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利用国家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解决农村幼儿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幼儿园软硬件建设、资源的有效利用上进行了调查、探索。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创办;注意问题
没有幼教的农村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在我们完成了甘肃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现状调查研究》后,我们又申报承担了“十二五”《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存在问题研究》的课题。近几年在国家政策对农村幼教的大力扶持下,各乡镇及条件好的村社幼儿园都有了长足发展,但在边远交通不便的山区,学前教育还是停滞不前,与小学教育相比有反差,我们课题组在走访了贫困山区的一些学前班、幼儿园后,感觉要办好边远农村幼儿园,应该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一、防止一味的照搬照抄化
随着大办农村学前教育的兴起,在创建幼儿园的过程中,一般都是小城镇向大城市,边远农村向县市幼儿园取经学习,并一味的照抄照搬,造成了一些不切实际的财力、人力及物力的浪费,因为在广大的农村,特别是山区,受人居条件、经济状况、风俗习惯、幼儿受家庭教育情况都存在差异,更为不利的是人群居住分散,经济收入层次不齐,近几年随着“三农”政策对农村的惠及,农民收入的不断提升,特别是务工农民受发达地区各种先进理念的影响,农村家长对孩子上幼儿园的呼声越来越高,对孩子就近入园更加渴望,我们在走访的一些村办园中,幼儿园修的是“高靓阔花”,但配套建设跟不上,孩子又少,特别是玩具少之又少,幼儿园显得没有活力,原因之一:有些农村的幼儿园就是为了争取项目,因此报的多,修的大,结果与实际不符,校舍闲置,把有限的资金白白浪费了。原因之二:对本村邻社的幼儿入园人数摸底不清,没有做细致的入户调查及分析,在办园规模上夸大其辞。原因之三:一味向城市幼儿园看齐,不考虑当地的时间情况,楼是修起来了,但各种设施、配套功能不齐全(水、电、暖、下水、各类教育软件),除了房子其它的教育资源几乎为空白。原因之四:忽略了本地的教育资源及文化特色,照搬照抄城市园的办园模式,但又受地域条件、资金、师资的制约,又达不到城市化的效果,只能说事与愿违,是一锅“夹生饭”了。我们向城市园取经,主要学习他们的办园理念,在规模办园及教育资源发面一定要按照本地的特色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建设规划,幼儿园的规模应向小型精准化考虑(60-80人左右),这样就不会造成资金资源的浪费。
我们常说的筑巢引凤,虽然巢筑起来了,幼儿园也修起来了,但校园内教育资源甚少,各类教育设施又配备不齐,加之师资力量薄弱,所以这个巢只能是幼儿遮风避雨的房子,因在这个所谓的巢里,缺少育人环境及发展空间、区角建设,本地域的特色文化是少之又少,幼儿的各类作品手工制作展示几乎为零,管理体系也比较松散,因此导致农村家长还是选择了城镇幼儿园,凤凰飞向了城市,使这些园一时成为了一个个空巢,且有办不下去的倾向。如何以乡村的资源优势为特色,逐步摸索探讨适合乡村幼教发展的形式成为我们要着力思考的问题。当然学习城市的幼教理念是必不可少的,但我们必须是有选择有目的的去学习吸收,严防照搬套用,特别是在幼儿园的硬件、软件的建设上,不能拿城市的标准来衡量,如果是这样,那永远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没有发展,不能自立门户的淘汰园。
二、在师资力量的配备和上岗培训上缺乏远见性
