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艺术游戏力》是一本关于儿童艺术启蒙的书籍,由韩国的辛有美和法国的西多妮·本茨两位作者合作撰写。书中通过丰富的实例、有温度的文字,阐述了多元化的法国艺术启蒙教育的途径、方法。其中,很多由美育引发的理念与思考,唤起了我对儿童创意表达与自然美育之间关系的多维度思考。
这本书中反复提到角色和地位的平等以及接纳儿童多样性观点的重要性。马拉古奇曾以诗意的语言揭示了教育应还给儿童一百种语言的感受,要给予儿童完整的感觉,赋予他们快乐而有个性的童年生活,落实儿童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创造者的权利,使儿童积极参与自我的发展和建构,这与《艺术游戏力》中所表达的观点不谋而合。儿童绘画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能够通过创作、涂鸦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反映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呈现出他们独有的想象世界。我们常说要理解和读懂儿童,而理解与读懂的前提就是尊重。因此,我们需要尊重儿童、倾听儿童并相信儿童的潜能,需要营造宽松、和谐、自由、充满童趣的文化氛围,引发幼儿自由、自主地进行表征和表达,需要充分倾听幼儿图画背后的想法并给予其支持,从而促使其联结新的经验和认知水平。
《艺术游戏力》中强调幼儿时期的五感体验,即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体验。儿童能在多感官探索大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新的认知体验,形成对于周围环境的理解和内化。教师应聚焦于儿童整体美育的发展,注重在生活实际中激发和丰富他们的感觉经验、审美体验,从而提升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美术活动内容脱离幼儿认知体验,幼儿经验无法联结现实生活场景的问题,导致许多幼儿在创作时出现“难以提笔”抑或是“不近相同”的情况。本书中深度揭示了以生活教育为中心的幼儿美育核心经验,结合生活视野中的各种物质资源和人文资源,鼓励幼儿多感官、多角度感受和欣赏生活中的美。教师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组织既具生活化又富有启发性的活动,选择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的内容,才能真正实现幼儿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不断互补、共助,为幼儿的表现和创造提供有力支持,让幼儿的创作灵感充满生活气息。
1.追求真、善、美辩证统一的教育目标。书中以丰富的实例和照片列举了关于艺术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也启发我对美术教育目标的进一步思考:用“真、善、美”三字概括全书表达的以审美为中心的自然式课程的探究。“真”即真实的声音,不带有成人指导思想和成人审美的真实艺术欣赏和表征;“善”即突出生命,用自然的新鲜、美丽和变换无穷,让孩童热爱、亲近自然,并自然而然地与美和新经验产生联结;“美”即审美情趣和审美体验。艺术不纯粹是艺术技法教育,而是通过艺术欣赏和创作的相互融合和渗透,提高儿童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能力。因此,我认为在艺术活动中,融合式的教育目标应在艺术活动与各个领域之间建立起一种生态式的串联,引导幼儿在欣赏和感知、对话和交流中生成智慧,感受自然和周围世界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2.建立正面、积极、多维的评价方式。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不评价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章节里的一句标题“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作品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在生活中,幼儿通过各种创意活动获得了自我表达的机会,这时候最好的反应就是蹲下身来倾听。作为教师,我们要从多个维度去思考和评价幼儿的作品,鼓励幼儿以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评价作品,注重他们情感态度的宣泄,丰富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艺术游戏力》一书以睿智的角度引发了我对美育的诸多思考,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瞬间都可能会变身艺术家,而我们也应从“美而向善,善而得真”的多维角度去思考自然、认知和审美领域之间的关系。
本文刊登于《早期教育》(艺术教育)2023年1月,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策划 | 早期教育媒体融合发展部
文字编辑 | 早期教育 马辉
微信排版 | 早期教育 孙佳铭
作者单位 | 江苏省太仓市艺禾幼教中心朝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