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奖励运用是幼儿园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手段之一。幼儿园奖励随时间、情境的不同而不同,奖励的具体形式也是多样的。本文分析了幼儿园奖励运用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奖励运用的艺术。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奖励形式 误区 运用艺术
一、幼儿园奖励运用的形式
1.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是幼儿园常见的奖励形式,主要包括小贴纸、小红花、糖果等幼儿较喜欢的奖品。物质奖励具有直观性、形象性,更符合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更易于幼儿的行为强化。
教师可以通过物质的直观刺激强化幼儿的行为,调动积极性。对于幼儿的成长而言,物质奖励并非良药,容易使幼儿产生物质依赖,追求物质享受,增长虚荣心,在将来的学习中偏离学习目标。
精神奖励受到大部分人的信任。幼儿园的精神奖励主要包括言语表扬和亲昵的动作,精神奖励较多,用起来较方便。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和现场的实际,适时地给予精神奖励。物质奖励更具吸引力,效果略胜精神奖励。
2.个体奖励和集体奖励
个体奖励直接作用于单个幼儿,当幼儿的表现优于其他幼儿时,便会获得教师的口头表扬或是物质的奖励。在幼儿园中,很多教师会运用个体奖励作为上课的有效策略,当幼儿对某事物有兴趣时,当幼儿很礼貌地说谢谢时,当幼儿准确快速排队时,教师会灵活运用个体奖励作为教育的捷径。
个体奖励在幼儿园中比较常见。通常情况下,个体奖励是针对幼儿个体的,由于其突出的表现,受到教师的欣赏,这样的奖励肯定了被奖励的幼儿,满足了其被尊重的心理需要。个体奖励的作用在于它的群体教育,教师根据教育需要,抓住时机,奖励单个幼儿的同时为其他幼儿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这种个体与群体的转换,也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
与个体奖励相反的是集体奖励,集体奖励指没有特定的奖励对象,通常是有一定数量的或是整个班级的幼儿。教师通常以口头的称赞奖励幼儿,如“小朋友们真棒!”。从观察到的结果来看,教师多数情况下会进行个体奖励,较少进行集体奖励。集体奖励对于那些与奖励无缘的或是性格很特别的幼儿有一定的帮助。在一次简短的活动中,教师无法顾及每个幼儿,表现积极的幼儿自然得到的关注多,而那些很少发言或是不守纪律的幼儿则会被忽视,教师通过集体的奖励肯定每个幼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或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幼儿园奖励运用的误区
1.过渡性
奖励在幼儿园被广泛运用随处可见。幼儿只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任务,就可以获得一些奖励。一天中,幼儿都可以得到教师的赞赏和奖励。这样的奖励是否太容易了?奖励确实能给幼儿带来积极的心理暗示,充分调动幼儿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但是当奖励失去了限制,过于频繁,必然会导致平淡,甚至误区。过度的奖励会使幼儿成为班级的“宠儿”,会使他们产生骄傲的心理,形成自我优越感。一旦某天离开了这样的保护伞,就难免栽个大跟头。
2.随意性
幼儿园奖励存在随意性,这里的随意性主要是指教师根据自己的心情、喜好实施奖励,忽视幼儿的心理和个体差异。一些老师在奖励时不免带上个人的感情色彩,那些得到奖励的幼儿大多是听话的、不吵闹的,而那些行为有偏差的、喜欢讲话的幼儿得到奖励的机会要比前者少。教师这样随性的奖励可能会使那些被“讨厌”的幼儿造成自卑、叛逆的心理,每个幼儿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奖励,每个人都希望被表扬。当自己的价值屡屡得不到肯定时,幼儿便会气馁,开始失去学习、竞争的兴趣,甚至会出现行为偏差,影响幼儿的身心康发展。正如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所言:“每个人在出色地完成任务后都渴望别人给他们所应得的承认和赞扬。当一个疲惫的孩子受到赞扬时,它会产生一种明显的新的向上的力量。相反,当孩子受不到赞赏或受到批评时,他们现有的体力也会戏剧性地减退。”
