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环境是一个天然的社会构成,具有四个基本特性:同质化的性别空间、竞争化的社会生存、分群化的社会生态与悬殊化的社会分层。教师社会舆论的力量非常弱,她们通常是沉默的大多数。而且,教师既生存在分层化的社会结构中,也生存在教师群体内部的社会结构中,主班教师、配班老师和保育员的社会分工使其身陷结构的“铁笼”,无法获得韦伯意义上的“轻巧的披风”。
[关键词]教师社会;社会分层;结构化社会
在教师的大家族中,有面向各个阶段的被称为“教师”的教育者,如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等。与中小学教师一人独挡课堂45分钟不一样,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环境是一个天然的社会构成。每个班级由2~3名教师负责,几乎每次活动都共同在场。幼儿园的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里面有儿童社会,也有教师社会,任何活动的开展都少不了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分工与合作。
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历史上产生了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决定,让一个班级配备两名教师。共同对班上的孩子负责。这意味着教师不能完全以自己的方式对待儿童。两位教师共同负责制倡导的是一种合作与协调,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教师在文化上的孤立。中国幼儿园的班级配备早在1952年《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中被规定为:“幼儿园各班采取教养员责任制,每班设教养员二人,轮流兼任主任教养员,对幼儿负全面的教养责任。同时,幼儿园每班设生活助理员一人。”在社会关系中,三人关系是复杂社会关系的起点,它是一种超稳定的关系。在幼儿教师三人构成的教师小社会中,彼此之间的地位并不完全对等,所要履行的责任也各有差异,但三位教师构成一种天然的社会生态,演绎并遵循着群体社会的基本逻辑。
一、幼儿教师社会的基本特性
从狭义上来说,这里的“教师社会”指每个班级中由三位老师所构成的天然的教师小社会,但有时也会突破三人教师社会的范畴,涉及幼儿园教师群体这个更大的社会结合形式。在关注关系与转向背后的社会学视野中,幼儿园的教师社会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即同质化的性别空间、竞争化的社会生存、分群化的社会生态与悬殊化的社会分层。
(一)同质化的性别空间
总体而言,幼儿园是女性为主的社会场所。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女性成为幼儿园教师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而是一种有意识的筛选。很多教育家。如“幼儿园运动之父”福禄培尔就认为女性是幼儿园教师的理想选择,因为女性天生的母性情怀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最好方法。很多女性职业推动者也认为,幼儿园教师是女性可以考虑的最尊贵的职业。在美国文化中。民众基本能接受女性从事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但在中国文化中,最初的幼儿教师是由未经任何专业训练的乳媪、节妇担当的,在后来的幼儿园变迁中,受过教育的女性才逐渐担当起幼儿教师的角色。
从幼儿教师群体的性别构成来看,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着女性独占的情形,一些男性加入了幼儿教师队伍,但通常会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悄然离开,很少会有男性以幼儿教师为职业志向。在一些国家。如挪威,政府鼓励男性成为保育员。他们这样做基于两个目的:一是性别平等。因为在女性投入就业市场后,男性需要负起更多的责任;二是孩子有权利接受来自两性的照顾。
幼儿园作为一个女性聚集的场所,其社会生态不易于形成一种平衡态。长期在同性环境中工作、生活,幼儿教师们容易形成相互攀比、暗地攻击的交往习惯,也在某种程度上使幼儿园成为一个情感浓度极度“超重”、各种非理性肆意滋生的场所。在彼此的竞争中,家庭的富有程度、个人学历与职称、家长的满意度都成为竞争筹码,甚至有时会演变成一种社会身份、社会地位的大比拼。教师之间有时会缺少一种以诚相待、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小心眼、小算盘等短视行为成为瓦解团队力量的主要因素。这种人际关系的结合状态与构成状态使得幼儿园教师在面对整体的利益受损时往往缺少组织的力量、向心的凝聚力。在强势力量的分化术与各种瓦解策略面前,幼儿教师作为个体的弱者身份往往会加重其作为群体的弱者处境。在深圳公办园转企过程中,幼儿教师联盟的形成与瓦解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女性教师群体较为脆弱的组织状态与组织能力。
