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课程设计-以主题(单元)活动为例
1.主题活动的定义
主题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组织幼儿围绕某个中心话题进行的学习、探索、游戏,从而获得有益经验的系列活动。
对主题活动含义的理解。
(1)主题活动的知识观是事物本位的。
(2)主题活动的持续阶段是灵活的、弹性的。
(3)主题活动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幼儿发展。
2.主题网
主题网就是通过“脑力激荡”而调动起来的与主题有关的知识经验或概念,经过归纳整理,建立起某种关系和联系,并以“网状”的形式将这种关系和联系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
3.幼儿园课程中的“主题”
(1)主题是其自身及相关内容的集合。
(2)主题是一种围绕某个中心形成的教育内容的组织结构,它包含了一系列相关的教学活动、游戏活动、日常生活活动和其他活动。
(3)主题在多个层面实现了幼儿园课程的综合。
①幼儿发展层面的综合。
②学科领域层面的综合。
③各种教育资源的综合。
4.主题活动的特点
(1)打破学科界限,使课程具有整合性。
(2)营造问题情境,使课程更具探究性。
(3)主题灵活开放,使课程具有一定生成性。
(4)活动形式多样,使幼儿学习具有建构性。
5.主题活动的优势
(1)主题活动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
(2)主题活动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
6.主题活动的局限
(1)活动内容的学科体系不足,不利于幼儿掌握系统的学科经验。
(2)对教师要求相对较高。
7.主题来源
(1)学科或领域。
(2)社会生活事件和幼儿自身的生活事件。
(3)人们专门提炼和概括的过程、原理或变化规律。
(4)文学作品。
8.主题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主要包括目的性原则、适宜性原则、均衡性原则、灵活性原则。
9.确定主题的考虑因素
(1)幼儿的兴趣、需要、已有经验、心理水平等。(2)教师的能力、特长、专业知识等。
(3)主题自身的教育价值。
(4)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
10.确定主题目标
(1)相应年龄段幼儿发展的一般性目标。
(2)本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3)幼儿在不同领域内的学习需求。
11.制作主题网的步骤
主要有脑力激荡、归类、命名、连网、修改或完善主题网几个步骤。
(1)脑力激荡。
教师要尽可能地放飞自己的思想,任其不受任何限制地自由联想,并写下自己所能想到的任何与主题有关的字词,这些字词要尽可能地具体。
脑力激荡可以由教师个人独立进行,也可以在小范围内集体进行,但教师之间最好不要广泛交流。
(2)归类。
将不同字词按照一定的标准归类。在归类时,假如同一类里有很多字词。试试看能不能再分成两个或三个小类;假如一组里只有一个或两个字词。则要想想看是否可以放进其他的组中。如果不能归类,也不要将其舍弃,而要认识到个人或小组内成员在此方面的经验不足,所以列不出更多字词,教师可在后期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或资料来补充。但要明白,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将字词按照数量平均分配,而是为了要了解每组字词的特殊性质。
(3)命名。
为每组字词选择一个最适合的概括性字词或短语,即为每一组字词命名。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能会发现需要重复分类,也可能会发现其中的某一个字词正好可做该组的标题。
(4)连网。
将一组组的字词,使用网状形式联系起来,卷写在一张纸上,主题网中的许许多多的小概念,就像是从一个中心概念散发出来的星点一样,没有先后次序之分。
(5)修改或完善主题网。
如果其他教师也一起准备了同一主题的项目活动,此时可以看看别人设计的主题网。要注意每个主题网的共同特色;注意每一个主题网中都出现的类别和内容;注意因个人兴趣和经验的不同而出现在主题网中的一些特别内容;想想别人所设计的主题网中的哪部分可合并在自己的主题网中。点子的分享本身是一种合作方式,体现团队精神。同时,对每位教师来说,这也是一个自我检查,看看自己是否在某一部分有疏忽或遗漏,以及相互学习的过程,除了借鉴同事的创意外,教师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来完善主题网络。
12.拟定活动纲要
活动纲要中主要包括活动名称、活动形式、主要领域几部分。
13.设计具体活动方案
活动的具体方案包括教学活动、区域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活动方案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和活动过程等几个环节。
14.进行检核评估
主题活动设计好以后,可以预先从主题的选择、主题目标、主题内容、活动方法等方面按照评估指标做出检核评估,并根据检核评估结果修订主题活动设计。
15.主题教育活动设计的注意事项
(1)防止“拼盘”现象。
(2)处理好活动计划与幼儿经验建构的关系。
(3)巧妙控制主题活动的容量。
16.主题教育活动设计的程序与方法
(1)选择主题。主题是主题教育活动的核心,起着统领和中心的作用,选择合理的活动主题是主题活动设计的起点。
(2)确定主题目标。主题目标既是主题活动开展的导向,也是评估主题活动效果的标准。
(3)制定主题网络。主题网络是通过“脑力激荡”而调动起来的与主题有关的知识经验或概念,经过归纳整理,建立起某种关系和联系,并以“网状”的形式将这种关系和联系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
(4)拟定活动纲要。在理清主题活动开展思路的基础上,可以考虑组成主题的系列活动具体有哪些,主要的内容是什么,以什么形式展开,涉及哪些领域等,还可以列出每个活动的目标。
(5)设计具体活动方案。要逐一设计每个活动的具体方案,包括教学活动、区域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
