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漫谈幼儿园“小学化”现象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笔者很久以前读过一个小故事,题目仿佛是《弯弯的月亮》,虽世殊事异,但至今仍颇多感慨。故事大意是一名教师问学生“弯弯的月亮想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认为“像小船儿”。而一个名叫星子的女孩发言道“弯弯的月亮像豆角”,结果遭到老师的断然否定和同学的嘲笑。星子非常困惑和委屈,回家问当年曾是小学老师的奶奶,但是奶奶也说老师的批评是正确的,弯弯的月亮的确像小船儿。从此,星子少言寡语,直到她长大后从师范毕业成为家乡小镇学校的老师。在课堂上身为老师的星子依然问了当年的问题,学生依然如当年惊人相似地回答“像小船儿”,不过星子鼓励其他同学说出不同答案,学生田菲说“也像镰刀”,星子肯定了回答一致的学生,更是欣慰地表扬了不同答案的同学,获得了全班热烈鼓掌。多年后,田菲成为了知名女作家,赠书感谢了当年星子老师对她的启蒙和鼓励。

  故事很简短,但在当年就令笔者感触很深,至今还是甚有体会。古诗云:“露似珍珠月似弓”,弯弯的月亮不仅像小船儿,也像豆角、镰刀、弓,像女子淡扫的弯眉。应是答案层出不穷、角度多多益善,这若干的相似的意象,恰是孩子们思维的火花。星子的老师却将其随意抹杀,而星子默默保留直到启蒙了下一代的学生。实际上孩子的创新力是无穷的,孩子们的世界也本就是缤纷斑斓,甚至是隐秘的,大人们并不一定能进入或者全部理解。面对很多问题,为什么学生们答案会千篇一律地惊人相似?这是我们应该深刻反思的,更应明显反省的是老师非但不能包容学生正常的丰富想象,反而要求他们整齐划一地得出对问题的答案。反过来讲,如果我们最早就认为弯弯的月亮像豆角,而不是小船儿,豆角是普遍认为所谓“正确”的答案,那么情形又当如何呢?

  藉此,笔者想到孩子们的创造力、发散性思维去哪里了,进而联想到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上。很多幼儿园实质上类似于一个“小学预备班”,尤其是幼儿园中班、大班的孩子,接受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都是生硬的“大水漫灌”式。儿童正值无忧无虑的年龄,却要背负起过重的家长的期望,并被世俗的评价标准所绑架,匆匆忙忙从“小学预备班”奔赴各种“兴趣爱好班”。这样的学习节奏,很多都不是孩子们自己真正喜欢的和想要的结果。社会大环境、家庭、幼儿园等营造的教育氛围和体制作用,于是乎,正值儿童发散性、创造性思维和能力需要认真培养的幼儿园阶段,大家在毕业时都看上去整齐划一,在忙于准备应试教育的路上渐行渐远。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幼儿园是儿童在家庭教育、成长环境之外的又一个成长舞台,它既是儿童进入义务教育阶段的筹备期,也是儿童接触社会文化环境的早期场域。优良的早期教育是儿童成长的关键一步和康发展的基础条件。然而,近年来的幼儿园教育愈加侧重智力方面,而德、体、美、劳方面则显得比重较少。传统知识灌输得多,而缺乏对儿童自己动脑、自主学习和创造力的培养。尤其在教学评价方面,几乎都是以结果评价为主,忽视过程评价,导致儿童从小就开始比分数、比奖励,享受过程和过程中的创造力得不到发掘、培养。长期形成的结果就是幼儿园“小学化”的教育机制,幼儿园越来越近似小学低年级的教学模式。

  幼儿教师是年轻一代最初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引路人”的角色和重要作用。幼儿教师是儿童接触全新知识环境、开启人生旅程的钥匙。最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年�D2020年)》在第二部分�D�D发展任务中,将幼儿教育列为专门一个章节,突出强调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实城镇和农村中,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了。古人云:“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幼儿阶段的孩子几乎是不能接受观念教育的,他们各方面尚未发展成熟到这个水平,作为老师应道“寓教于乐”、“寓教于事”。在具体的实务操作过程中教会孩子正确的道理和方法。“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故而教学环节就显得很重要,教学过程应该以人文本、以幼儿为本。然而今天存在的状况是幼儿教育形式的“小学化”现象非常普遍,教学内容也部分地安排了小学课程进去,拼音、汉字、简单算术等等。笔者认为在幼儿的兴趣基础上,适当涉及一些小学基础知识是可以理解的,但教授这些知识的方式应当避免课堂“灌输式”教学。在超出幼儿接受能力的学习环节上,不应再进行期末评分、排名次等等,这样容易过早将孩子引入成绩上的竞争,在这方面常常得到奖励的孩子可能滋生骄傲自满、以后经受不起挫折,而学习步伐慢、在此阶段接受新知识较慢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等等,这对孩子的长远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两千五百多年前,中国古人就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告诉后人一个凝练的“爱子”哲理。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就应该为他们的长远发展考虑。固然父母对子女都有着殷殷期望,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着更好、更全面的发展,但是落实到现实中就变成谁的孩子成绩好、拿到的奖项多等等。这样的标尺对于幼儿、少儿其实并非良性的引导,反而从孩子的长期发展来看,很可能导致孩子们平庸化和其它方面能力的缺失,皆是泛泛机械化的成绩大比拼队伍。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的成才观念,加上媒体对超常儿童、“神童”的宣传,一定程度上使得家长之间也产生攀比心理,对自己的子女要求更高也更严格,积久而成为儿童的学习包袱。故而从家长教育和诉求的角度看,父母应有创新型和宽容型型教育观念和成才观,从儿童的良好的兴趣点出发,从幼儿成长的康因素、长远考虑出发,结合自身具体情况,来培养孩子在某些方面的特长。

【漫谈幼儿园“小学化”现象】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漫谈幼儿园“小学化”现象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