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主题审议:促成课程园本化的实践研究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主题审议:促成课程园本化的实践研究

 

摘要】  课程园本化是实现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前提。这有赖于教师通过主题审议,对教材价值与本班幼儿的发展需要做出理性思考,继而调整与优化实施方案,使之成为更符合本班幼儿的课程。主题审议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前审议时教师需要对原主题定位、主题价值、主题脉络和主题资源这四类内容做出理性梳理,为实施做好准备;中审议时教师要运用线性规划、一问三审、实况追踪这三大方法对主题动态调整,使实施适应幼儿需要;后审议时教师需要通过比较异同、追本溯源、由小见大这三个环节对主题反刍总结,提炼实施经验。在前、中、后的持续审议中,实现课程最大效益,促成幼儿园课程园本化。

关键词  主题审议  主题实施  幼儿经验  课程园本化

一、  研究缘起

(一)主题课程:是我园课程架构中的主要内容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教育目的的中介。经过多年的幼教改革,主题课程逐渐成为幼儿园课程的主流。由于其打破学科界限,相对整合,能帮助幼儿获得相对完整的经验,也成为我园认同的主要课程形式。因此我园以呈现主题形态的三套省编教材(《生命实践智慧课程》、《建构式课程》、《体验探究交往课程》)为主要的课程来源。这些教材集中了专家智慧,相对理念正确,内容也比较有操作性,所以平行组各班在参照时,主要教学活动基本统一,而纵向的一日活动安排则各班个性化。这样既能实现普适性的学习目标,又能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主题课程就成为了我园课程架构中的“主菜”。

(二)主题园本化:是我园课程建设的当务之急

那是不是挑选了成熟的主题教材,教学就能保证质量了呢?

纵观现代的课程理念,不再是狭隘的指向课程文本本身的价值取向是否到位,还包括了课程的有效实施过程能否最大效度地实现课程价值,就是怎么把已有的课程实施好。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课程的执行者——教师,能否从儿童本位出发正确地理解课程,并依据本园、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灵活有效的执行,就是我们认为的“课程园本化”。

再观我园教师,年轻热情充满活力,但与具有相当时间积淀的幼儿园相比,在“课程园本化”过程中就略显经验不足,普遍有以下心态和表现:

1.  拿来就上:“教材总没错”

教师抱着“教材就是权威,权威总没错”的心态,拿到教材草草翻阅大概有哪几个教学活动,分别上些什么,只关注里面的内容形式,关注自己能否操作,至于它为什么这样编写“是专家的事,不需要深究,我们只要执行就行”。导致教师盲目地照搬教材,而不理解单个主题背后的的核心价值,不分析主题与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关注三年间孩子学习的序列关系,所以更不知道主题所反映出来的该年龄段的孩子“该学什么,能学什么,怎么学”,又怎能实现课程该有的价值。

2.  按计划上:“赶快教完吧”

儿童本位的理念应该说早已深入人心,但一旦落实到课程实施的行为中,教师的注意力还是集中在怎么快速完成教材中的计划。所以按成人的逻辑简单安排好一周五天的“上课”,而来不及关注孩子的实际表现是否与预设一致,每个活动的容量、深度、方法等是否需要优化;面对孩子的随机生成、个别差异,不思考应该怎么弹性调整、整合集体活动以外的资源去配合孩子学习的需要……因为今天不教下去,就意味着不能接着完成明天的教学任务。这样的执行过程,看起来孩子们似乎每天忙着“学本领”,但实质是有多少经验在主动建构、逐步提升。

3.  上完算数:“教过就好了”

主题执行完,教师大多是对单个教学活动进行反思,而鲜有对主题课程整体的价值、整合的学习过程、多元的学习效益做完整回顾,一个主题执行下来孩子到底习得了什么,与前期相比哪些方面得到了发展,教师其实并不了解,只能凭印象说说“喜欢的”,“学的挺好的”,至于好在哪里,遗憾在哪里,为什么好或不好,与自己执行的哪个过程有关系,如果再上一次会怎么改进,教师并不关心。“教过就好了,干嘛这么累”,当然也不乏有一些这样的“小懒”思想,导致“上完算数”的惯有模式。教师不主动对经验教训做好梳理,下一次应对主题的问题时还是“老方一帖”,促进孩子发展的契机始终无法捕捉。