创办乡村幼儿园除了校舍和各种设施外,人才是关键,近几年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乡村学前教育在各地区如雨后春笋正拔地而起,我们在走访的几所幼儿园和小学附设学前班的调查中,发现有的幼儿园教师的数量相对配齐,但是质量存在掺水现象,原因之一,近几年各级政府为解决幼儿师资力量缺乏的问题,制定了特惠政策,向幼教倾斜,招聘安排了一批学前专业教师赴农村任教,但这些教师在进入到“校园”同办的学校时,被挪用到小学任教去了,而幼儿园是一些“老弱病残”的教师在看管幼儿,而这样的幼儿只能是接受小学化教育了。原因之二,在分配的这些教师当中,高分低能、高文凭低水平的现象也比较严重,有些教师虽然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但是在进入班级以后对孩子的教育无从下手,既不会弹、也不会唱,更不会跳,幼教术语也不到位,以致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出现了孩子不配合或夹生饭的现象,致使幼儿教学任务完不成、目标达不到。原因之三,对这些教师的精准培训没有制定相关的措施计划,而是让他们仓促上阵,导致办园质量下滑。原因之四,在学前班或“校”“园”同办的学校,领导重小学、轻幼教的观念比较严重,而幼儿园成了退水坑,可想而知在现代信息家喻户晓的今天,家长能选择这样的幼儿园吗?无怪乎有的农村幼儿园、学前班越办幼儿越少,直至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了。
三、对本地的文化资源、材料资源挖掘不够
农村地大物博,各种资源非常丰富,有些幼儿园却一味片面的向大城市教育看齐甚至花大价钱购置教辅资料及教具玩具,照搬一些城市所开展的教育区角,忽略了自己所处的文化地域的各类资源,对具有民族气息、带有乡土风味的文化是看不见、且置之不理,在我们调查的幼儿园中,他们都地处渭河源头地带,又身在中国药都之乡的中心位置,可以说古老的渭河文化就在他们的脚下,他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千千万万,例如大禹治水就是从导渭开始,掀开古代劳动人民变水患为水利的历史篇章,至今为人们称颂纪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古老的渭河焕发了青春,处在渭河上游的第一桥�D�D霸凌桥,陇西威远楼、保昌楼、仁寿山、中医名人馆、文峰塔古朴典雅焕发了生机传承着古丝路文化、李氏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历史血脉。石门水库,现代化的渭北灌区,加速着渭河沿岸新型农业的发展,渭水文化风情旅游线�D�D西部影视城、古莱屋游乐城、李家龙宫、双龙口生态园、渭河农家乐等一批涉及经济、文化、旅游为一体的项目工程在渭水源头沿岸拔地而起,发挥着经济和人文效益,为当地的文化发展、社会进步注入了活力,沿岸肥沃的土地除了传统农业外,更是适宜栽种药质药性极佳各类中药材,使陇西成为闻名海内外的中国药都和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集散地。可以说故乡的中药材为千家万户乃至四海的朋友送去了安康吉祥,我们经常能听到远在他乡的亲朋好友甚至海外的亲朋好友来电话说,给我邮寄捎带一捆陇西的党参等中药材吧,这在药都是常有的事,如果我们对这些文化事例加以收集整理,把他编成乡土教材,让其在幼儿的一日教育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对孩子来说是终生受益的。将来在这些孩子中,有的可能成为演绎渭河的文化作家,有些会成为经营中药材的能人、企业家或医学家,但在调查走访的幼儿园中看不到一丁点儿这样的文化影子,看不到用在农村随处可见的麦秆、玉米杆和树枝柳条制作的各类作品,看到的却是学习城市幼儿园收集的纸杯、塑料瓶、易拉罐制作的手工作品,再有如对中药材的栽种、培植、炮制等区角,在教室校园看不到展示等。总之,农村就是一本活教材,博大精深,特别是处在渭河上游的陇西更是一本内涵丰富绚丽多彩的教科??。
办好农村学前教育,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深入探讨、研究的大课题,因为在西北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他曾经创造过辉煌,他孕育过中华民族的形成和文明,也见证了民族的兴衰、苦难及发展历程。历史证明,教育发达,民族就进步、强大,教育越发达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经济实力就越强大,随着西部的崛起和开放,我们有责任办好西部农村学前教育,也有信心让他成为民族教育中的一朵奇葩,更有能力把她办的让人民满意放心。
注:本文系甘肃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2014年度课题《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存在问题研究》(立项号:GS〔2014〕GHB0175)研究成果之一。
【创办农村幼儿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