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幼儿园教学必不可少的就是游戏环节。
好的游戏可以促进你的教学,让教育效果更佳。
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正处于智力开发和培养的关键时期,这10个游戏,可以让孩子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下,快速学习和进步~
1.熊猫挖笋:
培养手眼协调能力及思维能力
玩法:
有两人一起玩,游戏时,两人各将自己的熊猫放在自己一方熊猫家中,然后轮流掷六面体,谁掷出与自己熊猫衣服颜色相同的一面,谁就拿起自己的熊猫沿小路向圆圈处走一步,若掷出对方的颜色则不走动棋子,走完圆圈就可以挖竹笋,放入自己家,下次再掷自己颜色,再挖下一个竹笋,挖完所有竹笋,计算谁挖的多为胜。
2.抽牌凑数:
培养分析、概括及速算能力
游戏准备:
每人三张同样大的纸片,用小纽扣在纸片上分别画1~3个小圆点,并写上相应数字。游戏方法:
幼儿自由结合,每两人一组游戏。以《石头、剪刀、布》决胜负,胜者先抽牌,另一名幼儿凑数,进行三以内的组成、加减运算练习。算得对又快的幼儿得红花一朵,游戏结束,红花多的为胜。
指导建议:
1、牌面朝下,每次只能抽一张,抽多抽少都视为违规。
2、游戏之前先学会《石头,剪刀,布》
3.接龙卡片:
识别长短、高矮、数字,学习排序
游戏准备:
1、长8厘米,宽4厘米的白卡纸若干。
2、幼儿2~4人一组,每人取5~6张接龙卡。
游戏方法:
1、数字接龙:根据卡片两端的数字接龙。
2、长短接龙:根据从长到短接龙。
3、高矮接龙:根据从高到矮接龙。
4、数字多1接龙:按着卡片上的数字顺序接龙。
5、数物接龙:根据物品的数量与数字接龙。
指导建议:
教师应在一旁指导,出现错误及时纠正。
4.送小动物回家:
培养判断、推理、思维能力
游戏准备:
1、动物卡片4张,迷路图4幅,铅笔若干。
2、幼儿分成4组。
游戏方法:
1、教师对幼儿说:”小兔、小鸡、小鸭、小熊迷路了,不知道该走哪条路回家,小朋友,请你们送它们回家吧。”
2、幼儿分成4组,分别连接四幅迷路图。
3、先连完者为优胜。指导建议:铅笔连线中途不能断开,不能与图中线路交叉。
5.小羊请客:
将实物卡按数量的多少进行排序
游戏准备:
小羊图片一张;不同数量动物的卡片(1只猫,两只狗等);
不同数量食物的卡片(一条鱼、两根骨头等)
游戏方法:
1、今天小羊请客,教师分别出示小动物图片,请幼儿观察请了什么小动物,有几个?
2、请幼儿说说小羊应该准备一些什么吃的来招待小动物?
3、请幼儿根据小羊请的小动物数量分别在餐盘里放上相对应的、同等数量的食物如:一只小猫一条鱼,两只小狗两根肉骨头。
指导建议:
1、每次请客的动物数量可不同。
2、多次活动之后,可直接请幼儿摆放食物,然后再检查食物的品种和数量是否提供对。
6.有趣的生活用品:
培养幼儿观察力、注意力
准备:
彩色的球、圈
玩法:
适用于小班幼儿,每班10名幼儿,分两对面站立,用圈赶彩球行进走,走至对面交给另一位幼儿,依次往返接力。
7.鞠躬和立正:
发展注意力和反应力
游戏方法:
全体幼儿自由站立在场地上,面向中心,幼儿遵照教师的口令做动作。教师站在场地中心,发出口令“鞠躬”或“立正”,幼儿的动作与口令相符。未根据口令做动作或动作做错的幼儿立即退出游戏。坚持到最后者为胜,在下一轮游戏中代替教师喊口令。
指导建议:
1、还可根据口令做相反动作。
2、口令可进行不同的变化,并有执行性。
8.小侦探:
发展注意力、观察力与记忆力
玩法:
全体幼儿自由地站立在场地上或坐在椅子上,选出一名幼儿扮演侦探,观察大家的服饰后,暂时离开集体。然后让一名幼儿脱下外衣随意的给另一位幼儿穿,再请侦探回来,继续观察大家的服饰后,说出谁的外衣不见了,谁穿的不是自己的外衣。
指导建议:
游戏中除让幼儿调换外衣外,也可以调换鞋子,冬天可调换帽子、围巾、手套等用品。
9.泡泡糖:
提高幼儿对身体各部位的认知
玩法:
请一位幼儿做小主持人,请若干幼儿游戏(人数是奇数)。主持人喊“泡泡糖”大家回应“粘什么”,主持人说出身体的某个部位,幼儿就两两互相接触主持人说的部位。比如,主持人说头顶,幼儿就要两人一组把头顶相接触。而没有找到同伴的人被淘汰出局。当幼儿人数剩下偶数时,主持人要充当1人在其中,使队伍始终保持奇数人数。最后剩下的两人胜出。
指导建议:
提醒主持人喊出的身体部位要有一定的可实行性。
10.拍电报:
训练灵敏性、注意力、记忆力
游戏准备:
幼儿分成2组-3组,每组2-10人。
玩法:
教师小声地将电报数字号码告诉每组的第一个幼儿,不能让其他的幼儿知道,然后听信号拍电报。第一个小朋友将右手在第二个小朋友左手心按老师说的数目点几下(例如电报数字是5就用手指轻轻点5下),依次往下进行。由最后一个小朋友报出电报的号码,看看哪组的电报拍的快、拍的准确。
游戏规则:
当老师发口令后,各组幼儿按传递的指令,开始拍电报。最后一个幼儿得到电报后要举手,并把数字写在纸条上。
扫码关注我们
幼师家族
关注3—6岁幼儿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