(二)竞争化的社会生存
在幼儿园的教师社会中,存在着两种竞争方式:排他性竞争与累积性竞争。排他性竞争关涉的是“食还是被食”,即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种情况突出地表现在那些实行“末尾淘汰制”“背靠背打分”的幼儿园中。这时。幼儿园管理者实际上是发动了一场“人对人的战争”,胜者留。败者去。排他性竞争使幼儿教师之间的根本利益发生了冲突。出于自卫。每个人在此时都会放弃一切伦理规则。指向惟一的目的,即不使自己成为那个被淘汰出局的人。
另一种竞争方式是累积性竞争,这是在排他性竞争的危机压力下。由个人主动发动的自己与自己的竞争,个人通过不断努力。不断克己,最终达到超越自我的目标。当下的幼儿教师经常会觉得活得累,这种累感主要来源于无休无止的竞争。尤其是自己与自己的较量。这种竞争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幼儿教师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幼儿教师家庭的和谐,影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与认同感。
(三)分群化的社会生态
一般说来,班级教师群体是一个天然的利益单元,幼儿园有多少个班级就会有多少个利益单元。在平行班之间,这种利益冲突会相对明显。与中小学班级之间因排名而产生的硬冲突不同,幼儿园班级之间几乎没有实质性分歧。在一些竞赛上。幼儿园采用的是奖励而不是筛选的方式,不是为了淘汰劣者,而是为了奖励参与。因此。幼儿园教师之间的冲突主要不是基于班级利益,而更多是因为个人利益。在幼儿园这个具体空间中,能够进行分配的利益其实是非常有限的,教师之间最根本的利益冲突就是生存斗争。为了生存得好一些。她们必须“拉帮结派”建立联盟,以更好地参与竞争。
幼儿教师通常是年轻人的职业,老教师与年轻教师之间有一种自然的分群,但在组建班级社会上,管理者倾向于年龄搭配、技能搭配与个性搭配,因此教师之间彼此双向选择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年龄的差异性。从这个原则来看。教师之间的相互选择并不是一种完全自由、开放的相互选择,而是一种有所限制、封闭的相互选择,甚至有时会演变成一种被迫选择。一般而言。班级教师群体既是一种工作关系,也是一种情感关系,但工作关系往往超越情感关系,教师们不是因为相互喜欢。而是因为相互需要才走到一起。
除了在班级生活中因工作关系而形成的教师群体外,在幼儿园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更大的教师分群,如教研组、年级组。在幼儿园里。教师与教师之间通常是既联合又分化的,“差序格局”式的人际关系在幼儿园教师群体中比较典型。
(四)悬殊化的社会分层
幼儿教师社会内部是一个不平衡的社会生态, 其中有着各种力量、因素所导致的社会分层。在班级教师社会中就存在着因分工所导致的分层,如主班教师、配班教师、保育员。在幼儿园中存在着因编制、职称、声望而导致的分层。如在编教师、在聘教师、代课教师,高职教师、中职教师、低职教师以及“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家型教师”的分层分等。在幼儿园与幼儿园之间存在着因体制、地域所导致的分层,如公办园、集体园、民办园以及城市园、乡镇园、农村园。
各种分层的力量使教师与教师之间充满了差异与不平等,在一些也录用在聘教师的幼儿园。这种不平等就在身边的感觉会特别强烈,在编与在聘老师的工作量都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与编制的差异两者无法实现同工同酬,所以很多公办园的优秀的在聘老师宁愿选择到民办园,也不愿被同事和家长看低一等。对于在聘教师而言,潜在的不平等要比显在的不平等容易忍受得多。
幼儿教师群体内部的分层是社会分层的一种反映。当下的社会是一个日趋分层、固化的社会,阶层与阶层之间流动的可能性在逐渐收缩,非编教师向在编教师升迁的途径被完全堵死,在聘教师无论如何努力都看不到希望,抹平不了因身份差异而导致的不平等,这种情况通常不是一个鼓励流动、倡导和谐的社会所应具有的现实。也许。政府在兴办学前教育、保障幼儿教师获得有竞争力的薪水方面应该更有作为一些。
二、幼儿教师社会的舆论:沉默的大多数
舆论是“一定范围内多数人的集合意识及共同意见”。舆论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是公众社会关系的随行物。从社会关系的人数和范围来讲,有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个人与群体的关系,群体上下层之间的关系。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等。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往产生了各种意见与话题,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范围的社会舆论。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其个体意识并不会构成社会舆论的一部分,个体意识总是服从于周围环境中稳固的社会意识。集合意识是舆论的内核。舆论一旦形成,就能无限地溶解个体意识。
