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者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中指出,所谓课程,一字以蔽之,就是学习的经验。所以,课程就是学习的经历、轨迹,课程就是做事,就是做孩子力所能及的、能感受挑战的、能感受到趣味的、有思维参与的事。
课程领导是课程实践的一种方式,是引领课程改革、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活动的行动总称。
园长的课程领导力即指园长以自身丰富的人格魅力,运用有效的管理机制,引领教师群体创造性地建构园本课程,全面提升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构建有品位、有品质的园所文化品牌的能力。
文化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一种内隐的、深层的、弥漫在整个园所全部生活时空中的强大的无形力量,这种力量决定着园所课程建设的进程和水平。课程文化是园所文化建设的集中体现,所以,幼儿园课程建设是一个文化过程。
幼儿园课程建设需要由文化来引领,用面向未来的眼光、用开放、高远的视野,用在行动中思考和发展的举措,努力建设和谐共生、不断进取的幼儿园课程文化,促使园所真正实现每一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全面发展。
01
精神文化视角—文化引领,彰显精神建构力
园长的课程领导力与园长在组织管理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文修养、人格魅力、组织影响力息息相关,涵盖了园长的言行举止、精神品格等能在教师团队中激发他们做出积极回应的感召力量。由此看来,园长的课程领导力是一种行为引领、思想引领、精神引领。
(一) 文化精神的提炼与凸显
课程文化作为幼儿园文化建设的集中体现,其建设要体现幼儿园文化真正的价值。
近年来,苏州高新区实验幼儿园开展了“摇篮文化”品牌建设,并依据幼儿园“十三五”园所发展规划,传承摇篮文化的核心精神和理念,深化摇篮文化内涵,创新摇篮文化价值追求,不断对园所的办园理念、办园宗旨、办园目标、幼儿发展目标等内容进一步梳理、甄别、提炼,逐步形成了以“自然之美、探索之妙、诗性之思”为主的摇篮文化核心内涵,以“摇篮‘蕴’我–积聚生命成长的力量”为主要发展目标,以“当爱与意志相遇,当一种与百种牵手,将会成就无限可能”为主的教育理念,以“亲自然、享自由、乐探究、生智慧”为幼儿发展目标,以“播种希望、顺应自然、呵护童真、传递力量”为教师的行动指南。
可以说,幼儿教师的工作更能让人看到自我生命的价值,所以我们需要以此为精神引领,而后用自己的生命去影响或是唤醒另一个生命;需要让自己的心灵深刻,精神充盈,用文化理念系统的内涵和精神引领教育教学实践、课程建设实践,缔造更多的精神愉悦影响身边的每一位孩子。
(二) 文化信念的形成与坚定
幼儿园课程文化的核心是信念和围绕信念形成的行动方式及团队默契。有了信念和默契,幼儿园课程才有坚实的基础和正确的前进方向。所以,课程信念是投入课程实践的教师、园长对核心理念形成的信仰和立场,取决于每一个人对课程、对幼儿、对自己的理解。
幼儿园课程是什么?幼儿应该如何去学习?要让幼儿成为什么样的人?经验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教师如何支持孩子学习?
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将影响到课程信念的形成。我们在课程建设中倡导要让幼儿在行动中学习、亲身体验,在实际操作中建构起新经验,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力。
在课程的实践与反思中激励每一位教师在工作中“信我所教、教我所信”,感受工作中的美好,发现幼儿的美好,记录并珍存那些美好,使自己清纯的心灵和儿童纯真的心灵呼应,同时也为我们进行教育智慧输出提供源源不断的给养,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发现生活的乐趣,感受生命的温度,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气质和人格魅力。
02
物质文化视角—儿童导向,焕发课程生命力
幼儿园的环境是幼儿园物质文化最显性的体现。一所幼儿园的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幼儿园的物质环境进行判断,物质环境的不断丰富和优化也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园环境不是装饰,是儿童活动的场景,所以,幼儿园环境本身也是课程,设计环境、创设环境,既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园长提升课程领导力应关注的内容。
(一) 人与环境实现生命联接
幼教工作者不仅要关注幼儿生命、关注幼儿的学习与生活,更要关注幼儿生命与成长的环境,要让幼儿感受自己与环境的关系,体验环境给予的幸福感、归属感。
在园所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最为注重的一个环节是材料的寻觅和收集。我们发动孩子、家长、教师一同收集废旧物品等各类物质资源,长满蘑菇的木桩、拆迁小区里废弃的破旧瓦罐、路边拾来的树干、家中破损的相框……通过创意加工及改造使其成为课程元素的一部分,在环境中呈现。
在与丰富的物质材料的互动中探索、学习和发展,让环境中的一事一物都和幼儿园里的人建立起联接;每一个物件背后都有一个特别的故事,让每个人在摇篮里找到自己,让摇篮里动人的故事源源不断地流传开去,为生命成长注入活力。
(二) 多元参与彰显幼儿意愿
