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02
换个“依恋”更有趣
作者 | 毕薇薇
抱着妈妈衣服入园的贝贝
///
PART
ONE
STORY
—— —
案例重现
The Story of Beibei
/
贝贝是一名中班的小朋友,但依然不能非常顺利地入园。每天来园时他都会在门口和爸爸妈妈亲亲抱抱、难舍难分,最后才泪眼汪汪地抱着妈妈的衣服(贝贝的依恋物)走进幼儿园。
看到孩子这样的小情绪,我到班里找他聊天。偶然中我俩说起来卡游卡片,就见他眉飞色舞、兴奋非常,一扫来园时的阴霾情绪。原来贝贝喜欢卡游呀~这下找到了突破口,于是我俩约定明天早上交换卡片。
果然,带着这样的期望,贝贝早上兴奋地举着卡牌一路快走到幼儿园,而我已经在大门口外等着他的到来。他开心地说:“我带卡片了,你看!”说着把一沓卡片高高举起,在我面前得意地晃动。我惊喜地接过卡片,仔细看了起来。他满怀期待地问我:“你带卡片了吗?”我狡黠一笑,从兜里掏出卡,学着他的样子在他眼前晃了晃说:“那当然!这是咱俩说好的!”贝贝满眼都是喜悦和兴奋,他跳起来,“嗖”地拿过卡片,开始欣赏。
这天的早上没有哭泣和依依不舍,而是期待和惊喜。
他把我拉到幼儿园的一角开始游戏,互相介绍卡牌,和我的卡比一比武力值,最开心的是,我的SSR卡比他的还厉害,贝贝一脸羡慕……通过卡牌的互换,我们俩成为了朋友,他每天来园除了抱着衣服还会在兜里放一堆卡牌,开心地直接走进幼儿园,兴奋地和我分享。
后来当我们越来越熟悉和亲近,我问他想不想把衣服先放一边,可以放到他能看到的地方,我们只拿着卡牌来说一说。看他有点犹豫,我继续解释道:要不然衣服碍事了,影响咱俩比卡片。于是他欣然同意了。再后来不知从哪天起,贝贝不再带衣服来园了,而是每天拿着卡牌来分享。就这样,我俩的约定还在继续,贝贝的情绪也越来越好,越来越喜欢上幼儿园。
OUR
thinking
One
从专业角度
洞悉幼儿依恋
/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孩子会抱着依恋物来到幼儿园,大家都知道这是缺少安全感或分离焦虑的表现,但是一直抱着来园就真的能够从心理上与周围环境及同伴老师建立安全感和依恋关系吗?时间确实可以逐渐淡化,但这并不是积极的支持,只能算是居中的方法,加上孩子的差异性,他们对环境的适应也需要不同的时长。如果到了中班或者大班依然依恋物不离手就要更加引起我们的注意了。这有可能不单纯是喜欢依恋物,我们需要在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和家庭影响上找寻成因了。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助力,家长需要与教师一起分析孩子的情况、准确定位、引导疏导、正向巩固。教师作为孩子的重要他人,为了能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我们需要主动出击,更加关注幼儿行为,分析焦虑的成因、转移情绪、巩固积极行为,实现从到物的依恋到对新环境的人的依恋。
EDUCATION
———
OUR
thinking
TWO
以系列行动
代替短暂解决
/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习惯性地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处理幼儿情绪,比如幼儿入园哭泣,家长或者教师会声情并茂地说“宝贝你看,哥哥姐姐们在干什么呀?”“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超级好玩的玩具,咱们快去看看吧”。这类的言行通常“立竿见影”,但我们必须明白的是:发现幼儿兴趣和转移注意力是两码事,后者只是利用儿童注意力特点的一个比较表层的措施,是短暂地转变局面的方法而已。如果不去建立更深层的连接,无法触及幼儿的心灵的话,很快就会失去功效,变成需要不断地用各种新鲜事物来转移注意力的状态,长此以往不仅成人感觉累,孩子也有被忽略甚至被欺骗的感觉。
所以我们需要更深刻的思考与行动。正如上述案例中,在幼儿能够顺利来园后,我们还要采用各种后续活动,扩大孩子的兴趣点,从我延伸到班级教师,再延伸到班级的小伙伴,从卡牌延伸到更多的趣味活动,最终对接到幼儿园的活动、班级的活动,让他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真正爱上幼儿园,再往后还要有意识地提高贝贝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使其慢慢学会爱同伴,爱集体,爱他人,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最终促进孩子健康、全面、长足的发展。
THREE
OUR thinking
用赤诚之心
积极回应幼儿
/
当我们发现了孩子的兴趣点,并且孩子能够兴高采烈地分享趣事时,我们的回应是什么样的?会不会用“嗯嗯,我知道了。”“哦,真好!”“嗯,是吗?”这样模糊且无法再聊下去的语言?这种类型的语言会带给孩子怎样的心境体验?换位思考,如果两个成年聊天,得到的回应不能让话题继续,那内心的期待就无法得到很好满足,导致对话就会很表面。相反,积极的回应则能促使关系更加亲密。无论教师还是家长,和孩子对话的时候需要积极的回应,切忌“不以为然”,我们也曾是孩子,也曾为了很小的事情就咯咯咯地笑个不停,一定理解孩子的期待,珍视他们小小的快乐。
我们常常说“儿童视角”、“教育智慧”这类词汇,我想,看到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理解幼儿的真正需求,在离孩子最近的地方和他们对话,不就是一种“儿童视角”么?层层递进、步步调整策略,不就是一种教育智慧么?它们不是高高在上的理念,而就藏在咱们教育者细枝末节的言语和行动中,藏在每一天看似重复的工作生活中呀。
点此回顾上期 ↓ cli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