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是由一个读者的问题引出来的很多思考。这个问题是这样的:
【陈老师您好,想请教您一个问题/:,@-D
最近有个老师说言语可以控制情绪,当小朋友情绪不好的时候让他复述一些正面积极的话情绪就会平静下来,不知道这样是否是正确的,想请教一下您。】
如果我回答:这样做是不正确的,虽然回答了这个问题,但是估计对这位读者来说没什么价值。我想这位读者最终的目的可能是,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我可以怎么做。
那这个问题要怎么回答呢?我先不回答,我写一些我从这个问题引出来的思考,也许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了。
对于这样的做法是不是正确,其实很容易回答,这位读者去试一下就知道了,都不需要用到什么育儿理论,只需要用常识。
–》代入进去,我们自己,成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别人说:来,复述这些正面积极的话,你会平静下来的!(~~~我们可能会摆出黑人问号脸)
–》如果是孩子呢?想象一下,你对一个正在哭泣或者生气的孩子,说:来,说这些正面积极的单词,你会冷静下来的!(~~~孩子会跟着复述这些单词吗?咱们都养过孩子,我想答案很清楚了)。
孩子是人,不是接受指令的机器。
这个问题里面其实有很多问题:
√ 原问题中的“小朋友”是几岁的小朋友呢?要知道,育儿当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年龄”,“什么样的年龄(更小的孩子我们会说月龄)能做什么事情?什么是适合这个年龄(月龄)的?”这是我们经常要问自己的问题。
√ 原问题中,“小朋友情绪不好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呢?小朋友的情绪是生气,愤怒,伤心。。。。?是因为什么才有了这些情绪?
√ 原问题中,“情绪就会平静下来”,每次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我们需要让孩子学习的是什么?我们能帮助孩子的是什么?一个正常的孩子,情绪是怎么发展的,情绪调整能力是怎么发展的?。。。
当我们这样去分析原问题的时候,就会发现,“言语可以控制情绪,当小朋友情绪不好的时候让他复述一些正面积极的话情绪就会平静下来”这样的结论是非常不严谨的,现实中也没有办法照着做的。
这个问题到这里,我就回答完毕了。如果能引起问问题的读者和读文章的读者去思考,这就是这个问题和回答的价值。
不过,如前所述,这位读者或者其他读者实际上的问题是,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我可以怎么做。
那么这个问题又要怎么去回答呢?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这个孩子是几岁?
这样,我们才能知道,这个孩子的语言能力是什么状态?会说话了吗?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情绪吗?能理解自己的情绪吗?家里经常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情绪吗?
孩子的自我调整能力怎么样(和孩子的年龄,生理发展,认知水平,周围人如何对待Ta都有关系)?在孩子心情好的时候,通常是怎么样的?心情不好的时候,通常是怎么样的?父母对孩子的情绪表达是怎么反馈的?
(插播一句,从心的同学说,陈老师,你这么玩儿的话都没有人来问你问题了!???? 有你这样的嘛?问的问题比提问的人还多?!)
以上我提出的问题,是回答“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我们可以怎么做”需要了解的背景。
所以,回答一个问题,是一个提问者和回答者的互动过程,需要你来我往的一个过程。用百来字回答不到点上,回答了也是回答者自己脑补的,基于回答者自己的经验的列举例子,对提问者的帮助属于,猜到了可能可以用;猜不到,这些回答没有用甚至还会误导。
这篇文章到这里结束也可以。下面我们再展开说一下:需要了解些什么,一个父母才能游刃有余地找到属于自己家的“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我可以怎么做”。
先从这个结论开始,“言语可以控制情绪,当小朋友情绪不好的时候让他复述一些正面积极的话情绪就会平静下来”这样的结论,是怎么来的呢?
我猜这样的结论是对某些育儿书的囫囵吞枣,断章取义来的。
有一些育儿书,象《全脑教养》、《培养高情商的孩子》等等,和一些研究得到的结果,都建议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有些孩子,父母经常鼓励他们用语言去表述情绪,这些孩子可以比较快地从不安的状况中恢复平静。而从来没有过这种经历的孩子,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平复心情。
我猜测因着这样的说法,有些人就简单粗暴地得出这样的结论“言语可以控制情绪,当小朋友情绪不好的时候让他复述一些正面积极的话情绪就会平静下来”。其实这样的结论,和“鼓励孩子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不是等同的关系。(大家可以自己去琢磨一下差别。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包括所有的感受,并且这里接纳,认同是潜在的前提条件。而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让TA复述积极的话,这好比是,平时车不做维护,修检,等车陷到沟里了,再来拖。平时不给孩子机会表达,无视孩子的感受,在孩子不开心的时候让TA表达TA会不会能不能敢不敢呢?)