3.表面性
在现代激烈的企业竞争中,老板看员工有没有能力,就看他跑了多少业务,做了多少计划,没有人关心过程,老板只看结果。在幼儿园的奖励运用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奖励注重表面性,教师只看结果,忽视过程。一堂美工课,教师要求幼儿用彩泥捏饺子,孩子们兴致勃勃,动手揉搓,最后教师检查成品,看到一个个精致的彩泥饺子时,不甚夸赞奖励。看到乱糟糟的、千奇百怪的饺子,教师要么不理睬,要么一带而过,不管这一团彩泥背后小朋友的努力和创造。
这样的奖励在肯定一部分幼儿的同时,也大大挫伤了另一些幼儿。幼儿的心理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但是自我认知发展不完善,个体存在差异性,自控能力也较差。幼儿容易对一件事情产生兴趣,也极易失去积极性。当他的努力得不到别人的肯定时,学习兴趣就会慢慢消失,此外,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也遭到了限制。
三、幼儿园奖励运用的艺术
1.奖励要有科学性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错觉,幼儿获得的奖励越多,说明这个幼儿很聪明。其实不然,我们时常听到“物极必反”这样的词汇,当事物超过它的饱和度的时候就会起反效果。在幼儿园的奖励中也是这样,过犹不及。
教师在奖励幼儿时需要全面考虑,正确地认识幼儿,了解幼儿身心需要,分析幼儿的行为。对于有明显进步的幼儿,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幼儿一般程度的行为,教师可以给予口头的赞许;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行为,教师的奖励能省则省。著名作家毕淑敏写的一篇短文“请为你的夸奖道歉”中也提到因为朋友夸奖小女孩漂亮而被要求道歉,原因是漂亮不是小女孩的功劳,而是取决于她的父母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没有任何关系。教师在运用奖励时,一定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掌握尺度分寸,灵活运用,使奖励恰到好处,不可滥用奖励,使奖励失去科学性。
2.奖励要有客观性
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幼儿的发展是复杂多样的,虽然每个人的发展都会遵循一定的基本规律,但是在发展进程中,其发展的速度、发展的水平、发展的优势领域、发展的类型和发展的时间早晚却存在差别。有的幼儿在很早的时候就表现出超常、早慧的特点;有的幼儿却大器晚成;有的幼儿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有的幼儿在绘画方面表现了异常的天赋;有的幼儿天生好动;有的幼儿很安静,所有表现都是正常的。
教师在运用奖励时必须注意幼儿的差异性,实事求是,不要随便将幼儿进行分类对比,更不能以教师的心情和偏好作为奖励的标准,这样“对人不对事”的行为将对幼儿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教师在对某个幼儿进行奖励时,可以进行纵向比较,对幼儿某一方面或某一时间段进步表现进行奖励,而不是随心所欲。
3.奖励要有深入性
一些教师在奖励幼儿时,注重事情的完美结果,忽视了努力的过程。其实奖励只是一种激励手段,而不是目的。奖励可以指向结果,但更应该指向过程,奖励幼儿在行为过程中的努力程度或是其所运用的策略的判断。心理学实验研究证明,指向结果和指向过程的这两种奖励都可以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但当其遭遇挫折后,指向过程的奖励的幼儿要比指向结果的奖励的幼儿的积极性更高。在幼儿园里,很多事情对幼儿来说都是第一次尝试,其结果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偏差是常见现象,如果教师只注重结果轻视幼儿的努力,就会打击幼儿探索、尝试的信心,束缚幼儿的行为。所以,教师要把握奖励的深入性,平衡结果和过程,灵活地运用奖励。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师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全方面地吸收不同领域经验,在运用奖励时,能够更好地权衡利弊,真正发挥奖励的功效,让每个孩子都能康、快乐地成长。
【幼儿园奖励式教学运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