与其他职业与行业不同,幼儿园是一个教育空间。教师社会舆论的内容有其特殊性,总是关涉教育、关涉儿童、关涉自己的生存等方面。但显而易见的是,教师社会舆论很少融入主流社会舆论中,成为大众舆论的一部分。幼儿教师关于儿童、教育和教师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具有一种现场性和真实性。但她们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很少进入主流舆论领域。成为一种引领人们观念的舆论。
教师社会的舆论力量非常弱小,一方面因为教师社会的舆论常常是分散的,缺少有影响力的话题,缺少有影响力的人物。另一方面因为教师社会的舆论常常是微观而又女性化的,往往局限于自己的职业处境,局限于幼儿园的狭小天地。缺少对社会的警示力、震慑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幼儿教育这一职业被社会舆论界定为“简单”,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也被社会舆论认定为“简单”,社会公共舆论从来不会耐心地倾听幼儿教师的心声。在这样的舆论背景下。幼儿园教师慢慢地失语。最终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
在目前的幼儿园,最糟糕的莫过于教师社会舆论对家长社会舆论的让步,教师不再指导与引领家长,而是反过来,被家长逼迫着。当市场的力量介入教育,当盲目的宣传与信息的模糊使得家长处于一种高度焦虑与高度期待状态时。幼儿教师的声音是一点也不起作用的,幼儿教育在很多方面进入了一个怪圈。
三、幼儿教师社会的结构
在幼儿教师社会里,教师与教师之间所形成的结构化分层通常是一种刚性的结构,看起来简简单单,实际上无法跨越,而且所属机构越缺少权力与各种资源,这种刚性的结构色彩越明显,因为在局限的单位空间内资源的有限使得资源的争夺越激烈。
在所有班级老师中,主班老师的社会地位是最高的。责任也是最大的。主班教师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班主任老师,她要负责全班孩子的安全、教育、家长工作等,还要协调好与其他两位老师的关系。在不同的幼儿园,主班老师的产生方式不一样。有的幼儿园采用的是层层聘用的方式,有的幼儿园采用的是老师自荐的方式,还有的幼儿园甚至采用家长选择的方式。在班级生活中,主班老师就像是一家之长,班级的重大决策、重大事务都需她来决定。在很多幼儿园,主班老师与其他老师的工资待遇是不一样的,有的主班老师特别善于利用自己的主班身份去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而有些主班老师则与其他老师之间关系失谐。
配班老师一般多由年轻老师担任,其与主班老师的关系既是主副关系,也是师徒关系。一般而言。班级的家长工作是由主班老师完成的,故配班老师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会稍逊一筹,家长有了什么事也一般会找主班老师。配班老师在称谓上的“配”在现实的亲师互动中往往被解读为“次”,这种他人解读出来的“次”,又会在某种程度上强化配班老师自身“配”与“次”的意识。园领导与家长对配班老师的社会期待会通过某种潜在的方式变成配班老师的自我期待,这种潜在的转化过程使强权与舆论压力看起来似乎完全出于配班老师的自愿,这是“认同的重量”使然。
保育教师在我国幼儿园一般被称为保育员,主要负责班级的保育事务。保育老师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与在家长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孩子眼里,保育老师就是他们的老师,而在家长眼里,保育老师只是照顾孩子的生活。并不教授知识。
在幼儿园,人以群分的特性非常明显,保育员之间交往多,与其他班的教师交往少。保育员对自己的身份、地位有一种明确的自我意识。在幼儿园内,幼儿园的等级越高、资源越丰富,教师之间的分层相反越不明显,有足够的弹性使不同的教师获得不同的资源。而在一些资源缺乏、级别较低的幼儿园情况则大不一样。
在幼儿教师所构成的社会里,教师社会结构较多受到年龄、职称、职务的影响。在新教师面前。老教师常会表现出一副长者的架势、权威的姿态,有时甚至采用一种命令的态度。而且,有的幼儿园在管理过程中采用一级考核一级的方式,即园长考核班组长。班组长考核班主任。班主任考核配班老师与保育员。由于考核与业绩、奖励挂钩,所以这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结构的刚性化。幼儿园教师社会的结构化在很多方面已经影响了她们的日常生活。也许,我们需要打破结构的“铁笼”,获得韦伯意义上的“轻巧的披风”。
【解读幼儿园中的教师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