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幼儿动手能力的薄弱,故提出利用自然资源来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提供不同的材料,为不同阶段不同能力的幼儿选择动手活动内容,为让幼儿化被动为主动特别创设与活动相同的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此外在幼儿动手动脑的同时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关键词】自然资源、幼儿、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是人的一种操作技能,它是通过一系列的精细动作构成的,是一种有目的性的动作。它包括动作的准确性、敏捷性、力量性、连贯性和协调性等。当今社会,大多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家里宠爱让幼儿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而在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动手能力不是很重视,因此幼儿的动手能力相对较弱。为了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可利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资源,通过这一平台对促进幼儿动手能力有很大帮助。
幼儿在动手的过程中,会动脑筋思考,能够有效的发挥潜能,更好的将手脑结合。根据幼儿的这一学习特点,教师组织了“动手做”的活动,利用幼儿园自然资源让幼儿在活动中能逐渐促进其动手能力。
一、准备充足的材料是幼儿动手做活动的前提
《纲要》中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自然环境中的材料是动手动活动的物质基础,丰富的材料可以增加幼儿的选择性,可以帮助幼儿挖掘内在的创造性。所以在组织幼儿进行活动之前教师必须为幼儿提供足够的自然材料和废旧材料,如:泥、沙子、瓜果种子、树叶、石子、报纸、绳子等材料,当然这些材料必须是安全和卫生的,并且是在幼儿的使用能力范围之内的。
(一)利用家长的资源为幼儿搜集材料
一个班的幼儿人数大都在三十人左右,需要的材料量很大,光靠教师自己搜集远远不够。这时就要呼应所有家长,让家长们都活动起来为幼儿搜集材料。首先可以在班级网站上贴出幼儿的手工作品让家长欣赏;其次在幼儿园开放日这天家长可与幼儿一同进行动手操作活动。通过以上类似的方法可以让家长们了解到自然材料可以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提高,还有利于幼儿手脑共同发展。因此在思想上家长就会对此活动有所重视,在以后幼儿园开展类似活动家长就会积极配合为幼儿搜集材料。在一次制作篮子的活动中,需要每个幼儿准备一个纸杯,教师平时将开会用的纸杯搜集过来后还是不够就要求幼儿回家带,结果幼儿带了很多不同花纹的纸杯,做出的篮子五颜六色,很是漂亮,幼儿不仅在幼儿园得到老师表扬,回家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同。
(二)科学的选择材料供幼儿活动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要选择那些贴近幼儿生活,幼儿看得到的、用得到的、能理解的内容作为动手做的活动内容,因此在选择材料上也应格外注意。材料的种类有很,有软的、有硬的、有光滑的、有粗糙的、有厚的、有薄的等等。教师在为幼儿选择材料时不仅要注重材料的安全卫生,种类是否齐全还要注意所选的这些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这一年龄阶段的特点,幼儿是否能够理解、操作这些材料,更重要的是这些材料能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如小班幼儿还处于基础技能的练习阶段,他们更多的是需要动手撕、剪、折、贴等技能的训练,故为他们准备的材料可以由小到大、由软到硬,活动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另外准备的材料不宜太多,只需保证有足够的量即可;中班幼儿相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动手能力相对较强,在材料的准备上种类可稍多些,但材料的材质还不能过大过硬过厚;大班幼儿的动手操作技能比较熟练,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操作。
二、增强趣味性,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
