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与心的悄悄话 ’
作者:朱继文
有一次,一个班长批评高调喊孩子的老师:“你说话能不能小声音点儿?像吵架一样。”老师不以为然的解释:“我就是这样的大嗓门啊,改不了的。”
我们在工作中会经常听到大声吵嚷的老师,一般我们都会认为这个老师是个大嗓门,没有恶意的,老师一般也会用自己是个高嗓门来做解释。但我认为这个现象还是很有讨论的价值和必要。
我们为什么
大嗓门?
一次在全园会的游戏时间,我给老师们出了一道思考题:“我们老师为什么要用那么大的声音与孩子讲话呢?”老师们都瞪大眼睛思考着,其中一名老师说:“老师的大声说话是能够让孩子们都得更加清楚,使孩子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做事情,所以要大声讲话。”
我又追问:“老师声音那么大,孩子们都听到了吗?”
很多老师都点点头,我又问:“孩子们都听到了老师的要求,就能够按要求去做吗?”
老师们面面相觑,估计揣测到了我这个问题的用意,我又问:“如果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到,为什么还要用很大的声音呢?想喊破嗓子吗?想抒发情绪吗?想有震慑力吗?想让孩子惧怕恐惧吗?”这时,许多老师低头不语。
于是我又问:“请大家想一想,日常生活中什么时候我们说话才会大声说、才会去喊呢?”
教师们七嘴八舌的讨论着:地方嘈杂的时候才会大声音,对方耳朵不好的时候,或者发脾气的时候、产生分歧的时候、发生矛盾的时候、丧失冷静的时候……
可见,当我们不由自主地提高音量时,往往都是伴着不悦的情绪的。人们在情绪起伏较大——如愤怒时、激动时、争吵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发生一系列身体变化,语速加快、音量提高、呼吸急促、血液循环加速等等,这都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开启了“自我防御”机制,甚至有研究发现人生气10分钟耗费掉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赛跑。大声音一定是会伤及到自己的身体的,而且也是解决不了当下问题的。
老师越大声
孩子越不听
为什么孩子就在我们身边,如此大的音量孩子却听不到呢?
因为,当老师与孩子生气时、不开心时,我们与孩子心的距离是很遥远的!
虽然物理层面上近在咫尺,但心与心的距离却一下子变得很远,孩子当然会听不到了。而此时老师为了能够让孩子听,就更大声地去喊,只能导致孩子的情绪也在潜意识中被激发起来,孩子讲话的声音也会越大、行为也会越偏离预想,由此陷入恶性循环,产生一种“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啊”、“你怎么这么淘气啊”的想法。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师越大声,孩子越不听”的原因。
想一想,两个彼此相爱的人是从来不会大声说话的,他们之间会和颜悦色、轻声细语,每一句话对方都能听进心里,沟通的效率也更高,为什么?因为他们心与心的距离贴得很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个表情,爱你的人都会懂得其中的含义。那么反问下我们自己,当处在“大嗓门”状态下的我们还是不是爱孩子的、理解孩子的、贴近孩子的呢?
深深的话
浅浅地说
我想,大嗓门和悄悄话是截然相反的两种状态。想一想,我们的悄悄话会与什么人讲呢?与爱人、与密友、与家人、与父母,所有与我们最亲近的人。会在什么时候讲呢?受委屈的时候、心里甜蜜的时候、喜悦的时候……我们乐于把心里的甜蜜、委屈、气愤等心里感受讲给听的那个人,一定是自己喜欢的人,乐于静静听的那个人,也一定是关心我们爱我们的那个人。
说到这我们不难发现,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与他人交流的声音,悄悄地决定着我们与他人心的距离。当心变远时,就算真的喊破了嗓子,对方也不可能达到我们的愿望。相反,用轻柔美妙的声音说话,不管是对孩子或者成人,都是更温柔有效的方式。这对教师来讲是最好的修炼,也能让教师们免于嗓子发炎的痛苦。
那如何让心与心的距离靠近呢?是用真心爱每一个孩子、用真懂来理解每一个孩子、用真情来欣赏每一个孩子、用专业来感悟每一个孩子,倾听孩子的声音,用善良和包容关爱之心达到心与心的悄悄话。
深深的话,浅浅地说,长长的路,我们慢慢地走。
END
继文视角
继文随笔
继文夜话
煮一壶铁观音,茶音高而持久,滋味醇正浓厚,香气如空谷幽兰,一泡浓郁,二三便如佳境,四五六深入灵魂,七泡余香回神,犹如独特视角,亦如老友畅谈,豁然开朗于醍醐间,岁月时光里教育初心常伴。
鹤鸣生活谁乐继,琴心童画趣成文
我有一杯好茶,你有时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