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SHENG JI
享
2020.09.27
重聚
2020年9月27日,微风浮动,阳光正好。北京师范大学李敏谊教授及其团队和深圳市第五幼儿园的教师团队携手走进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里,在红树林基金会闫保华秘书长、王海波行政副园长、曹欢助理的盛情接待下,就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作路径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交流
一走进红树林生态保护区,和煦和生机扑面而来,满眼的绿意盎然。
步行至导览馆,一行人在海波老师的生动活泼的讲解中,通过一幅幅图片、一个个游戏、一段段视频、一次次互动,对红树林的“前世今生”进行了细致的了解。
通过导览,我们知道了红树的三大法宝;感受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丰富和多样;体会了红树的“智慧和勇气”;也认识到红树林在深圳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这无一不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湿地保护刻不容缓,环境教育迫在眉睫。
基金会与环境教育
紧接着,闫保华秘书长为我们详细介绍了红树林基金会及其在学校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红树林基金会成立于2012年7月,是国内首家民间发起的环保公募基金会。其目标是保护湿地及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目前的主要项目包括:守护深圳湾、重建海上森林和拯救勺嘴鹬等。
除此之外,基金会本着“为每一片重要的湿地培养粉丝”这一理念,一直在基于场域的自然教育模式中探索着。针对湿地教育,他们不仅在深圳创建和运营着一些自然教育中心,为大众提供着科普和学习的机会;也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中心合作,编制了环境教育教师手册,为从事教育一线工作的教师提供支持和帮助;最重要的是,他们在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努力和中小学通力合作,在公园中开展了一系列体验式教学活动。
红树林生态公园的课程资源
除了科普馆的介绍外,海波老师还向我们细致的介绍了生态公园的场地条件及课程资源,包括:自然力乐园、水资源、湿地和湿地植物、生态修复区的昆虫类课程、林鸟和水鸟,以及对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的“清除入侵动植物”的活动等。
这一处处场地和资源在李敏谊教授的心中,在五幼团队的心中化作了一个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建共生的方向,化作了一个个可以支持幼儿进行活动的场地和可供幼儿探究的对象。我们畅想,在不久的未来,如何带着五幼的孩子在这里游戏、成长,让五幼的课程建设和红树林基金会的课程建设共生共长,相待而成。
五幼园本课程介绍
第三位分享的是史涛丽副园长。她从五幼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未来的构想三个方面对五幼的情况进行了介绍。
她讲到,一路走来,五幼和大多数幼儿园一样,都有着从集体教学到区域游戏到关注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转变过程。而现在,我们也和很多幼儿园一样,进行着同样的探索:期望通过更加开放和绿色的环境和材料、更加科学和灵活的一日生活、更加和谐和平等的师幼关系来支持幼儿的探究和发展。
目前,处于重建阶段的五幼,将聚焦课程资源建设,聚焦课程与园舍环境的联系,聚焦课程与幼儿园文化的联系,最终建构适宜五幼的自然教育课程。
互动与交流
最后,李敏谊教授、五幼团队和红树林基金会的团队针对本次活动内容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李敏谊教授结合国外公园和幼儿园共生共长的优秀案例和经验,向我们阐述了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融合的可能性和具体路径。她讲到,在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背景下,要做好教育的先行示范,必须将价值观的引领示范作为第一要务。而通过学习优秀的国际经验,深入、扎实的做好适合我国国情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将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李敏谊教授指出,在五幼重建的当下,五幼团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支持公园做好低幼儿童的自然教育课程建设是非常关键的。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1、按照时间逻辑和空间逻辑对公园内的课程资源进行系统的梳理;2、环境教育背景下的跨学段课程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建设;3、针对志愿者和一线教师的培训课程。
在这个过程中,五幼的团队也可以梳理和沉淀红树林生态公园中适宜3-6岁幼儿开展环境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并不断反思和优化如何通过更有效的家园合作形式促进园本课程的建构和完善。
而红树林基金会和五幼团队的合作共建正是一种社会创新行动,通过这种行动,我们将从最小的儿童开始,培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有国际视野的负责任的小公民。
我园王思萍园长表示,五幼将聚团队之力,以提升教职工专业素质和能力为抓手,努力从红树林的各种资源入手,制定适宜幼儿探索的活动方案,真正为孩子们、为社会作出自己的一点点贡献。
闫保华秘书长则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她的思考和想法。一方面,红树林生态公园兼具服务社区居民和湿地保护的两大功能,因此,红树林生态公园一直试图寻求与社区共建的途径,从而达成人与湿地生生不息的愿景。另一方面,红树林生态公园作为福田区社会治理创新的一个示范点,是福田区面向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一个重要的窗口。而打破学校和社区的界限,将这里打造成更加适合幼儿学习和游戏的环境,并最终实现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融合,也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工作。
诚愿,人与湿地生生不息
审核 | 王思萍、史涛丽
编辑 | 冯一
排版 | 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