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田”里的新收获
桃李芬芳的六月,鼓幼的《幼儿园单元课程·环境与游戏》喜获南京市首届“教育科研成果创新奖”特等奖!
“活教育”是鼓楼幼儿园创始人陈鹤琴留美归国后将西方先进教育思想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的产物,是通过改革创新与长期的教育实践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教育理论,其核心主张是“一切为儿童”。陈鹤琴在鼓楼幼儿园进行早期的单元教学实验,使之成为“活教育”最早的摇篮。
1988年以来,单元课程在早期教育实验的基础上,开始了第四次课程实践。实践中,以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为指导的单元课程的实践建构,将“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为目标。通过一次次的传承与超越,让理念与行为逐步趋近,探索出一条中国化、科学化、大众化的幼儿教育之路。《单元课程的实践建构》在2014年获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多年来,鼓幼不忘初心,坚持研究与创新。时隔4年后,《幼儿园单元课程·环境与游戏》获南京市首届“教育科研成果创新奖”特等奖,这是新一轮单元课程实践研究的创新成果,这是每一位鼓幼人不断创新实践的心血。
6月19日上午,南京市首届“教育科研成果创新奖”–“大麦田项目”展示活动在鼓楼幼儿园聚福园校区隆重举行,全市150余位幼教同行代表参加了活动。
活动现场的成果展示
何凯黎副园长作为展示活动现场主持人,紧紧围绕“教育科研成果创新奖”展示活动的主旨,带领幼教同行们走入活动现场,感受历久弥新的园所文化、领略“活泼泼”的孩子、教师和课程。
南京市教科所左坤所长、徐良博士,鼓楼区教育局侯正永副局长,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名师工作室徐树忠主任、幼教研训部鲁艺主任、李宗玉老师莅临展示活动现场。
成果领衔人、鼓楼幼儿园崔利玲园长指出:“今天各位园长、专家和老师们齐聚鼓幼,分享我们教育科研创新研究的成果,我们心怀忐忑,同时也万分的欣喜。《幼儿园单元课程·环境与游戏》一书通过图文并茂的页面,将鼓幼在园内环境、班级环境、区域设置、游戏观察指导、教师家长和儿童的记录等方面选取精华呈现出来,将“幼童本位”、“儿童观察、”“一日生活皆课程”、“游戏精神”等理念在环境、活动、生活、游戏等方面的渗透和体现进行了系统的分享和总结,具有显著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左坤所长重点介绍了首届“教育科研成果创新奖”的评审过程,他指出:“奖项的评审是非常严谨科学的,汇集了全市教育领域多位专家学者,经过两轮不记名投票,最终鼓楼幼儿园《幼儿园单元课程·环境与游戏》一书共6册获得特等奖这一殊荣。希望通过展示活动,大家能够学习鼓幼的科研精神,结合自身园所发展方向,继往开来,不断创新。”
侯正永副局长对展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出殷切期望:“希望鼓楼区发挥教育优势,不断创新,高举教育科学研究的旗帜,为鼓楼教育的未来开创新局面。”
陈静书记汇报成果
鼓楼幼儿园陈静书记从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传承入手,强调儿童的主动学习,鼓励儿童的“做”“玩”,注重学习情境对“做”“玩”的支持,倡导儿童探究式的多感官学习,以获得多样化的经验。《幼儿园单元课程·环境与游戏》中环境创设的调整与优化、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游戏的生成与自主都基于关注儿童发展的关键经验,聚焦儿童在游戏中主动学习的过程。这其中离不开教师的精密观察和科学研究,鼓幼的老师们运用多种观察记录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学会记录,真诚的邀请家长也参与进来,将观察记录这块“硬骨头”啃得越来越有滋味。
鼓楼幼儿园两位教师围绕着单元课程班本化的实践建构和课程游戏化的实践,分享了生动有趣的案例。
杨坤婕老师分享案例
杨坤婕老师分享的案例《在精密观察之后……》集中展示了教师们日常观察记录和科学研究的点滴。让各位幼教同行们再次领略了鼓幼将观察儿童–记录儿童–分析儿童–评价儿童–发展儿童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教育的过程从儿童出发,再回归儿童的科学研究精神。正如崔利玲园长所说:“要让精密观察成为教师们的秘密武器,读懂儿童,理解儿童,助推儿童的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活泼泼的成长!”