由以上这些现象可见,我园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运作上,与“重视关键经验、重视资源整合、重视实施过程、重视隐性课程”的课程理念还有一定距离。如果在此阶段不夯实基础,一味地为了强调园本特色而急功近利地进入到自主创生课程阶段,反而会造成课程的低效甚至无效。因此,我们认为我园的当务之急并不是盲目地开发园本课程、赶时髦地强调新颖,不切实际地追求原创,而应从基础做起,提高教师对课程正确、深入的理解能力,智慧的运作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将现阶段我园的课程建设目标定位为:以现有主题课程为实施载体,加强课程园本化的过程。这更符合我园的实际需要。

(三)主题审议:是实现课程园本化的有效途径

要实现课程园本化,就需要将课程适宜于本园已有的课程价值观,适宜于本园孩子的现实需要,从而提升保教质量。这有赖于教师在实施课程时,能通过个体研读和集体研读相结合的方式,对教材编写的意图与价值、对本班孩子现阶段的发展需要进行理性思考,并调整、优化、整合出更符合本班孩子发展轨道的课程实施方案,而不是地简单照搬或盲目创生。这个过程就称之为:主题审议。

1.  主题审议:让教师明白教材中的“为什么”

我园以“经验倾向”的课程观为课程价值取向,我们认同“儿童经验既课程”。但浏览三套省编教材,可以发现为突出操作性,往往高结构活动较为详细,而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经验的日常、游戏、环境等只有粗略的指导建议;教材中往往只有“怎么做”,而不会花笔墨详细地解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教师不明白其中的“为什么”,和深入挖掘教材略写的部分,就会走入“重知识、重教材、重结果、重显性”的误区,这与我园的课程文化显然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就需要教师发挥出群体智慧,共同对已有教材上的主题课程做深入的理解、判断和整合,以保证已有教材更倾向于我们认同的课程价值观。

 

2.  主题审议:让教师明白孩子已经“有什么”

再优质的课程都不能脱离与实施对象——幼儿之间的贴合。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个眼神、一个迟疑都隐含其独特的需求,这就象达芬奇密码般,难以读懂但又不得不解。因此,我们还是需要继续依托主题审议,借群体的智慧和个体的敏锐性,用专业的眼光解读各班孩子在经验、兴趣、能力方面的差异以及共性需求,为后续课程的调整、优化带来依据。才能把普适性的教材转化成与我园、我班孩子的发展需要相吻合的课程。

3.  主题审议:让教师明白实施时要“做什么”

审议教材和幼儿,获得了教材价值与孩子经验的两大信息,教师再寻找将这两者接轨的实施方案,就会相对正确些。就像构建桥梁,至少知道在哪两个“桥墩”之间架起桥梁,再共同商议该“做什么、怎么做”。至于中间的方法则可以多元、开放,能殊途同归就行。当然即使是通过前期审议,也不可能每每都做出尽善尽美的决定,那么哪怕已经错过了当时的教育契机,事后能做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在下一次执行时能清晰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而不犯同样的错误,也是值得鼓励的。谁都是在这样的专业道路上学习与成长起来的。所以主题审议,还能让教师学习一种“滞后的明白”。

通过主题审议,可以让教师理解原有教材中的“为什么”,本班孩子已经“有什么”,才能决定课程实施时要“做什么”,将普适性教材进行优化,能与我园的课程价值观相吻合,与我园幼儿的实际发展需求相吻合,从而实现课程园本化,提升保教质量(如图1)。因此这是解决我园当前课程园本化问题的有效途径。

主题审议:促成课程园本化的实践研究-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主题审议:促成课程园本化的实践研究】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主题审议:促成课程园本化的实践研究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