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和果仁妈有一样的困惑:育儿的道理这么多,为什么没有一条适合我?
当妈这些年,我越来越觉得,娃既没有按旧经验成长,也跟现在的新理念不相符。他好像单独给我开了一个赛道……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也欢迎大家在留言区说说你的困惑,或者给其他读者的困惑提供一些你的经验参考。
我们似乎处在一种新旧两种育儿理念交接,旧的经验不敢用,新的理念不知道怎么用,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有没有做对有没有耽误娃摸不着头脑的混沌状态。
一方面,我们担心自己过于严厉压抑孩子天性害ta不能成为真的自己;
另一方面,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巨大的落差面前,我们时常忍不住困惑,为什么我明明照书养,我娃却不照书长?
谁想做一个“为娃好”不得不管七管八讨娃厌的妈妈呢?
谁不想做一个“用爱给孩子有边界的自由”每天都是母慈子孝如沐春风的好妈妈呢?
但试过“爱与自由”育儿法的妈妈,大部分都会卡在一个“理论”很难在自己家娃身上落地的尴尬境地。
比如,我想用爱和娃共情,可是只要她的要求不被满足就仍不罢休,最后动不动还是得我生气闹翻甚至强硬地吼两句,娃才老实下来。
明明知道旧的养娃模式问题重重,但是关键时候好像还是它比较管事啊。
我们真的可以给孩子爱和自由吗?
今天,我就结合我自身的体验给大家说说这个“理论落地”的问题。
娃为何会得寸进尺?
我时常收到云姐妹的留言说:与娃共情接纳孩子这种道理我都懂,但是娃得寸进尺磨我的时候,我真的很容易炸毛啊。
吼完之后,自己又追悔莫及,这可如何是好?
先不说娃如何如何,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上次自己管娃娃不听,结果没忍住吼了娃之后,追悔莫及愧疚难耐的心理活动:
-
你怕不怕娃因此更喜欢爸爸(或者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而不是你?
-
你担不担心娃心里烙下的阴影面积?
-
在这种担心和害怕之下,你会不会好久沉浸在愧疚亏欠感中心神不宁?
此时,虽然做错事(吼哇)的人是你,倍感脆弱的居然还是你。
是你是你how old are you啊!
你可能很想多花点时间和娃“破镜重圆”修复你们的关系。
你很想把娃亲亲抱抱举高高,和ta腻在一起(当然了,娃不一定愿意)。
你甚至很想和娃说明白:刚才妈妈真不想吼你,但是确实是你做得不好,惹妈妈生气了,妈妈才吼你的。
仿佛为自己的行为“正名”,把这个“吼娃”的锅甩出去之后我们就能好受一些。
这些都是人之常情。
娃心也是肉长的,他们的内心活动和我们其实是一毛一样的。
娃也知道哭闹不好,可宝宝真的忍不住呀!
边哭,孩子可能边想:
完了,妈妈会不会因为我哭闹生我的气呀?
可是,我不是故意要哭闹的呀,是妈妈非要不肯给我再读一本书我才哭的呀。
为什么她总是那么喜欢要我睡觉?我只是想再一起看一本书嘛。
妈妈总是管我,凭什么我小就要听她的?
嘤嘤嘤。
此时,你可能被娃吵得妥协了,答应再看一本书。
可是看完一本,她又想再看一本。
此时的你,是不是一点就要炸?
是的,换谁,谁能不火大呢?
这种时候,强行压住火,是压不住的。
能帮我们的就是换位思考了。
我们得停下来想想,为什么孩子会得寸进尺呢?
还记得刚才我们说过的“发脾气做错事的人,内心其实也很脆弱吗?”
孩子比我们想象中明事理多了。他们知道,自己刚才的行为让妈妈不开心甚至生气了。
看到妈妈压着火,妥协着给自己读了本书,一方面,她看起来似乎很开心自己“得逞”了。但另一方面,心中却有许许多多不确定的小九九。
妈妈真的不生我的气吗?
