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浅议幼儿园教育中的进餐纪律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摘要:本文就幼儿教育中强调的“食不语”纪律是否具有合理性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从儿童心理学、儿童卫生保的理论知识入手。简要地阐明了“食不语”这一传统做法在幼儿情绪、行为、个性培养、生理康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附带说明幼儿进食中教育者应具有的态度和做法。

  关键词:幼儿进食;说话;身心建康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7)06-0092-02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曾经对吃饭定下了一条规矩:“食不语”,即要求吃饭时不要说话,要安静就餐。在中国幼儿教育中, “食不语”已成了人们普遍认可的一项保育制度和纪律。然而笔者认为,这项纪律的合理性很值得怀疑。

  

  一、“食不语”要求不能保证幼儿身心康

  

  依传统的教育观点,认为吃饭时不说话,对幼儿的身心康至少有以下三个好处:其一,幼儿进餐时不说话,可以减少呛食的机会;其二,幼儿不说话,就可以专心用餐,促进消化;其三,幼儿不说话,有利于加快进食速度,在规定时间内吃完食物,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然而笔者认为,以上几条好处,其实经不起推敲。

  首先,若研究一下说话的原理,我们就会发现说话根本与呛食无关。因为正常的说话,气流是由气管往外排气,振动声带,发出声音。既然气流往外排出的,怎么可能把食物带进气管呢?其儿的呛食,通常是因为进食时吃得过猛,导至食物卡在咽喉处较长时间无法咽下去,防碍了呼吸,从而在不正常状态下吸气,以至于不小心将食物碎末吸进了气管;或是因为进食时激烈地大笑,导致肺内气流被瞬间排出,然后往里迅速吸气时,将食物碎末带入肺内。哭泣也与大笑导致呛食的机理相类似。因此呛食的根源不在说话,倒是在于进食速度过猛和进食时的过于激烈的笑或哭。可见,将呛食的原因归为“语”,是不公道、不科学的。与其说“食不语”,不如说“食不笑”、“食不哭”更能让人明白这一进食规则的原理和目的所在。其实如果真要减少呛食,不妨将呛食的过程原理和危害,作为一项教育的内容,用鲜明生动的图示甚至漫话或动画来辅助说明讲解,教幼儿如何防止和避免呛食。这显然比笼统地强制性规定“食不语”要科学得多,也更能解决问题。 其次。幼儿不说话和是否专心用餐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幼儿不说话。他也可能心不在焉地去想别的事情,也可能走神。相反。我们发现,幼儿进食时的不说话并非是自愿的,而是老师强制性地加以贯彻执行的,假如老师一离开。大家立即欢快地交流起来。可见这种“不说话”,只是老师对幼儿本来意愿的压制,这种压制显然是有害的,这使得原本愉快的进食变得严肃起来。幼儿必须运用较低的记忆能力记住相当数量的规矩,时刻提醒自己注意按要求吃饭,这反而会造成饮食兴奋灶的抑制与弱化,消化腺分泌减少,食欲下降。另外,从生理解剖特点来看,神经系统调节反应的区域与消化腺的区域都在下丘脑中位,凡能影响高级神经活动兴奋与抑制的一切因素都能影响食欲,其中情绪起了重要作用。当人的情绪低落时,消化腺受到抑制,就没有食欲。甚至会引起幼儿情绪上的反感、恐惧、紧张,造成食欲不振、厌食、畏食。可见,恰恰是对“食不语”纪律的维持,导致了幼儿食欲及消化功能的降低。

  其三,幼儿不说话,是否就能提高进食速度?从而帮助幼儿在规定的就餐时间内摄入足够的营养?观察中我们发现,在老师“不许说话”、“专心吃饭”的强调下,一些幼儿吃饭的速度的确非常快,但原因却是因为先吃完饭的幼儿就可以自由活动、自由说话。一些幼儿为了能够自由活动或是免受教师的重点“关照”与责备,而狼吞虎咽地争取提前完成“吃饭”任务。这显然会造成两种后果:一是使幼儿形成一种观念�D-吃饭是阻碍活动自由的负担;二是吃饭越快越好。因此所有的幼儿都希望加快自己的吃饭速度,这显然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对儿童的肠胃功能造成伤害。此外,医学界早已证实,吃饭过快容易导致超量进食,从而可能引起肥胖。

