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常规教育进行得好,会使幼儿终生受益。本文分别从教育理念、感知引导、情感体验、行为培养和环境布置等五个方面论述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常规教育;幼儿园;实施途径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级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而贯穿于幼儿日常教育的常规教育是幼儿从家庭进入的首要“必修课”,是幼儿养成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在幼儿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独立生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分别从教育理念、感知引导、情感体验、行为培养和环境布置等五个方面论述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实施途径。
1 常规教育理念
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会直接决定自身的教育方法,良好幼儿教育过程实施的前提是教师具备正确的、以幼儿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的理念,具有对教育行为经常反思、创新的勇气。因此,正确的常规教育理念是幼儿园常规教育实施的前提。
1.1 常规教育目标
常规教育应本着以幼儿的终身教育发展为理念,主要培养幼儿良好的态度情感和自我意识,使幼儿日常活动中学会自主、自觉,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因此,在进行常规教育时,不应以限制和约束幼儿为出发点,借助威胁和批评达到目的,应培养幼儿独立自觉的规则意识与规则行为,鼓励幼儿自律与自我负责。具体实践中,应确立以幼儿为主体地位,教师为规则的引导者和共同遵守者。教师应相信幼儿是愿意遵守规则、也能控制自己,不应认为自己的作用就是控制幼儿,让幼儿保持安静与顺从;也不应成为管理班级的督查。否则,幼儿就会时刻感受到是处于被监督与纠正的角色。
1.2 幼儿自主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提出幼儿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在自主的氛围下,易培养幼儿的自律行为。自主意味着给幼儿创建一个平等、宽松、自由的环境,鼓励和引导其自主尝试,积极参与,使幼儿在积极的环境氛围中占主导地位,从亲身体验中认识自己,树立信心。这样,幼儿就会积极、大胆、自信地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活动。从而使幼儿养成遇到问题积极主动思考,想办法解决,而不是被动等待的好习惯。
2 认知幼儿规则意识
幼儿规则意识是指幼儿对环境中必须存在的“规矩”的认识。结合幼儿期具体形象思维的特征,他们在进行判断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因此,教师应首先给幼儿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使幼儿身心处于自由、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中,再从幼儿规则意识的内容出发,创设问题环境,激发幼儿兴趣,引发幼儿思考,让幼儿在积极的情绪中占主导地位,同时,让幼儿学会主动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并感悟其背后的原因,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具体做法可以通过做游戏、生活小片段情景、讲故事等引导幼儿。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幼儿学会怎样共同商定活动规则,使其知道任何集体活动都是有规则的,参加活动的人必须都遵守规则,并按规则开展相应活动。
3 情感体验
幼儿的学习,不是一个单纯的认知过程,学习本身就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在认知角度引导幼儿理解规则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幼儿观察、感受、分析、探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加深幼儿内心对规则的认可、遵从。日常活动中,教师要努力营造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的氛围,让整个活动充满激情、充满活力,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纳规则,在后果体验中理解规则,并引导感受体验生活中有规则的益处。例如,可以将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编制成,再附加,使幼儿在愉快的歌舞中了解行为规则;还可组织幼儿参与角色扮演游戏,通过扮演角色,使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用语言、动作、表情等亲身体验角色游戏中的规则,激发其遵守规则的内在需求,促进幼儿的自律。
4 行为培养
