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种沉淀
读书是一场永不枯竭的旅程
每一页都是一个新的起点
每个故事都是一段新的经历
当文字遇见心灵,
阅读的奇迹就开始了。
今日我们与书有约,共沐书香,
共赴“心灵”的旅行。
几度秋意浓,最是阅读香。阅读,是教师的一种修炼,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分享是一种美好的品质。为了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万禄幼儿园开展了第二期读书沙龙活动《回归本原,唤醒灵魂》,老师们在阅读中汲取知识,在分享中开拓视野,碰撞思维。
本期阅读书名《什么是教育》
作者:【德】卡尔·雅斯贝尔斯
译者:童可依
引领人:
周文霞 顾婧霞
1
凡有所读,皆成所感
凡有所读,皆成所感。活动开启前,周老师抛出话题:什么是教育?老师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的火花,分享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
李顾佳老师
教育就是追随孩子的兴趣点、问题点,教师需要思维判断,然后把握核心去助推孩子的成长点。
教育首先是“人与人的交往”,且一定是美好的交往,美好的交往不可能是强制,不是灌溉的。
张雅雯老师
鲁梦婷老师:
教育是一个让受教育者自我操练、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一个过程。
教育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通过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分享以及行为举止的规范,将传统交给年轻人,使他们在其中成长,舒展自由的天性。教育服务于精神内涵,是人心灵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周文霞老师
畅所欲言
就像书中雅斯贝尔斯说的,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但真正的教育必须超越于此,而上升到培育人的精神、安顿人的心灵的高度,以接近教育的本质。
2
头脑风暴,碰撞思维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贯通起来,让本次的阅读落实有方。从案例《两个班的孩子在楼顶种植地里发现自然生长的“紫苏”而进行的生成活动展开了讨论》剖析教育,老师们结合自身在探讨案例中传递的智慧和启示,共同思考教育的真正含义
B教师更关注孩子的做法、行动和兴趣,儿童主位,教师后退。A教师也有可取之处,也会发现孩子兴趣去助推,但是两种方式我觉得B教师更加可取。
其实两个班孩子的学习状态是不太一样的。B班的孩子学习是持续的、投入的,感觉他们很享受学习,一直沉浸在之中,离开现场后,学习热情依然在;A班的孩子,因为学习的线索是老师给的,老师提出什么问题,他们就思考与回答什么问题,孩子们学习的时候明显感觉眼里的光少了一些。
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决定着我们的教育探索究竟是哪个层次的探索……教育场域有三个空间,物质空间、认知空间与精神空间。仅追求认知空间,容易让教育没有扎根性,只有精神空间让教育拥有了生命力,让教育者产生教育信念。
3
秉承初心,逐源执教
顾老师由视频为导入,结合雅斯贝尔斯在书中提到的:以民主的观念来看,政治本身就是教育。并以党的二十大提出我们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来解析教育的意义与任务。
顾老师从“科学化——全民教育”;“自由——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规则、倾听、支持……”三方面解读,让我们更加清晰身为教育者要怎样培养孩子。
“我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是身为教育者都需要自问的一个话题,现场的每位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在便签纸上写下自己的教育初心。
我们总在寻求教育的创新样态,可真正的教育需要一个个真实的自我与一个个美好心灵的参与。教育是构建关系,教育是重塑价值,教育是一种关系的深层契合,教育也是在建设自己的精神世界。教育的形态无需刻意设计,只需自然流淌……
唯有书香能致远,热爱可抵岁月长。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做一个知识丰富、勤于思考的幼教人!
编辑| 冯林莲
一审|徐春燕
二审|曹玉婷
终审|姚群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