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大三班开展了关于“大雪”节气的课程活动(点击跳转)。这个课程是怎么生成与推进、期间又遇到了怎样的波折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去到大班年级组的研修团队,一探究竟吧!
12月初的杭州迎来了一波冷空气,“是不是冬天来了”的讨论开始在大三班的孩子们中间兴起。言语间透露着对冬天满满的期待:“我最喜欢冬天了!因为冬天会下雪!”“那样我们就可以堆雪人、打雪仗!”甚至还有孩子期盼在院子里滑雪。
那冬天真的来了吗?
大三班的孩子们展开了一场辩论。其中一位小朋友非常肯定地说:“我奶奶说立冬了就说明冬天到了。”
看着其他小朋友有些茫然的神情,老师连忙帮着解释:“立冬是一个节气哦。我们一起去日历上看看吧。”原来立冬早就过啦!而且孩子们惊喜地发现,过几天就是“大雪”啦!
顿时教室里一片欢呼声!好多孩子都激动地抱在一起:“要下大雪啦!要下大雪啦!”
要不要和孩子一起探究“大雪”节气??
孩子们的童言童语让班主任杨老师忍俊不禁,同时也陷入了为难的境地,她把她的困惑带到年级组教研活动展开了研讨。
孩子们对“大雪”那一天充满了期待,可以顺势去探究一下“大雪”的节气。但是孩子们对大雪的兴奋点是气象上下雪的那个大雪,而不是节气上的大雪。所以我很矛盾,想问问大家要不要和孩子们进一步去探究“大雪”节气?
观点:应及时、积极回应
孩子们的情绪已经非常高涨了,这时候如果老师不作任何回应,必然错过一次非常好的教育时机。
观点:此“大雪”非彼“大雪”
节气脱离幼儿生活经验
孩子们的兴奋点是气象上的大雪,和节气上的大雪有很大的区别。而且按照杭州这个实际气温,大雪节气一般是不会下雪的。这两件事之间的关联度很小,太牵强了吧。传统节气内容与幼儿现今生活离的较远,如果生搬硬套节气中的内容,对于幼儿的发展有何促进作用?
观点:探究节气就是探究自然
节气离孩子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春天花开,夏天捉虫,秋天落叶,冬天结冰。这些孩子们都是真真切切能感受到的季节更替。只是成人没有把孩子们的这些感受与传统节气结合起来。和孩子们探究节气,其实就是探究自然在季节中的变化规律,与我们幼儿园野趣课程的理念非常契合。
观点:不“下雪”会让孩子希望落空
可是“大雪”那天没有下雪孩子们岂不是会很失落?难道我们做一些人造雪满足他们的期待吗?
观点:认知冲突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究欲
那不正是孩子们需要去重点探究的问题吗?借此契机去了解节气与气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 结论
老师们均表示赞同,当实际结果与他们内心的期待不一致的时候,孩子们的内心一定会受到冲击,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去解决掉内心的这个困惑。这样的内驱力也是非常强大的。孩子们要解决这个问题,肯定少不了持续的观察。而“持续观察”正是古人划分节气的基本方法与精神内核。
最终,我们决定,和孩子们一起围绕“大雪”节气开展一系列课程活动。但是这一系列的探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节气民俗活动,而更倾向于去关注气象与节气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引导幼儿持续观察,学习科学验证。
于是,杨老师回到班,看破不说破,小心翼翼地捧着着孩子们的那份期待,为“大雪”这一天的到来做准备,孩子们陆陆续续地忙碌了起来:做腌肉、做腌菜,非常有成就感。
“大雪”不下雪的探究角度??
在孩子们的期盼中,12月7日“大雪”节气终于到了,的确没有下雪,孩子们的确有些失落。
孩子们对于大雪这天没有下雪展开猜测,发现原来下“大雪”和“大雪”节气是不一样的。
现在,孩子们对于“大雪”不下雪已经激起了探究的兴趣。那么老师从哪个角度去引导比较好呢?杨老师再一次把问题带到了年级教研组。杨老师希望能够从孩子们的实际经验出发,多多实践、体验。
#全球变暖#
“其实在很久以前杭州的大雪节气前后也会下雪的。现在因为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杭州的冬天就很少下雪了,更别提大雪节气下雪了。我们可以从全球变暖这个点出发,引导孩子们去关注生态,保护地球。”
——小俞老师
全球气候变暖的议题的确有价值,但是这对于幼儿园孩子们来说是不是不太好理解啊?气候变暖这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而孩子们到现在也不过出生了五六年,他们很难体会到吧?
对啊,我们现在跟孩子们说气候变‘暖’,但孩子们的实际感受却是‘冷’的,这个不太好解释啊,孩子会被绕晕的吧?最主要还是缺少实际的感知,不符合孩子们的学习特点。
小俞老师的想法被大家否决了。那从哪个角度引导比较好呢?
