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学习故事研习项目组专家周菁老师莅临我园做《发现线索 呼应儿童》专题培训,此次培训带给了我们一种新的“解读与支持幼儿学习”的思维方式。那如何解读儿童、支持儿童的学习呢,让我们一起踏上此次学习旅程吧!
首先,周菁老师以一张心形迷宫图,比喻解读儿童这件事儿。从中我们发现,解读儿童是从(教师)心到(儿童)心的过程,而要走进儿童的内心可能并不是一条直路,它像迷宫一样,可能需要走很多弯路。这个过程易迷失,需要我们不断找线索、找路径,找方向。为此,教师需要带着一颗好奇心,即对儿童的世界感兴趣,愿意走进儿童。其次要拥有一颗勇敢心,勇敢面对解读儿童过程中可能的迷茫和变化。当然更需要保存着一份对儿童爱心和欣赏心。
解读儿童需要教师用眼、耳去搜集信息,用大脑去处理信息,用行动去验证信息。在此,周老师通过一段视频案例,请大家小组讨论并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如何发现的”这两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体验了解读儿童、发现线索的思维方法。
此后,周老师强调,倾听是帮助我们解读儿童的关键。她为我们介绍了瑞吉欧理念当中关于倾听的阐释:倾听就是对倾听他人和被他人倾听秉持开放和敏感的态度——不仅用我们的耳朵来听,还要用我们所有的感官(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和方向感)来听。当然倾听并不容易,它要求我们能清楚意识到并能暂时放弃自己的评判,尤其是我们的偏见,它要求我们用一种开放的心态来面对变化。
随后,我们借助“乔西玩颜料”的案例,运用倾听技能分析“为什么这个片段值得被记录下来?通过这个片段你对乔西有了哪些了解?是什么驱使着乔西这样做?”三个问题。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分析,我们感受到:倾听不仅要阐释,还要赋予意义。我们很容易看到幼儿的好奇、专注等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但我们还需进一步思考幼儿为什么能这样做,幼儿内心的想法到底是什么,即发现线索。
在学习故事当中,最为重要的线索是兴趣,这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但兴趣并不是能轻易捕捉到的,因为引发幼儿兴趣的原因是多元的,可能包括社会群体、活动、人工制品(桌子、音乐等)这三个层面。比如当我们发现两个幼儿经常一起玩积木,他们的兴趣可能并不是玩积木本身,而是喜欢和同伴在一起的感受。
当然除了兴趣的线索,我们还可以去发现“幼儿当时当下的想法,已知已能,认知结点以及与人、事、物的关系”等线索以帮助我们去思考如何回应孩子,支持孩子螺旋上升式的学习。螺旋上升式的学习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发现线索,沿着线索去试着支持并在后续的注意识别中不断调整回应策略。课程就是在教师与幼儿共同编制、共同建构、共创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这样的课程观引领下,儿童的进步与发展体现在儿童参与状态的改变,例如幼儿从不参与到参与,从边缘参与到中心参与。其中,互动互惠的师幼关系是影响幼儿参与状态的重要因素。也许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关于解读与支持幼儿的技能技巧,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我们首先应该做到的是心与幼儿在一起,在班级中形成一种相互依存,彼此成就的学习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进幼儿心灵,促进幼儿有效学习。
感知教育,发现孩子!动动手指,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