为什么刚才妈妈给我读书的时候有点没好气?她该不会还在生气吧。
这些想法孩子可能没办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甚至,他们还没有在意识层面上清晰地理解到这些。
但是,他们身体的感知却不会骗人。他们能感受到父母的不耐烦或是焦急感。刚刚哭闹过的孩子,和刚刚吼过娃的父母一样,都处在一个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危机中。
我们想忍不住想要多试探几次,来确认对方对自己的爱,是不是没有变。只是刚恢复冷静没多久的我们,手段往往不高明。
就好像我们会忍不住和娃说“是你惹我不高兴我才吼你”这种会燎原本已快被扑灭的星星之火,让娃再哭半小时的话一样;娃也会用不高明的“得寸进尺”,来试探我们的爱。
后果,同样是,再次引爆我们处在爆炸边缘的神经。
如果我们没有换位思考,孩子的“得寸进尺”给我们的观感就是:不知好歹,有完没完,就因为我是你妈我就得忍受你的一切吗?
当你这么想的时候,孩子得到的信息就是,你果然和你说的不一样,你果然还是不能全盘接纳我。
然后,更不安的他们,只会用更不高明的手段继续试探我们的边界。
而当我们由己及人把这种行为当成是娃作为一个正常人的情感需要时,我们就能从孩子行为的背后,看到爱,和对爱的渴求了。
当我们眼里看到的是爱,心中是理解和爱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就会放松,心就会柔软,孩子就能再次感到被爱包围,而真正平静下来。
有时候,真的不是我们说了什么,而是我们怎么说,才是最重要的。这就是我对“爱的教育”如何落地的理解。
那做父母就得卑躬屈膝吗?
说完爱,我再说自由。
当我们理解了孩子“得寸进尺”背后的心理原因,是因为爱以后,我们作为父母就能让孩子“以爱之名,为所欲为”吗?
这是曾经困惑我许久的点。
理解孩子已经不容易了,但比这个更难的,是在理解她之后,怎么做。
怎么做才是于娃于己最好的选择呢?
许多“思想先进”共情力爆棚的父母,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太顺着孩子,而没有尊重自己身体的需求,甚至把是非对错抛在脑后。
还是睡前看书这个例子。
我就曾经从不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说好两本就是两本”咋哭咋闹就是不从的严格型妈妈;
突变成看到爱理解孩子,一本接一本,读到最后怀疑人生的纵容型妈妈。
而这两个极端,一个否定了孩子的需求,另一个忽略了我自己的需求,都不是最好的选择。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满足孩子和让自己顺心之间找平衡。而为了找到这个平衡,我们就得学会一件非常重要的小事:温柔而又不伤感情地,就事论事,实事求是地拒绝孩子。
然而,这又是一件难于上青天的事情。
时常,我们不是不想拒绝孩子,而是不敢。
我们害怕被拒绝的孩子哭闹。而这份害怕的成因十分复杂,一部分来自于怕压抑孩子天性,一部分是因为不想让孩子经历自己童年需求被忽视要求被打压所受过的一些苦,还有一些可能是怕孩子因为被拒绝而不那么喜欢我们……
一方面,爱孩子的我们深知弱小的孩子只能用哭闹的方式来告诉我们他们对现实的不满。
另一方面,我们还得用成年人的智慧去“帮他们拿捏”对他们发育和成长最好的底线,俗称“为娃好”。
娃一哭就妥协固然不行,但不是都说“为娃好”这碗毒鸡汤就算现在按着娃喝下去了迟早还是得加倍吐出来吗?
被太多育儿知识捆绑的我们摇摆不定投鼠忌器简直施展不开手脚。我们生怕自己做错了什么,害了孩子一辈子。
然而,大家都是第一次当爸妈,哪能不犯错就搞清当爸妈的正确打开方式呢?
用生命来爱孩子的父母,谁还不是陪着笑脸,伴着小心。
这些“担惊受怕”说出来显得卑微甚至可笑,但我就是这么一个不太自信陪着小心经常怕娃不喜欢我的妈妈。
然而,养娃还真就是这么一件考验人性,你怕什么来什么的事情。
拒绝孩子这门功课,不是害怕犯错,你不知道怎么做就可以不做的。那些因为害怕而委屈了自己的顺从,埋下的都是怨恨的种子。亲子之间平等的关系,不该总是父母说了算,也不该是父母被孩子牵着鼻子走。
那怎么和孩子说“不”呢?