(6)进行检核评估。主题活动设计好以后,可以预先做一个检核评估,并根据检核评估结果修订主题活动设计。
领域课程设计–以学科活动为例
1.心理逻辑
心理逻辑就是学习者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哪些概念先获得,哪些概念后获得,按照怎样的顺序或规律获得。
2.幼儿园学科课程的特点
(1)幼儿园的学科活动是一种广域课程。
(2)幼儿园的学科活动是一种“前学科”。
(3)幼儿园学科活动的终极目标是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而不是掌握学科知识。
3.学科活动设计的基本则
(1)以幼儿心理逻辑为引领。
(2)兼顾不同学科自身的逻辑。
(3)注重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设计。
4.学科活动的设计程序
(1)确定学科目标体系。
(2)制订活动计划。
(3)设计教育活动。
5.学科活动设计的注意事项
(1)目标的合理性。
①活动目标必须具体、可操作、可检验。
②目标要适宜,要适合特定年龄段的幼儿。
③目标的数量要适宜,要考虑活动的时间及幼儿学习的能力。
④目标的制定应依据幼儿发展和学习的特点,考虑顺序。
⑤目标的合理性还意味着对其他相关学科目标要充分予以关注,尽可能关注目标之间的有机联系,让幼儿在一个活动过程中尽可能获得相对完整的经验。
(2)内容的适宜性。
(3)方法的有效性。
经验课程设计–以区域活动为例
1.区域活动定义
区域活动也称活动区活动、区角活动,是幼儿园常见的教育活动之一,是指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主要依据,兼顾幼儿园教育目标和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活动等因素,将可利用的空间划分为多个区域,并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幼儿在其中通过与材料和同伴的互动,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多样化的学习经验的活动类型。
2.区域的类型
(1)探索性区域。
探索性区域主要进行对实物的操作活动,其目的偏重于发展幼儿对客观世界及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动手操作的意愿、行为与能力。
(2)表现性区域。
表现性区域指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引导下,利用区域内的各种材料,进行自我表现与表达活动的区域类型。
(3)运动性区域。
运动性区域是指专供幼儿进行大肌肉动作的区域,一般设在户外。
3.域的特点
(1)区域具有观念性。
(2)区域具有动态性。
(3)区域具有开放性。
(4)区域具有对话性–对话性体现区域之间、区域与非区域之间存在有机联系和积极互动。
(5)区域具有参与性。
4.域活动的特点
(1)活动自主性高。
(2)个体化活动为主。
(3)指导具有间接性。
5.域活动的价值
(1)区域活动有利于发展幼儿行动的目的性、对行动的控制能力及幼儿的独立性。
(2)区域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3)区域活动有利于幼儿个性化地发展。
(4)区域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6.常见的探索性区域
包括生活区、语言区、益智区、发现区、种养区五种。
7.常见的表现性区域
包括角色区、建构区、表演区、美工区四种。
8.常见的运动性区域
包括固定器械区、可移动器材区、自然游戏区三种。
9.区域规则的作用
(1)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规则是自由的保障,虽然区域活动强调让幼儿自由活动,但幼儿的真正自由必须在一定的规则保障之下才能实现,要保证每一位幼儿的自由探索,必须制定相关规则。
(2)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实践证明,规则有利于幼儿建立规则意识和秩序感,形成对自我行为的控制能力,并在将外部规则逐渐内化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而这些心理品质的发展又为幼儿的认知发展提供了条件。
10.三类区域规则
(1)保障活动顺序进行、事关所有幼儿的基本规则。
(2)活动中事关多数幼儿的规则。
(3)活动中事关个别幼儿的规则,可由当事幼儿讨论制定。
11.区域设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域的确定要充分考虑不同方面的教育目标和幼儿的需求,开设蕴含不同发展功能的区域,以期借助区域活动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目标。
(2)行动性原则——域的内容必须能够满足幼儿的摆弄、操作、探究、实验、创作、表演的需要,支持幼儿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建构经验。
(3)生活化原则——区域活动的内容应源于幼儿的生活和经验。
(4)动态化原则——区域内设置不是一劳永逸的,教师必须根据影响区域活动开展的因素,灵活增减或调整区域。
(5)效益性原则——所开设的活动区域的种类和数量要充足,能够满足幼儿活动的需求,但又不能造成闲置和浪费,要为区域活动的开展创造最大效益。
12.区域材料投放要注意的五个问题
(1)材料的安全性。
(2)材料的丰富性。
(3)材料的层次性。
(4)材料的可探索性–教师要多投放低结构性的原始材料和半成品,因为低结构性材料能够一物多用,满足幼儿多方面探索的需要。
(5)材料的易得性。
13.区域背景环境的创设
(1)利用区域背景环境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2)利用区域背景环境支持幼儿持续探索。
(3)利用区域背景环境提示幼儿自我教育。
(4)利用区域背景环境记录幼儿的活动过程。
14.制定区域规则的注意事项
(1)规则的制定要着眼于幼儿的发展。
(2)规则应具有可操作性。
(3)创造机会引导幼儿参与规则制定。
(4)要以多种形式呈现规则并提醒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