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01 在游戏的过程中,儿童心灵的放飞和翱翔,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体味着游戏带来的快乐和享乐体验。当然,游戏的自由性也并不意味着混乱和自我放任,一旦游戏者自己安排和规划出活动,游戏就“表现了一种秩序里,游戏活动的往返重复像出自自身一样展现出来”,游戏本身的秩序结构使游戏活动的往返重复像出自自身一样展现出来,并使游戏者摆脱那种真正紧张感。当纵观我国目前的学前教育时,我们感叹的是儿童对游戏的远离,这正是因为游戏带给儿童的是那种板着面孔的严肃而使孩子“敬而远之”。而真正意义上的游戏对人的幸福和自由给予了特别关切:希望人们摆脱压抑与强制,保有生命本有的活力;希望人们关注人生的终极意义,“游戏性地”生存和生活。也就是说,它呼唤的是人的游戏精神。这种精神指向人的自由,追求生命的自然绽放;指向生活的“可玩味性”,追求人生的开放性和生活之无限多的可能;指向人作为存在的根本意义,不屑于眼前的蝇头小利;指向投入、沉迷,反对无谓的辛劳与苦役;指向自成目的性,反对外界强制。
儿童的发展价值是幼儿园教学的重心,但在现实教学中,由于人们对儿童发展的极端推崇而造成了幼儿园教学生命的日益枯萎。幼儿园不再是儿童向往的“天堂”。而是儿童“艰苦劳作”的工厂,教学成了儿童的一种“苦役”。而教学实际上应是师幼共同参与的一种开放性、创造性的游戏活动,儿童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才会“表现得非常敬业,情绪也会非常愉悦,这样儿童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过程、工作变成了一种游戏的过程,变成一种值得“玩味”的过程。”这里所言的“玩味”并非是对教学活动的否定,而是“要使教学有一定的轻松性,使教学不致由于丧失乐趣而蜕变为一种对儿童的强制,使教学的过程不仅成为儿童发展的过程”,也成为儿童的享乐过程和创造过程,真正开放的,有儿童参与的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学。
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儿童探求新知的过程。这种“新知”不是外在于儿童生命之外的,而是内在于儿童生命的经验,这种经验是儿童在于周边人、事物、环境的相互际遇中获得的,儿童在获得经验的过程中享受着一份属于自己的幸福体验。其中,“经验包含一个主动的因素和一个被动的因素,这两个因素以特有形式结合着。”在主动的方面,经验就是尝试……在被动的方面,经验就是承受结果,我们对事物有所作为,然后它回过来对我们有所影响,这就是一种特殊的结合”。教学的过程“就是儿童不断地与外在的人、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儿童获得经验的过程,是儿童的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把外在的知识体系操作化、体验化、形象化的过程。教学具有积极主动的精神。”
“教学过程的关键不是教师如何有效地“支配”教学,而是如何根据参与者的行为经验和具体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永远保持无限多的可能。教学不应为眼前的、暂时的工具性目标所左右,而应时刻谨记教学对于人的存在论意义,关心人生的根本幸福与快乐。这正是游戏的重要品性,即非功利性和自成目的性。”但结合现在的幼儿园教学实践,我们看到的是教学的“标准化”模式和方法,儿童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自由和快乐可言,儿童的生活经验,内在体验在教师的操纵下被完全地“遗忘”了。幼儿园教学失去了真正的游戏品格,因为幼儿园教学的基本路径即为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学,在游戏中学。当游戏一旦成为幼儿发展与学习的基本活动形式,便赢得了在教育教学中可资采用的形式性价值或工具价值。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儿童的支持者、指导者以及儿童心灵的对话者。这里的对话不仅仅限于语言的交谈,还渗透于人类的一切行为与生产、消费方式。对话的任何中断,都将使人类萎缩。“教学要促成游戏品格的回归,必须重视对话。”因为教学不应是“独白”而应是“对话”,是师生间、生生间的对话以及人与文化、人与自己心灵的对话。
【游戏:幼儿园教学的灵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