这就要讲到我们育儿的大前提了。不管是发展心理学教科书,还是靠谱的育儿书,都会讲到育儿的大前提,那就是,给孩子温和的,支持的养育方式,对他们的观察是敏锐的。。。在这个大前提下,父母尊重和接纳孩子的感受,所以孩子被允许表达自己的感受,认识自己的感受,尊重自己的感受,如此,才能被父母抚慰,也更容易恢复平静。
任何不顾育儿大前提的简单粗暴的一句话育儿“妙招”往往在现实中无法依样画葫芦执行出来,而且还非常容易走偏。
如果我们从头捋顺,怎么看?那么,我用从心理解孩子的课程框架来解释。
第一单元,了解儿童发展是三个范畴互相交织的过程。原问题问的是希望孩子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能够平静,这和生理发展(调整能力和前额叶发展有关),认知水平(语言能力,词汇,社交认知水平等等),情绪发展,社会化发展(和他人的互动,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关系)都有关系。孩子对自己情绪的调整不可能跨越TA实际的发展水平。
第二单元,亲子关系。父母和孩子建立的情感链接。
第三单元,了解自己孩子的一些特点并找到与其匹配的养育方式。
第六单元,孩子自我概念、自我价值的发展。
第七单元,如何评价孩子,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挫折。
第八单元,信任,脚手架,同理心,自主权。
第九单元,情绪发展过程,情绪调整能力发展过程。
第十单元,倾听,与孩子建立情感链接,真正的抚慰。
第十一单元,人际关系,包括同理心的发展,如何交朋友,如何解决人际中的冲突。
了解了这些,就能够理解孩子的情绪,清楚如何帮助孩子处理情绪,与此同时又培养孩子发展的各个方面,因为孩子的各个方面发展是互相交织的。在情绪发展的同时,认知,社会化发展必定也进步了。所以,任何一方面的发展,不是单兵突进,而是全线进步。
我有时候真心觉得,如果每天花一个小时,去看这些断章取义的育儿“妙招”,或者小视频,不如把这个时间花在真正了解孩子的发展上。
“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我可以怎么做”。这样的文章我以前也写过的。
比如:负面情绪不是洪水猛兽:负面情绪不是洪水猛兽
比如:理解孩子的“坏脾气”:孩子的“坏脾气”?大部分情况根本就不是“坏脾气”
比如: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比较和竞争: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比较和竞争
比如:挫折教育的核心究竟是什么?:挫折教育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文章
大家还可以去翻一翻其他的历史文章。每一篇文章,只能讲到一个点,然而,怎么把这些点都联系起来,组成一个育儿的大画面呢?用发展心理学教科书或者从心课程的框架,把重要的发展因素了解了,把横格和竖格都拉起来,把相关的点放进去,就能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且在实际中能够灵活运用了。
几乎所有的问题,我能可以用这个框架来回答。上面我用从心课程的框架回答了孩子情绪不好,父母可以怎么做,下面是一个读者在微博的提问,我还是用从心课程的框架来回答。
如果你问我:怎么让孩子上学的时候喜欢学习,或者怎么让孩子上学的时候能够集中注意力,或者怎么让孩子不怕困难。。。等等等等,我全部可以用这个框架来回答(框架是提纲,里面当然有具体的例子来说明道理)。真的,掌握了这些基本的道理,不需要再找碎片答案。生活千变万化,孩子也各有特点,最省事的办法是父母自己稍微懂一点基本道理,具体怎么做会慢慢从自己的生活里创造出来,而且这一定是适合自己家的。
刚刚正好在2021春季班从心课的评论集发现一个同学mini小茉莉的灵机一动,正好作为一个例子,根本用不到“当小朋友情绪不好的时候让他复述一些正面积极的话情绪就会平静下来”这种莫名其妙的招式,而是,从理解孩子的角度出发,非常巧妙地让孩子开心起来。
其实这个问题,是非常普遍的、在网上到处能看到的问题:我的孩子一不如意就哭闹怎么破?讲道理也不听,不依不饶。大家看着熟悉吗?我相信也有很多小文章回答这个问题,也可能在很多育儿群七嘴八舌在讨论这个难题。
小茉莉在从心课程里浸泡了11 个月。这里,她说,陈老师说的鼓励孩子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是一个提示。但是,香蕉被你变成机器人了,这是一个理解孩子,有童心的妈妈说出来的话。一个只想让孩子停止哭闹,或者一心按着什么办法去照抄的妈妈,是没有办法说出这样妙的点睛之语。同时,我也相信,就算碰到一件没有办法解决的事情,小茉莉也能有办法化解。(当然,我在课程里专门讲了一节课,没有办法的事情怎么解决??)而且,在从心的评论集,有一个“灵机一动”的专栏,对“孩子一不如意就哭闹”有各种各样的脑洞,这些都是同学们通过学习而自己创造出来的妙招。
今天就啰嗦到这里。
22春季班计划2022年3月15号开始正式招生。因为课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本课程不能插班。服务号一直有一些人询问,说能不能报名,怕错过了能不能提醒。诚淀学院帮我解决了技术问题,开放22春季班的报名预约。有需求的同学可以提前预约,等课程开始报名时会有提醒信息。预约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