兴趣是幼儿学习技能的内在动力,幼儿在兴趣的作用下必定会收到预期的活动效果,所以把激发幼儿的兴趣作为切入点,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为幼儿的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让幼儿由被动变主动
幼儿不如成人,成人有很好的自控力,在学习时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会自主的学习。而幼儿处于好玩好动的年龄,他们的学习效率深受他们情绪的影响。因此,在活动开展之前我们创设了和主题相同的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引起幼儿动手操作的欲望。幼儿从小班到大班操作的技能技巧需要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幼儿的基本技能在小班处于基础的练习期,枯燥机械的动作会使幼儿失去的兴趣和耐心,根据小班幼儿的这些特点,我们安排了主题:《我请娃娃吃东西》,(要求先将纸剪或撕碎再搓成一粒粒米,或剪粗细均匀的面条、汤圆等),在练习前我们会在闲趣饼干盒的两边贴上眼睛,挖出一个大嘴巴,然后对幼儿说:“纸盒娃娃肚子饿了,怎么办?我们一起来给纸盒娃娃做饭,好吗?”,幼儿在家一般担任的是被照顾的角色,在幼儿园发现居然有需要他们帮助的对象——纸盒娃娃,十分开心,很快便十分有兴趣地练习开了。在操作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不断地用和情境吻合的语言提醒幼儿, “粗细长短一样的面条,既好看,又好吃、纸盒娃娃一定很喜欢”“你平时喜欢吃什么,就给纸盒娃娃也做点……”这样的要求提得很自然很随意,幼儿既能听懂又能接受,而且会主动的选择材料练习做油条、饼、饺子,虽然他们的成品不是很美观,但是他们在整个制作过程都很有兴趣,坚持的时间也较长,还会一边练习一边说“娃娃你吃饱了吗?再吃点,”“我的面条又细又长,一定很好吃;”“娃娃,我给你做八宝粥……”就这样幼儿技能便在设定的情境中得到了较快的进步,并逐渐了解了各种材料的特性,为以后的制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根据幼儿的年龄选择适合他们的动手活动内容
教师在思考如何激发幼儿的兴趣让他们乐于参与此活动的同时也应考虑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选择适合他们的动手活动内容。由于幼儿年龄的差距也使他们在动手能力上有一定的差距,选择的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又不能让他们觉得有高难度,这样会使他们失去耐心和信心,但是也不能太过于简单,这样他们会很容易满足没有成就感,因此选择难度适宜、靠近幼儿最近发展区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幼儿能力的基础上,制定本班动手做活动的内容和时间安排计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同时兼顾季节对材料的影响,操作的难度也应尽量做到“让幼儿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每一种自然物和废旧材料在小、中、大阶段均可采用,如:纸杯,小班我们只要求在原有形状的基础上均匀的剪成长条,再加上不同程度和方向的卷曲制作太阳、小鸟、狮子、娃娃……中班则使用一些辅助材料,以纸杯为主体制作出树、小兔、沙发……大班则可以改变纸杯原有的形状纵向切开制作出插笔筒、淋浴房、乌龟……
三、在活动中引导鼓励幼儿,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实现手脑的相互合作
在手和脑的互动上,动手和动脑一样重要,因为动手前总是先要动脑,而孩子的想像力是非凡的。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鼓励幼儿,让幼儿多动手操作实践,做中玩,玩中学,用眼睛去观察去发现,,用大脑去思考,再动手去做去实践,做到手脑并用。模仿是幼儿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幼儿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但是模仿不是唯一,仅仅让幼儿模仿是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的,因此,如何激发幼儿创新的意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引发幼儿对材料自身特点的猜想,激发幼儿的创新意思