蔡轶平老师分享案例
蔡轶平老师分享的案例《磁力片大世界》来自日常活动中孩子们感兴趣的玩具-磁力片。秉承“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的理念,以环境为支点,以游戏为载体,注重内容的“鲜活”、形式的“灵活”、效果的“激活”,让教育过程成为儿童自发生成、自愿参与、主动探索、自主建构的过程,体现了“活”的教育思想和创新精神,形成极具特色的班本课程。
朱水莲副园长与成果主创团队教师围绕“儿童在前,教师在后”这一话题以沙龙的形式展开了多角度的交流。
成果主创团队沙龙现场
交流中,“海底捞”、“户外游戏场”、“精密观察”以及“男孩与芭比”成为沙龙分享的关键词。这其中体现了鼓幼教师对儿童探索的多样化观察,对儿童心理需求的理解与支持,而在编辑出版成果的过程中,“海底捞”则体现了教师们对每一张照片的精益求精。一幕幕研究的场景、拍摄的画面成了教师们深藏心间回味的经历,更成为他们专业成长的美好记忆!
关于儿童、教师和课程的讨论不仅可以呈现为一场理论与实践激烈碰撞的沙龙活动。它还浸润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和举手投足之间。
诗朗诵“小园子里有温度的老师”
鼓幼的教师们将这些点滴凝结在诗朗诵“小园子里有温度的教师”中。时不时可见参会代表们热泪盈眶,他们被鼓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老师们敬业奉献的精神所感动,活教育思想的精髓清晰可见。
市教科所徐良博士对展示活动点评并指出:“鼓楼幼儿园是中国的第一所具有实验性质的幼儿园。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是对百年前中国提出“教育救国”的呼应。与此同时,现在的活教育又是如何在鼓楼幼儿园,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呢?从各位老师的分享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具有研究意识的精密观察;看到了他们挖掘现有资源,在游戏中融合各领域的关键经验,生成班本课程;还看到了他们如何诠释“儿童在前,教师在后”的理念。他们所呈现的是发现的过程,是研究的过程,更是个体在团体中发展的过程。”
徐博士对参加活动的幼教同行提出殷切期望:“如果把鼓楼幼儿园的课程进行复制,这是做不到的,因为他们的成果是在单元课程的基础上研究实践而成的。希望通过这次展示活动,让大家能够站在自己的幼儿园的课程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园本的社区资源和家长资源开发属于自己的课程,推进教育科研成果的不断创新。”
参会代表们走进瑞园部、聚福园部观摩班级环境与游戏。丰富多样的环境,处处可见孩子们成长的痕迹,多姿多彩的游戏,处处可见孩子们活泼的笑脸。
单元课程将环境作为活动的主线,以环境支持课程,使之成为课程的重要元素。在近几年开展的环境优化的研究中,鼓幼的教师们通过调整班级布局、作息时间、材料提供方式等,给予儿童尽可能多的话语权、自主权、决策权,让儿童在自主探索中萌发兴趣、探究操作、解决问题、积累经验,满足了个体适宜发展的需求。这种体现“活教育”思想的,既含技术层面又含艺术美感的环境,将幼儿园变成儿童的花园和乐园。
随着对游戏价值的认识以及对“儿童生命”的尊重,鼓幼的游戏从老师自己做,变为与儿童一起做,师生共同成为游戏环境的创设者、材料的收集提供者、主题的发起延续者、过程的交流分享者。游戏赋予教师“教育者、朋友、玩伴”的角色,也给予教师观察、了解儿童的机会。在游戏中处处体现“游戏精神”,保障儿童生命的需求,让“活泼泼的生命”不断成长。
今天的鼓楼幼儿园,秉承了陈鹤琴先生“幼童本位”的儿童观,继续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化、大众化的幼教之路。令人赞叹的是,他们的继承不是一味地因循守旧,而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儿童成长的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我们看到今天的鼓楼幼儿园,坚持对“活教育”理论做出符合时代的诠释,以儿童发展需求与发展因素为坐标体系,架构单元的目标、内容、方法、师幼关系、评价等完整的教育体系;我们也看到园长带来课程团队,将研究教师的“教”转向研究儿童的“学”,逐步形成“预设为主,生成为辅”的课程状态,充分关照儿童的学习兴趣与需求。
——华东师范大学周兢
原载于2018年4月15日《中国教育报》
撰稿人:杨坤婕
制作人:宋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