  

  二、“食不语”要求不利于幼儿身心发展

  

  我们如果对“食不语”的纪律要求再细加分析,就会发现“食不语”对幼儿身心康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远非上文所涉及的那么简单。

  因为处于此年龄阶段的幼儿,语言发展十分迅速,有说话的兴趣,在相互交流中体会着说话的乐趣,充满好奇心,对周围环境总有摸一摸、动一动、说一说的欲望。其神经系统具有兴奋大于抑制的特点,这些都是这个年龄阶段应该具有的态度的外在表现,如果这时候的幼儿能安静而规矩地坐着吃饭。反而是不正常的,是不合规矩的。这时如果非要反复强调“食不语”的习惯,压抑幼儿的正常天性,势必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这些不良后果,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

  其一,会导致幼儿的行为出现明显的双重性。即当着教师的面时,幼儿不会在吃饭时说话,一旦教师不在,或是管理松懈,幼儿们反而如同从牢笼里释放出来一般。加倍地兴奋,加倍地说话,甚至还伴随攻击性或发泄性行为,出现吵架、相互指责等情况。这种阳奉阴违的状况,不利于幼儿性格的全发展。

  其二,限制了孩子的社交生活。在幼儿园生活的8个小时中,由教师控制的时间占去了绝大部分,幼儿很少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共同进餐是小朋友们难得的相互交流的时间。被要求“自己管好自己,自己吃好自己的饭”,幼儿之间极少交流,其中“听话”、守本分的幼儿常常能得到老师的表扬,这不仅强化了“乖”孩子的行为,而且使其他幼儿为了取悦老师纷纷模仿。自我封闭式的进食环境。使幼儿特别是缺少伙伴的幼儿,再次失去了形成良好同伴关系的机会。

  其三,不利于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幼儿从出生第一天,就开始了发展主体、完善主体的进程。4至6岁的幼儿已经有了自己的意志和愿望,想说话,想用语言来表达意愿是其重要的表现。教师屡次强令禁止“快吃,还聊哪?”、“你吃不完了?”,给幼儿心理造成相当大的精神负担,产生厌恶甚至逆反心理,并在其它活动中发泄出来。教学相长,孩子的行为必将有意无意地影响教师的行为。影响教师对幼儿的期望、评价态度和处理方式等。长此以往,最终影响教育的整体效果。

  其四,易使幼儿有从众心理倾向,过度依赖成人。幼儿园老师提倡“食不语”,最主要的还是害怕孩子呛饭,这显然是怀疑幼儿自理能力的体现。在这种怀疑心态下,幼儿园老师往往显示出对幼儿的过度关怀,他们不是让幼儿独立解决困难,而是自己帮幼儿解决困难,或者提前反复预警,使幼儿绕过困难。这样一来,幼儿失去了对困难或挫折的体验,找不到在困难中进步的快乐,而变得胆怯、退缩,缺乏创造性。

  我们知道,现代意义的“康”已非传统概念所指的身体强壮、发育正常、无缺陷等生理康指标所能概括。还当包括心理康。它是一个涉及医卫、认知、情绪、情感、个性、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复杂概念。因此,我们绝不能单注目于“食不语”可能带来的身体上的微不足道的好处,却对于它可能对儿童心理康所造成多方面的不利影响视而不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食不语”纪律的强调,在身心康上所造成的危害,远远大于其裨益,显然是一种不合理、不科学的做法,因而不宜在幼儿教育中加以提倡和强调。正确的做法是,为幼儿创造一个舒适宽松的就餐环境和充裕的就餐时间,只要没有过分影响就餐的正常秩序,就须允许幼儿说话交流,让幼儿在轻松的气氛中完成进食。

  

  责任编辑 星 ??

【浅议幼儿园教育中的进餐纪律】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浅议幼儿园教育中的进餐纪律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