很可惜,养娃这件事没有灵丹妙药。不是学会哪个技巧回家一试就立马灵验的。在这里,我只能说一些细水长流的策略。不可能立竿见影,但如果愿意尝试不怕犯错悉心观察坚持到底,却一定能收获不错的效果。
以身作则:给孩子示范“顺从”
首先,为了能好好和娃说“不”,你得在平时和娃的交流陪伴互动中,尽可能地和ta说是。
孩子都是有样学样的,如果一有机会就给孩子做爽快“妥协顺从”的示范,他们就不会觉得“妥协顺从”是件不好的事。
当孩子大部分时候都掌控感,对亲子关系安全感特别强的时候,那么即便偶尔需要他们做出让步时,他们的危机感也不至于颠覆他们对父母的信任和爱而出现拼死反抗的情形。
划清规则的边界
说不的第二个前提是,你在心中得有比较笃定的“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的边界感。
孩子还很小,心智没有成熟到能为自己判断什么对ta好什么对ta不好。作为生ta养ta的父母,帮他学着去做对自己好的事,是你不容推卸的责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得用言语帮孩子把“能商量”和“不能商量”的事情的进行分类。
为了让孩子感受出这两类事情的区别,我们在语言上就得先把它们明确地分开。
“能商量”的事情,我们诚心诚意地征求孩子的意见:你今天想穿裙子还是裤子?想先刷牙还是先看书?
娃指哪打哪,不半推半就不拉拉扯扯。
“不能商量”的事情,我们就不要假惺惺地搞“民主”问娃“一会时间到了我们就把动画片关上好吗?妈妈知道你最懂事了!”
这种表面上的民主很容易让娃错乱:
我的身体告诉我我还想看,我是听自己身体的,还是为了当妈妈眼中“懂事”的孩子忽略我的身体?
选了前者我背叛了妈妈对我的信任,选了后者背叛了我身体的信号。
我好烦,我好混乱啊。
既然是我们为娃好,“越界”替孩子做了决定,我们就得承担这个“越界”的责任。
让娃知道,人生就是会有不如己愿得服从他人的时候,这很正常。
非暴力沟通实事求是地拒绝
说起拒绝,我们时常会有一个迷思,就是,拒绝是对孩子的打压会伤害他们。
但是,伤害孩子的往往不是拒绝本身,而是拒绝时突然画风突变横眉冷对“冷冰冰”的我们。
ta怎么把刚刚还温柔似水柔情蜜意的妈妈,和突然横眉冷对和他说“不”的妈妈联系起来呢?
ta哪里知道你突变的画风是因为怕ta哭闹,怕ta被伤害又因为长远的利益不不得不在眼下委屈ta,怕ta不理解你怨恨你呢?
大人这些可能自己都没有觉察到的爱之深情之切情绪思绪的堆积,一个孩子又怎么可能猜得到呢?
而ta真切感受到的是你说“不”的时候焦灼的状态,而ta知道这肯定是什么不好的大事。
所以,你的焦灼,而不是你的拒绝,才是ta哭闹个不停的起因。
所以,我们得勇敢地卸下焦虑和担忧,实事求是地告诉他:大部分事情你可以自主选择,但有些事情妈妈暂时还得帮你决定。
面对拒绝,孩子可能会失落,但不会害怕。ta会一时觉得委屈,但绝不会积郁成疾。只要你平静地接纳他的失落,共情他的委屈,同时又真正温柔坚定地守住底线,孩子是有面对拒绝的能力的。
他们很快就能明白,对等的关系,就是今天我让你,明天你让我,大家一起找到让大家开心的方案。
当你把事情的起因来由如实地说给孩子听,孩子的理解力共情力洞察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让你大吃一惊。
看见孩子的同时,别忘了看见自己。
今天的文章,写了这两年来我几乎每天都会感到困惑,时时都在思考的问题。
人生很难,当父母也很难。
但我仍然感谢孩子,给成年以后的我,这样一扇窗,反观自己,也更好地去理解他人。
作者丨地衣,荷兰行为经济学副教授,边读前沿科学成果,边和萌娃斗智斗勇
文章来源丨教授妈妈和野马小雅,ID:yemaxiao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