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选择幼儿园越来越重视户外环境,一个幼儿园的户外环境既是门面也是重要活动场所。那么,幼儿园该有怎样的户外环境?什么样的场地适宜幼儿的发展?
一、与环境“对话”�D�D重思考,发现问题
思考一:如何改变环境单调的现状,让老园焕发活力?
我们幼儿园从1985年建园至今已有30余年,幼儿园孩子多、活动面积小,再加上建园初期对场地的规划不够合理,除整块的操场和几个大型玩具以外,没有其他可供幼儿玩耍的的游戏区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孩子们的活动。
思考二: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材料资源,让幼儿的户外游戏内容和项目丰富起来?
要知道户外活动,可不仅是大家想到的体育游戏,其实户外活动的内容有很多,包括建构活动、表演游戏、种植观察活动等。因此,可以从户外活动器械和材料入手,优化户外环境和场地,丰富和拓展幼儿游戏的内容。
二、与环境“齐舞”�D�D巧设计,舞出精彩
(一)因地制宜,建构多功能游戏区域
可将园内的各个区域都有效利用起来,划分出运动区、多功能器械区、种植区、开放互动式游戏区等,并因地制宜地增设了小土坡、玩水池、沙池,这些错落有致、功能不一的户外活动区域,大大满足了孩子们游戏的需要。如,在种植区边上原先是一套陈旧的大型器械,把它改造成一个玩水池后,幼儿既可以玩水,又可以给植物浇水,寓教于乐。
(二)变废为宝,打造多样化游戏空间
为了保证孩子们有足够的空间自由活动和自主游戏,利用各种废旧物品,将户外场地打造成丰富多样的游戏空间。譬如把废旧的锅碗瓢盆放置在山坡上的小屋中,创设成孩子们角色扮演的小天地;将PVC管子、易拉罐、薯片桶等放在开阔的操场上,让孩子们自由建构;利用废旧纸箱、KT板做成各种小汽车,打造成“迷你小社区”;将大操场边上空墙上布置成涂鸦的乐园……又比如,在幼儿园一处荒废的角落里,用废弃的竹竿搭建“阳光雨棚”,里面会放一些喜阳的动植物,供幼儿观察和养护。孩子们在这里可以照顾植物、饲养小蜗牛、画画……在废旧的油布上绘制“中国地图”,孩子们趴在地图上寻找自己的家乡,寻找首都北京……
三、 与环境“互动”�D�D会游戏,玩出花样
怎样让天生爱动、要动、会动的孩子有足够的场地,更好地运动起来呢?我们将自然环境元素整合进户外活动场地,在场地和场地之间,通过设置合适的体育器械,将不同场地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一个可以巡回的户外游戏路线。如:通过扁带、球网将塑胶操场和小山坡串联起来,孩子们可以从大树根旁边出发,沿着扁带走到山坡上。这样一来,原本孤立的山坡和周围的环境相融合,让我们的户外环境更多元化。
不同年龄的孩子在小山坡上玩自己的游戏,每个来园参观的客人都会被我们的小山坡所吸引。自然的环境给予了孩子们自由驰骋想象的宽松氛围,同时老师在这样的环境里组织游戏活动也更得心应手,开放宽松的环境充分释放了孩子们的天性,让他们在游戏中快乐地成长。
四、与环境“共长”�D�D拓思路,变出创新
(一)变有限资源为无限可能
再大的幼儿园,场地和资源都是有限的,因此在环境改造时有意识、合理地留白,让其功能最大化,让其成为孩子无限创造的空间。在操场的一侧可设置一面空白的墙面,孩子们可以自由创作,小鸟、熊猫、长颈鹿……一个个可爱的形象在他们的笔下诞生。涂鸦之后,孩子们还可以玩投掷游戏,真可谓是一举两得。通过独特的设计,使水池成为孩子们恣意玩乐学习的地方。夏天,孩子们玩水、研究沉浮;冬天,孩子??可以做冰灯、化冰实验等。
(二)变户外环境为园本特色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将丰富的户外环境资源利用起来,开发一系列科学探究课程。如利用园内不同材质的场地(塑胶、鹅卵石、水泥地)进行户外科学活动“哪个陀螺转得久”,通过真实的场景实验,让幼儿知道在光滑的地面上,陀螺转得最久。利用现有水池,开展各种水中实验,如水中莲花、听话的小喷壶、浮在水面上的针等。在趣味亲子科技节活动中,孩子们和家长一起用塑料袋、乒乓球等制作降落伞,然后从楼上扔下来,比一比哪个降落伞降落得最慢。这些活动都是“来于自然回归于自然”的“本真”教育理念的体现。
通过充分利用幼儿园户外环境中的操场、山坡、草地、走廊等场地,让幼儿有充分运动空间,同时结合《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精神,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融通,将锻炼与娱乐融为一体。通过一连串的改造,将户外环境进行整合、贯通,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再设计富有趣味性、挑战性的游戏,投放丰富、多元的运动器械,既激发幼儿对户外活动的兴趣,又能促进幼儿积极愉快地投入到游戏里,给幼儿提供一个能够使自己获得满足和成功的平台,让幼儿在自己喜爱的环境中享受到游戏的快乐!(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翠竹幼儿园)
责任编辑:陈 易
【幼儿园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