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活”“动”起来
新手教师眼中的活动
1923年,儿童教育家、心理学家陈鹤琴创办了鼓楼幼稚园,成为鼓幼的第一任园长。1950年,陈鹤琴又筹办了南京师范学院,成为南师的第一任院长。2015年,我完成学前教育硕士的学业,一只脚刚跨出陈鹤琴做院长南京师范大学大门,一只脚就迈入陈鹤琴做园长的鼓楼幼儿园,成为鼓幼大家庭的一名新成员。新手上路的,内心忐忑。
在学校就学习鼓幼的单元课程,耳闻鼓幼科学研究的园风与精神。走进鼓幼,不再是“学”与“闻”,而是“实践”与“传承”。
鼓幼的研究项目很多,社区教育研究、信息技术研究、校园文化研究、活教育思想研究……工作第一年,我进入鼓幼单元课程与美国高瞻课程融合实践的项目组,也成为一名研究者。
十个月后,项目组首次向同行展示汇报,主题是:让孩子“活”“动”起来。“活”指的是单元课程的“活教育”思想,“动”指的是高瞻课程的儿童主动性学习。
2016.6.16晴 交流会第一天
为了分享十个月的研究成效,项目组老师们讨论了多次,还时不时地聚在一起,彼此交流着想法,听取团队中每个人的意见。当大家以为准备充分时,却因为半梦半醒的一夜紧张,造成第一天清晨“小插曲”不断响起:
“孩子怎么都不见了……”(嘿嘿,孩子还未入园)
“准备了十一份材料,现在怎么只剩十份……”(嘿嘿,还有一份就在自己手中)
……
进入班级,我们分享着彼此无厘头的梦境,也分担着对方紧张的心情,在哈哈一笑之后,我们带着满满的鼓励开始了崭新的一天。
上午,项目组的指导人员崔利玲园长、陈静副园长、毛曙阳博士首先从理念及成效中交流分享,“从儿童出发的教育”“单元课程与高瞻课程的融合与呼应”“主动成长的教师与儿童”,瞬间,项目组的指导者有了“让理念与技术同行”“基于传统文化、吸纳先进理念”的一大批粉丝,会场中的参与者似乎发现了自己园所的问题、看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下午,我们首次体验到美国高瞻课程基金会课程培训师Julie Wigton的魅力,我们在“模拟画”“被指责”“画看见的东西”的小活动中,感受着“尊重”儿童在实践中的落实,感受“经验”在儿童发展中的价值。Julie Wigton让我们明晰了高瞻主动性学习的基本要素,也让我们不断联想着单元课程活教育中的发现学习,发现着两种课程的相似与差异,反思着融合的策略。
2016.6.17晴 交流会第二天
按照计划,第二天上午是老师们在教育现场观察半日活动的时间。
像往常一样,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我们与孩子们一起“计划”“工作”“回顾”,一起为大家展示着常态化的单元课程与高瞻课程融合后的半日活动。“计划栏为什么是活动的?” “如何尊重儿童的计划?”“真实材料在哪里?”……相信参与活动的老师们已经有了初步的答案。
第二天的下午,我们以研究团队的姿态集体亮相,启动了经验交流会实践者的分享专场。
蔡轶平老师已经有十年单元课程的实践经验,加入融合项目组后,她对基于单元课程、融合高瞻主动性学习策略促进儿童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她传承了鼓幼科学研究的精神,是“敬业、乐业、专业、创业”的典范,也是项目组公认的核心领袖。她为大家分享了“学习环境中的主动性学习”,通过大量促进幼儿主动性学习的实例,说明了丰富、开放和适宜的班级环境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情感细腻的她在分享中常常因为孩子的点滴行为而热泪盈眶。
项目组的孙雯老师是幼儿园的“活宝”,她用“说唱”的方式开启了“一日活动中的主动性学习”汇报序曲,为大家分享了“计划—总结—回顾”在实施过程中的基于儿童的反复调整。当她展示出孩子们经验迁移后在家庭场景中的“计划”时,在场的老师们无比兴奋,因为,幼儿园的学习经历已经成为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运用,真正实现了“生活在前、儿童在前、探究在前”“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的追求。
我们项目组成员常常自问:单元课程已经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为什么还要与高瞻融合?活教育是中国化、科学化、大众化的教育思想,为什么还要走国际化路线?一年的研究经历告诉我,鼓幼是不断进步的,单元课程的不断进步的,只要社会在发展,单元课程前进的步伐就会继续。
1923年,单元课程借鉴了实用主义的思想,开启了中心制单元教学的实践。1985年,单元课程借鉴了建构主义思想,开启了活动教育的实践。今天,单元课程又借鉴高瞻的理念,开启了“活”“动”融合的实践。我作为其中一员,自豪、幸福!
We are 伐木累!
微信号每天收听我们的消息" style="color: inherit; white-space: normal;">
本期撰稿人
杨坤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