班的申大卫小朋友,他聪明、活泼,各方面能力很强,但很调皮。有一次,他很喜欢一个小女孩手中的小汽车橡皮擦,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冲过去抢了过来。我当时没有批评他,而是走过去采取正面指出的方法。我说:“你这样做很不对!想要别人的玩具要和小朋友去借,也可以协商一起去分享,小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照顾、互相帮助,你今天这样做老师很不高兴”。他看见我非常认真严肃,难为情地低着头说:“老师我错了,我把橡皮擦还给她”。他马上还给了小女孩,又说:“你还生我气吗”?我想了想说:“我相信你,一定能改正错误,今后如果你不再犯同样的错误,那我就不生气,我们还像以前一样是好朋友,好吗”?他听了很高兴,伸出小手和我拉勾。后来,他果然再没犯类似的错误。
再次,对于幼儿能力一般或稍差一些,没有主见、听别人指使的,对待这种幼儿我认为最可行的教育就是采用榜样示范法。有一次,我班郝宇轩小朋友把上厕所的小朋友堵在厕所里不让出来,经调查,是受另一名小朋友指使的,于是,在集体活动时,我讲了一个主人公非常热心、关心别人的故事给幼儿听,讲完后,我有意请这两名小朋友有针对性地回答了几个问题,他们的脸马上红了。回答中他们说道:“应该向主人公那样关心别人,别人说的话都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对是错”。对此事,全班小朋友都谈了自己的看法,从而强化了幼儿正确的道德行为的认识。
最后,还有一种是能力水平低下、自控能力较差的幼儿,利用讨论、评价的方法,效果可大有提高。如:有的幼儿在自由活动时间,总是乱拖乱摔小椅子、乱敲打桌子,并在集体活动时不认真听讲。对此,我连续几次召集幼儿在旁边站着,让幼儿观察活动室的一片狼藉后,让幼儿讨论。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许多道理。通过讨论,小朋友们一致认识到不该这样做,尤其让有这些习惯的小朋友都说了说,他们表示今后要爱惜桌椅和室内玩具等其他财产。经过几次有针对性的讨论,几乎没有小朋友再乱摔椅子、玩具的现象了,并且每次自由活动后都争着帮老师整理活动室,常规教育效果也自然好多了。
另外,我还优化教育环境,把德育教育渗透在环境创设的每个环节中。美国教育家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的变化不是由个人的内在因素单独决定的,而是由它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来决定的。为此,我们重视通过合理构建幼儿园的环境来实施幼儿德育的内容。教师们改变过去单纯的为美化活动室而布置环境的观点,考虑大班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和不同个性的差异,为幼儿创设一个整洁、温馨、舒适而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
在我们幼儿园,教学楼一楼的墙壁上设计了各种小动物欢聚一堂的场面,渲染了友爱和平的气氛;走廊上,悬挂着富有地方特色的剪纸作品和京剧脸谱,楼梯口张贴着遵守规则的各种标志,每个活动室门口展示的是孩子们设计的画。环境作为一种工具,辅助教师进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的教育,使孩子们在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启发。
教育环境中渗透德育内容,往往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而它对幼儿的作用及其影响是巨大的。如:“东方雄鸡图”�D�D中国地图,“可爱的家乡、可爱的祖国”展览等,幼儿在师生共同收集、布置展览的过程中,熟悉了可爱的家乡,熟悉了伟大的祖国,了解了家乡、祖国各地的特产,从而自然地激发起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真情实感。大班教师与幼儿用灵巧的手,剪出各种图案、窗花,制作宫灯,体验了民间文化带给大家的乐趣。
以上是我在实施幼儿德育教育中的几点粗浅的体会。以上各类情况的教育,还必须有家长的密切配合,好的习惯需要教师和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的教育和培养。还是那句老话:“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一方面,孩子从小不培养好习惯,就必然形成坏习惯,坏习惯形成了,再改就很难。另一方面,在孩子小时候加强德育教育,与孩子天真无邪表现并不矛盾,越是懂礼仪的孩子,越能获得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因为他们是受人们欢迎的人。
【幼儿园大班品德教育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