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作为一项重要的方针单独提出,旨在帮助教师重新认识幼儿的学习品质,强调学习品质对幼儿终身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性。而随着国家“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文件的出台,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以幼儿自主性活动为主的区域活动成为了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而如何创设区域活动更好地培养幼儿学习品质则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通过解析现阶段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创设,发现诸多问题,例如:重知识技能的掌握,轻幼儿学习品质的养成;重游戏的秩序和规则,轻幼儿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重游戏的操作结果,轻幼儿的操作过程,等等。鉴于此,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创设应该从教师中心转向幼儿主体性的发挥,把培养幼儿学习品质作为最根本的教育目标,提升区域活动的有效价值。
乐“乐”在区域
根据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良好学习品质的表现,我们可以了解到兴趣是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区的首要条件,那么如何激发幼儿参与活动区的兴趣,让幼儿喜欢参与活动区,在于教师对活动区的创设是否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是否符合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例如:大班主题性区域活动“惊奇一线”,则是围绕生活中小朋友感兴趣的线为主题,激发幼儿去探索生活中各种各样材质的线以及线的变形。中班主题“好玩的印记”则源于小朋友在雨天观察到脚印而生发的一个关于探索各种印记的主题区域活动。小班主题“我的五个宝”,是幼儿对自我认识的开始,也是他们用感官去感知世界的真实体验。因此,小朋友在主题区域活动中乐此不疲地享受着属于他们的探究。只有当幼儿乐于参与区域活动,他们才能够保持较高的主动性和坚持性,才能真正地融入区域活动的情境中去。
活“活”在区域
全美幼儿教育协会出版的《幼教绿皮书》中指出:“当前幼儿园最大的问题是对个别差异的关注度不够,教育方式仍然无法真正重视个别差异的存在。”反思传统区域活动的创设,教师主导整个活动,幼儿被动参与,区域活动缺乏应有的生命力,儿童的主体性缺失,学习品质的培养难以实现。
随着对《指南》的贯彻与实施,儿童在学习与发展中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再度受到关注,区域活动成为了幼儿园的主体活动,个别化教育在区域活动中得以实现,每个幼儿都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区域进行操作和探究,教师对幼儿的指导方式也不再是单一的说教,“等待”“鼓励”“支持”都成为了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经常运用的指导策略,也更加的重视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的实践和体验。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敲一敲,想一想都是小朋友们喜闻乐见的探索方法。个别活动、小组合作、集体分享等活动方式也常常用在区域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
区域活动是真正能够实现个别化教育的学习方式,它的“活”既体现在独一无二的幼儿个体身上,也体现在灵活多变的活动规则、游戏方式和指导策略之上,“活”的区域也真正体现着“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更能够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
新“新”在区域
探寻区域活动是否能促进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第一要素在于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新”在于创新,在于有效投放、合理利用。具体表现在:如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眼前一亮;如何让幼儿坚持完成任务,获得成功或失败的体验;如何激发幼儿创新的思维,打开想象之门。
翻陈出新,废旧材料再利用。这需要教师们用心去搜集生活中可利用的废旧材料,如各种纸盒、瓶子、易拉罐、纸板等比较经久耐用又安全卫生的材料。将这些材料制作成成品或半成品投放到区域活动中,给幼儿一种全新的感受,使他们愿意玩、喜欢玩,又自然习得有关环保的生活常识。
别出心裁,操作材料巧利用。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对教师们来说是一件工作量相对较大的事情,但用心的教师们也能发现在投放材料中的一些小窍门,能够起到一劳永逸的效果。例如:某教师利用乒乓球制作的黏合毛毛虫,在小班可以利用毛毛虫身体的颜色进行认识颜色的操作,到中班可以根据毛毛虫身体上的数字进行1~10的点数练习,到大班可以利用身体上的数字进行加减法的练习。 再者,利用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物稍作加工,也能够成为幼儿喜闻乐见的区域活动材料。如颜色鲜艳且柔软的泡沫垫就可以用来制作幼儿喜欢的跳舞毯,用于感知方位、颜色、图形、图案等。
动“动”在区域
幼儿园区域活动强调幼儿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种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幼儿能够自主地选择活动区,自主地进行各类操作活动,而区别于传统的被动接受教育。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我们需要真正地解放儿童的一切,让他们在区域活动中能够让一切感官都动起来,而不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动一动。
与此同时,区域活动的“动”也体现在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之中,区域活动中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区域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当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或困难时,教师要及时接过幼儿抛过来的球,并予以适当的方式抛还给他们。例如,小班的幼儿很容易出现注意力转移而不能坚持参与区域活动时,教师要以商量的口吻鼓励他有兴趣参与活动,获得身心愉悦的体验。中大班的幼儿较易出现遇到困难而退缩的情况,教师要及时地予以支持,了解问题的关键点,引导幼儿想办法解决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乐”“活”“新”“动”,看起来是几个非常不起眼的字,但这四个字却高度概况了如何创设适宜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区域活动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其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任何忽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
(作者单位:重庆市沙坪坝区实验幼儿园)
链接>>
划分区角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半开放原则。区角的划分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对于幼儿来说,半开放的区角有抑制幼儿四处跑动的作用,有助于他们在同一个区角呆得久些,专心做完一项“工作”。
2.定与不定原则。区角的划分要充分考虑室内面积和布局,面对班额大、孩子多、场地有限的情形,采取固定和机动两种形式,把角色区、探索区和展示区固定在集体教学区的外围一角,把集体教学区和生活区作为机动面积,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随时调整场地,这有助于减少不同活动在幼儿间的影响,使他们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
3.渐进性原则。对于我们刚升入中班的幼儿来讲,区角的设置和开展不宜一下子全面铺开,可以结合各区的设置,有计划地逐步开放各活动区。
【幼儿园区域活动创设四字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