#气温变化#
“既然孩子们想要下雪,那就要了解下雪需要具备的条件:大气中的冰晶核、气温、湿度都有影响。然后去记录目前的条件够不够达到下雪的结果。”
——小沈老师
冰晶核与湿度孩子们应该还不太了解,但是气温是可以通过查阅天气预报和身体实际感受到的。
#南北差异#
“虽然我们这里没有下雪,但是北方下雪了啊,前几天新闻还在说哈尔滨暴雪造成交通堵塞呢。”
——王老师
其实节气是根据古代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气候规律而定的,它并不一定适用于全国的。
因为中国很大啊,幅员辽阔,气候上肯定都很大的区别。
是的,之前通过《大中国》的主题活动,孩子们对于中国之大、民族之多已经有了非常多的经验积累的。而且谈话的时候,的确有几个孩子提到了南北方的差异。觉得北方会下雪,南方不太会下雪。
这个点很好啊,贴近孩子们的经验。而且我们培养的孩子是未来的孩子,未来的他们很有可能会去祖国的各个地方生活、游玩。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更为中国感到骄傲吧。
# 结论
通过这一轮的讨论,老师们觉得“地域气候差异性”是孩子们有一定经验、能够继续深入探究的点,而“下雪形成条件”是孩子们能够实际动手操作、体验的内容。如果两者结合,我们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媒介:天气预报——它会播报不同地方的温度,还会讲述具体气象,我们可以借助“天气预报”的形式,帮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从而支持孩子们自己解惑。
于是大三班的孩子就根据自己的兴趣,记录了杭州、北京和哈尔滨的天气。通过一段时间的记录,孩子们发现越靠近北极的地方越冷。
通过感受-13℃,感受冰天雪地的寒冷。
★
幼儿态度转变后的教师支持?
杨老师发现,孩子们对“大雪”的态度从一开始单一的期盼,发生了转变。
杨老师和年级组的老师们分享,大三班孩子们对“大雪”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从一开始单纯的期盼、羡慕,到现在的关心和好奇。她觉得挺感动的。
年级组的老师们也很高兴,觉得杨老师应该继续支持孩子们的兴趣。
可是我他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我们怎么去解决呢?当然上网查资料能够马上得到答案,但是这样的答案感觉都太冷冰冰了,没意思,不好玩。(杨老师)
是的,孩子们现在的这些问题时带有情感的,我们不能只看到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接住他们情感那部分的东西。(叶老师)
可是还有小朋友说要捐衣服哎!这个不太合适吧?他们只是天气比较冷,并不是没衣服穿啊。冒然地去捐衣服很没有礼貌啊!(美美老师)
因为之前孩子们参加过‘捐冬衣’的公益活动。所以有了这样的活动经验,听说北方很冷以后,立马就联系起之前的经验了。(俞老师)
孩子们还是因为不了解北方过冬的方式,才会有这样的想法。他们以为北方小朋友衣服不够穿,其实人家的保暖技能比我们高超多了!所以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去解决孩子们心中,关于北方小朋友怎么过冬的那一个个小困惑。(王老师)
# 结论
最后,老师们觉得,我们既要解决孩子们的疑惑,更要接住他们关心、担忧的那一份情感。如果我们能够把孩子们的这一份关心传递出去,得到北方小朋友的回应,那就再好不过了。
杨老师把大三班关于“大雪”节气的课程故事发布在幼儿园的微信公众号上,并把小朋友关于北方小朋友如何过冬的疑问也附在其中。没想到第一时间收获一份东北老师的留言。
公众号留言
我们马上通过后台联系到了这位来自大连的梁老师。这位老师非常热心地帮助大三班的孩子和他们大班的孩子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
通过网络,杭州的孩子和大连的孩子在云端聊了起来。一来一回间,孩子们的困惑一一被解答,两边的沟通越来越密切,还逐渐地建立起了一种空中的友谊,相互邀请对方到自己的家乡做客。老师们也觉得自己所作的一切都非常值得。
孩子的变化和老师的思考?
大三班关于“大雪”的课程活动结束后,老师们又相聚在一起复盘和反思。
杨老师觉得孩子们的学习品质有所提升,特别是在记录天气的过程中,是需要坚持、细心的,孩子们都做得很棒。俞老师说,通过体验大雪节气的民俗,孩子们对于生活的热情增加了很多,腌肉、腌菜他们很喜欢。对节气的态度不再是漠然的了,他们知道节气是和他们的生活相关的。还有对于南北差异的认知,可以说通过这次活动,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
通过这一系列的研讨,可以看出,老师们对于节气教育的态度,从一开始觉得“很难”到现在变得侃侃而谈。他们对于节气教育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
1
节气离孩子并不远
以前我们觉得“节气离孩子的生活很远”是我们太主观了。其实节气、民俗离孩子们并不遥远,可以说是息息相关的。只是孩子的生活与节气的概念缺乏联结点。而我们作为老师,需要去发现孩子的兴趣与节气之间的关系,让当下的孩子与传统的智慧产生共鸣。
2
要找准契合点
在这个“大雪”节气课程中,孩子的兴趣是下雪,和大雪节气有什么共同点呢?就是降温。于是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记录天气预报,实地测量温度、实际感受零下13度的感觉。找到这些契合点,节气课程才不会脱离孩子的经验,更加贴合孩子的兴趣。
3
孩子更加关注生活
再比如腌菜、酱肉,这些孩子们平时也会吃。以前可能孩子们不会去关注这些酱肉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把菜腌制起来。通过节气活动他们知道了这是一种人们冬天储存食物的办法,是古人的智慧。所以节气离我们并不遥远,节气就是生活。
4
巧妙利用困境
老师们也发现,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能正是我们教育的契机。比如大雪节气不下雪怎么办?是造一场雪满足孩子的期待吗?还是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究“为什么不下雪?”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后一个议题肯定更加具有价值。
通过这一轮的研讨,老师们深刻感受到“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小组的研讨、思维碰撞,能够帮助课程的组织者更加明确课程的价值,把握课程的方向,选择最贴合幼儿经验的内容、最适合幼儿学习方式的形式来开展班本化的活动。
我们的园本课程也正是在这样一次次激烈而富有深度的研讨中逐步完善、提升。
版权说明:
本文系留下幼儿园原创作品,版权归幼儿园所有,转载需授权。如有抄袭、照搬等侵权行为,我们将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编辑|叶舟莱 王晓平
审核|柴老师 郑老师
留下幼儿园
留下美好童年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留下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