幼儿园课程的核心是幼儿的需要,是幼儿身体、认知、情感等方面的需要。因此,从关注幼儿需要和意愿出发规划、布置环境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幼儿园课程文化的灵魂就是幼儿意愿的落实。
幼儿园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参与人员除了孩子、教师,还有家长、幼儿园各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我们倡导要挖掘一切资源参与到课程建设中,参与到环境规划和设计中,参与不是代替,而是要以了解儿童的意愿为前提,充分调动幼儿一同参与环境创设和规划的积极性。
在户外“亲自然游戏活动区”改造过程中,我们基于课程生长的需要,倾听幼儿的想法,基于幼儿的需要,扩建了沙池,开挖了小溪流;一同为“小菜园”选址,并对小菜园进行大挪移,设置“雨水收集区”“肥料制造区”“种子图书馆”等空间;新园改建后与幼儿一起寻找“老园老树”,倾听老树成长的故事,并一起将“老树”迁移回园……
在幼儿园的环境中去体会教师、孩子、幼儿园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让每一处环境都诉说着幼儿园课程建设和发展的文化脉动。
(三) 环境规划实现智慧留白
在园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中,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也是体现智慧领导的内容,即在课程实施中适度留白,把机会和空间留给幼儿。
因为幼儿在填补这些空白的时候,实现了经验的提升,完成了课程内容的建构,所以在课程建构中,我们不仅要为幼儿的时间留白、空间留白、色彩留白,更要为幼儿的思想留白。
我们在新园建造的过程中,打造基础环境时明确了墙、顶、地的颜色为白色,希望把更多的色彩空间留给教师和幼儿去共同创造、共同丰富,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衬托幼儿绚烂的童年色彩。
关于环境中的活动空间,我们等待孩子们入园以后,与他们一同来规划、创设空间。每一个园本主题课程活动结束后,在下一个主题活动开展前,我们会留一段时间给教师和幼儿,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关注点,结合近期环境资源,生发班本主题活动内容,以此来补充课程内容,让幼儿园课程更具有生命力。
我们在新园建造的过程中,打造基础环境时明确了墙、顶、地的颜色为白色,希望把更多的色彩空间留给教师和幼儿去共同创造、共同丰富,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衬托幼儿绚烂的童年色彩。
03
行为文化视角—深度探究,提升实践行动力
虞永平教授在《幸福、经验、幼儿园课程》中提到:
幼儿园的课程要回归幼儿的经验,真正关注幼儿生活,关注幼儿行动和思维,关注幼儿体验和感受以及情感过程的课程内容才是真正适合幼儿的课程。”
所以,幼儿园文化是一种行为文化,是在“做”中体现出来的精神。课程是行动的过程,是不断获得经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不是教师说什么和做什么,而是幼儿说什么和做什么。
好的幼儿园课程会不断激发幼儿的兴趣,催生新的活动,让幼儿专注地投入到当前和不断生发的行动中去。
(一) 以思考为纽带
在实践主题课程中引导教师们在观察发现的基础上,对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目标的设定、活动组织的形式、指导策略的跟进等方面反复多次进行思维激荡、查阅资料、集中研讨、相互碰撞、聚焦问题,寻找出路。
我们设计活动之前是否关注到了幼儿的原有经验?活动内容是否来自幼儿的生活?活动过程中是否有幼儿的思维参与?幼儿活动的自主体验体现在哪里?幼儿在活动中是否感受到了快乐?
教师通过思维激荡,带着新的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寻找较为有效的整改措施,让活动真正成为幼儿喜欢的活动。
(二) 与行动相结合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引导教师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探索、思考、选择,帮助他们将零散的经验结构化,用生活化、游戏化的方式来完成学习。在“社区大揭秘”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探索、规划、反思并调整自己的行为。
一个个问题的不断产生,导引着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在这样一个动态式、螺旋上升式的过程中,幼儿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尝试解决问题,内在的生命潜能得以不断激发。
课程是幼儿的一日三餐,是体现园所文化的基本载体。园所文化决定课程文化,课程文化决定课程建设。作为一名幼儿园园长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幼儿园课程的发展不只是幼儿园课程文本的完善、实践和优化的过程,是幼儿园课程文化的形成、充实和完善的过程。
关注幼儿园的文化,既是幼儿园课程文化建设的需要,更是幼儿园课程发展的需要。我们期待在课程文化引领下,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每个人内心的丰富感受、对事物的认识、学习的方法以及自己对未来的期待与渴望都会被激发并表达出来,如此,以园所文化为引领的幼儿园课程建设才有不竭的推动力。
本文作者系蒋艳红园长,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推荐
喜欢就点亮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