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二十四: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一)学习动机的激发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有:(1)问题要小而精;(2)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相关;(3)要有适当的难度(关于这一点参见“控制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4)要富有启发性。
2. 设置合适的目标
3. 控制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 表达明确的期望
5. 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
(1)反馈必须明确.具体,特别是对年幼的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有动机效应的努力归因;(2)反馈必须及时,紧随个体的学习结果,以免学生延续类似的错误;(3)反馈必须是经常性的,使学生能够付出最大的努力。
6. 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7. 有效地运用表扬
8. 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教师在运用竞争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要教育学生认识竞争的利弊,教给学生公平竞争的手段;(2)按学生的能力等级进行竞争;(3)进行多指标竞争,让每个人都获得成就感;(4)提倡团体竞争;(5)鼓励个人的自我竞争和团体的竞争。
(二)内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内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2)设置合适的目标;(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4)训练归因,可进行努力归因和现实归因。
(三)外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1.?表达明确的期望;
2.?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
3. 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4. 有效运用表扬。
(四)学习动机的培养
1. 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2. 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 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5. 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6. 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考点二十五:学习策略的种类与培养
(一)学习策略的种类
迈克卡等人将学习策略区分为三种,并对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种。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1. 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
(1)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它是短时记忆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常用的复述策略有:①在复述的时间上,采用及时复习.分散复习;②在复述的次数上,强调过度学习;③在复述的方法上,包括运用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整体识记与部分识记相结合.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等。同时,要注意保持积极的心向.态度和兴趣。如果我们对某事感兴趣,或者对它持积极态度,就会记得牢固;反之,则容易遗忘。
(2)精加工策略
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它常被描述成一种理解记忆的策略,其要旨在于建立信息间的联系。联系越多,能回忆出信息原貌的途径就越多,即提取的线索就越多。
①记忆术
记忆术即通过把那些枯燥无味但又必须记住的信息“牵强附会”地赋予意义,使记忆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习记忆效果的方法。常用的记忆术主要有:形象联想法;谐音联想法;首字连词法;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关键词法;视觉联想;语义联想;特征记忆法;译意法;识记的连锁法。
②做笔记
③提问
④生成性学习
⑤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
(3)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指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更高水平的知识结构的信息加工策略。组织策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归类策略,用于概念.语词.规则等知识的归类整理;另一种是纲要策略,主要用于对学习材料结构的把握。
2. 元认知策略★★
(1)元认知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即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另外,董奇认为,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控制三部分构成。
(2)元认知策略
学习的元认知策略是指个体为实现最佳的认知效果而对自己的认知活动所进行的调节和控制。它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①计划策略。计划策略是指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认知活动开始之前计划完成任务所涉及的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等。
②监控策略。监控策略是指在认知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检测认知过程,寻找两者之间的差异,并对学习过程及时进行调整,以期顺利实现有效学习的策略。
③调节策略。调节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对认知活动监视的结果,找出认知偏差,及时调整策略或修正目标。在学习活动结束时,评价认知结果,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修正错误,总结经验教训等。
3. 资源管理策略★
(1)时间管理策略
在时间管理上,应做到:①统筹安排学习时间。②高效利用最佳时间。不同学习时间的效果是很不一样的。随着学习的进行,人的精神状态和注意力会发生变化。一般来说,存在三种变化模式:先高后低;中间高两头低;先低后高。因此,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模式,安排学习内容,确保状态最佳时学习最重要的内容。③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2)?环境管理策略
? ? ?注意调节自然条件,如适宜的温度.明亮的光线以及和谐的色彩等,还要设计好学习的
空间,如空间范围.室内布置等。
(3)?努力管理策略
激发内在的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信念.调节成败的标准.正确归因.自我奖励等。?
(4)学业求助策略
学业求助包括两个方面:①学习工具的利用,如善于利用参考资料.工具书.图书馆.电脑等;②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如善于利用老师的帮助以及同学间的合作与讨论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二)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内化性原则
3.特定性原则
4.生成性原则
5.有效监控原则
6.个人效能感原则
考点二十六:学习迁移的种类与理论
(一)学习迁移的种类
1. 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可分为正迁移.负迁移
2.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3.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水平迁移:也叫横向迁移,是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在难度.复杂程度和概括层次上属于同一水平。垂直迁移:也称纵向迁移,是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续学习内容是不同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 ?
4.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一般迁移也称非特殊迁移.普遍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原理.原则和态度的具体应用。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之中。例如:学习了“日”“月”对学习“明”的影响;掌握了加减法对做四则运算题的影响等。
5. 根据迁移的程度,可分为自迁移.近迁移和远迁移
如果个体所学的经验影响着相同情境中任务的操作,则属于自迁移。相反,远迁移是指已习得的知识或技能在新的不相似情境中的运用。
6. 根据迁移的路径,可分为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
低路迁移是指以一种自发的或自动的方式所形成的技能的迁移。这种迁移是通过在各种情境中的练习获得的,其发生几乎是不需要或很少需要意识.思维的参与。高路迁移则是有意识地将某种情境中学到的抽象知识应用于另一种情境中的迁移。
7. 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二)学习迁移理论
1.早期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以官能心理学为心理学基础,代表人物主要有德国的沃尔夫。形式训练说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发的。
(2) 相同要素说
桑代克等人认为,迁移是非常具体的.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的习得。
(3) 概括化理论★
概括化理论也称经验类化说,由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其主要观点是,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
(4) 关系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关系转换说,认为迁移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关系的结果,是对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和顿悟,而非由于具有共同成分或原理自动产生。
2.当代的迁移理论
(1) 情境性理论
(2)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3) 产生式理论
考点二十七:迁移与教学
(一)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条件)
1. 学习材料的特点
2. 原有的认知结构
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已有的背景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新的学习,迁移越容易。
(2)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对迁移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3. 对学习情境的理解
4. 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心向)
心理准备状态是在过去学习或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又对未来的学习或活动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时候是积极的,有时候也有可能是消极的。
所谓定势就是指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将支配人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同类后继活动。定势的作用有两重性:一是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消极的阻碍作用。
5. 学习策略的水平
6. 智力与能力
7. 教师的指导
(二)促进学生有效的迁移
1. 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
2. 合理编排教学方式,促进迁移
3.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迁移意识
4. 改进对学生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