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尚处于依从和认同阶段。在依从阶段,幼儿遵守规则是为了避免惩罚或得到奖励,在认同阶段,幼儿因为对榜样的崇拜,产生模仿行为而遵守规则。因此,在启发幼儿规则意识时,教师可通过让幼儿观察、模仿、自主练习等,对幼儿的行为规范加以培养、塑造。另外,在对幼儿的表扬、批评中,要注意方式方法的运用,避免伤害幼儿的自尊。
4.1 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在于为幼儿提供正确的道德意识,激发幼儿高尚的道德情感,它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为幼儿树立模范行为准则,寓浅显的道理于榜样示范之中。心理学有关研究证实,通过榜样示范,学习者的动机、态度、行为方式和技能都能得到有效改善或提高。例如,在集体面前表扬做手工认真的幼儿,并让示范给其他幼儿。这种榜样示范的正面力量比教师的说教、批评效果要好。
4.2 表扬与批评
表扬是指从正面肯定幼儿思想和行为中的积极因素,使受表扬者获得满足感、成就感、荣誉感,增加其上进的内在动力,同时创造一种向上的气氛。表扬可以催人奋进,但也并非是多多益善善,也有时间和剂量的规定。想要收效显著,教师首先要注意表扬应针对事,是针对幼儿对某一件事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效果,而不应针对幼儿本人。其次,表扬幼儿时,注意不能敷衍和空谈,应简要讲明值得表扬之处。例如,“某某小朋友吃饭快、而且很干净,值得表扬”,不能简单的说表现好。再次,表扬还要及时,这样会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最后,还应注意表扬方式要得当,幼儿的性别、性格、爱好不同,其所需的表扬方式也不尽一样,应因人而异。表扬表扬还要有新意,长期重复也会失去效用。
批评是一种通过指出幼儿的缺点和不对之处,使幼儿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所犯错误产生的后果,进而加以改正。批评的效果,取决于方法的选择。对不同的幼儿,应有不同方法。不管哪种方法,都应从关心的角度进行。出于关心批评幼儿,一方面会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会纠正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使其能更好地发展。但是批评要注意分寸和频率,次数不能过多。 5 环境布置
幼儿园环境是影响常规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丰富多彩的物理环境对幼儿习得常规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合理、人性化的人文环境能为教师的教育过程提供支持。
5.1 良好宽松的班级环境
环境是一个隐性的教育渠道,幼儿园教室环境的布局和布置的合理,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醒幼儿班级内的常规,促使他们自觉地遵守常规。幼儿园教室环境的布置,包括房间的装饰、桌椅的设置形式、角落的设计等,都会影响幼儿的纪律行为。例如,教学活动时,幼儿离玩具太近,会分散注意力、诱使孩子去玩耍,而教师又不断地要求孩子集中注意力、不分心,就产生了一个不必要的矛盾。此外,还可将文明、正确的行为制成图片,贴在墙上,时时提示幼儿。
5.2 兴趣活动和课程的设置
心理学提出: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幼儿园的活动应以游戏为主,教师设计的室内、户外活动可以交替进行,在自由活动时可以给予幼儿宽松的氛围,在安全的情况下,允许幼儿释放自己的能量和情绪。幼儿园可以通过兴趣活动和课程的设置吸引孩子,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习得的各种能力。
5.3 以人为本的作息安排
合理的作息安排使幼儿情绪稳定,有安全感,有利于他们的康成长,也方便教师管理班级,但繁多的活动不仅会让教师担忧每项活动的进展速度,也会使幼儿紧张,最后活动效果也会不佳。幼儿教师在活动设置上应有一定的灵活度,在保证幼儿基本的吃饭、睡觉、如厕等生理需求下,根据实际情况对活动安排做小的变动。对待每一个活动环节的过渡时,要减少让幼儿等待的时间,不必经常要求幼儿统一行动,环节与环节之间应形成自然的过渡。
【参考文献】
[1]张小翠.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D基于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
[2]傅芳芳.幼儿园班级常规教育研究�D以上海市某一郊区幼儿园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1.
[3]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4]黄绢绢.优秀幼儿教师教育行为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柳斌.中国教师新百科(幼儿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6]吴云.对幼儿游戏规则的探讨�D兼谈幼儿规则游戏[J].学前教育研究,2003.
[7]戴丽.试析幼儿教师的情感倦怠[J].教育导刊,2007.
[8]裘指挥.早期儿童社会规范教育的合理性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张涛]
【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实施途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