材料的种类有很多,每种材料都各不相同,无论色泽、形状、软硬、大小等都有自己的特点,很容易引发人们的联想。幼儿由于年龄小,所接触到的事物还比较少,头脑中对很多事物都没有形成固定的思维,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为幼儿提供不同的材料,引导鼓励他们去猜想去探索。对于幼儿的一些有创造性的想法教师应给予肯定,并鼓励他们尝试动手做。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把喝的形状凹凸有致的达能酸奶的瓶子,变成了哑铃、望远镜、小人身体、蘑菇柱子、保龄球……青霉素小药瓶变成了风琴、叠罗汉、竹排、乐器……薯片罐变成了小猫信箱、牙签桶、排萧、弯曲的蛇、长颈鹿……双面胶芯、胶带纸芯变成了不倒娃、汽车轮、套圈、小鱼、发饰、手镯、摇鼓……最初幼儿的想象大多是以一种材料为主体,并且易受到材料形状、颜色的限制,随着经验的增加和知识的丰富,他们渐渐能将几种材料结合起来想象,在猜想、假设的过程中,会出现争议,但这是一场有益的争议,可以相互启发的争议,是一场友谊的智力赛跑,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场景,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想象积极性,在其中也会出现好高骛远的想法,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可以试一试,”让他自己去检验想法的可能性,不可轻易的否定,影响幼儿想象的情绪,局限幼儿的思维。
(二)鼓励幼儿将猜想的事物动手做出来,实现手脑的结合
我们要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更鼓励他们大胆地带着想法去实践,通过实验验证。只有当幼儿带着自己的,或是借鉴同伴的想法去制作,想与做合一,在实践中检验和调整想法,才能真正达到以脑带动手,以手推动脑,手脑结合,,从而最终完成与别人不同的作品,拥有一种成就感,为幼儿在再次的活动中的表现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为了完成自己的想法,达到目的需要全神贯注,需要边干边思考,有许多的想法不一定就能实现,或是仅依靠自己的力量能实现,但她们会去努力,会寻求同伴合作和老师的帮助,体验到合作的力量,集体的智慧。材料是动手之前便要选择好的,幼儿会去比较,斟酌或是议论,然后决定采用何种材料,需要什么样的制作工具,操作中,她们也常有灵机一动,如:一幼儿带着用纸杯做章鱼的想法制作时,剪断好几根,这只章鱼是失败了,但他就着这个失败的材料,却动脑筋做出了一只四条腿的小乌龟,虽然这与幼儿原来的目标不相一致,但也是体现了动手又动脑,也是一种创新。幼儿的想法在实施中受到挫折是常见的事情,我们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帮助,支持他们继续尝试,如教师可以说“我们来试试这样做可不可以?如果……”之类的语言,或是在一些较困难的技术问题上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技术帮助,协助她们完成,避免幼儿遭受失败的挫折,保证他们获得创造的满足,但不能让她们遇到困难就退缩,要有信心,一次不行做第二次,第三次……这种材料不行换一种再试,在反反复复的修改制作中,幼儿不仅操作技能提高了,思维也会逐渐变得灵活起来。
(三)给幼儿充足的活动制作时间,重视过程,忽略结果
幼儿为了完成自己的设想,常会沉浸在某一个制作中,有时完成一个制作所需的时间会比较长,因此,需要我们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以便幼儿来完成自己所要完成的任务,实现自己的设想,如果时间太短,会剥夺他们所追求的那种快乐,久而久之就会完全丧失自我,随大流。
幼儿的创造性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的、流动的经历,这种经历在操作活动中产生于对“操作过程”的最大满足,而不是对“操作结果”。也就是说,幼儿自身对做的“过程”比对做的“结果”更感兴趣,做的过程给他们带来的满足和剩余精力的释放远远胜过做的结果。幼儿的许多创造性行为就表现在他对材料摆弄的过程中,而且教师对幼儿动手制作过程的重视可以减少幼儿模仿“结果”的企图,从而使每一位幼儿都能有属于自己的作品,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期待着下一次的活动。
幼儿天生就是好玩好动,而利用自然资源正符合了幼儿喜爱动手探索事物的特点,所以它不仅对促进幼儿动手能力有所帮助,还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培养了幼儿不断创新的精神。资源无处不在,资源无处不由,资源多种多样,资源形形色色,教师如何引导、选择,幼儿如何利用、实践,关系到幼儿多方面的发展,这是值得广大幼儿工作者不断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P59 82
【2】《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曹秀云,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科技活动理论研究
【浅谈利用幼儿园自然资源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