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我园的生态式教育理念从“爱”“美”“生命”的整体性教育精神出发,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教育生态关系,以互生互补、融合渗透的原则开展园本课程研究。2018年以来,我们以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为引领,以园所资源为载体,师幼充分挖掘自然、生活资源,共同构建出一系列动态、开放、鲜活的班本课程,激活了课程实践,助推了生态式园本课程的建构。
在课程建构中,班级教师视儿童为课程的开发者,师幼在与自然、生活的对话中一起观察发现、聚焦资源、对话互动、探究实践。同时教师们通过梳理和聚焦问题,开展互动式的精准教研,重新审视教育观、儿童观,审议教育行为与策略、空间材料与环境的适宜性、课程发展的支持性与有效性。在提升教师基于儿童经验的班本课程建构能力的同时,推动了师幼在课程中的共同成长。在班本课程实践中,教师们聚焦了六个问题开展过程性审议,下面以具有典型代表性和引发争议的两个问题为例,进行基于问题的案例审议。
问题一:如何甄别资源的价值,筛选适宜儿童发展的资源?
在“你好,小山坡”的班本课程中,孩子们对新园区的小山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与小山坡的互动,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探究山坡上的各种自然资源。
第二个阶段,探究身体与山坡的互动,在山坡上跑一跑、追一追、躺一躺等。
第三个阶段,探究材料与山坡的关系,讨论不同材料可以在山坡上玩什么游戏。
通过投票,孩子们聚焦滑草游戏。他们寻找了一些可以滑草的游戏材料,经过反复尝试发现:塑料筐、软垫没有办法滑下去,而滑板是便于滑行的。在教师的协助下,孩子们成功体验到了滑草的快乐。当我们从生态式教育理念的角度分析,滑板的轮子会破坏山坡上的小草。对于幼儿探究兴趣的支持,是否可以建立在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1.从幼儿体验滑草这张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快乐、自由、体验、生态、自然、满足……
2.这张照片的背后蕴含着教师怎样的教育观点?
教师:满足幼儿的需要,支持幼儿探索;尊重、追随幼儿的兴趣;教师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
3.在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的同时,如何把握材料与资源之间的关系?
牛艳利老师:在思考材料和资源关系的同时,我们的自然生态观追求的是一种动态性的平衡。我们利用资源,是不是就要破坏它们?虽然课程要来源于孩子的生活,但作为支持者和引导者,我们更应该给孩子提供高于他们生活的一种支持。
赵丹老师:孩子有了某种探究需求,我们不能直接告诉他行不行,要允许孩子犯错。当轮子造成了草被碾压和破坏,我们是否可以叫停,引导孩子反思这样的探索行为是否破坏了生态关系,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满足孩子对滑的体验和需求。
于雪萍副园长:只要是孩子感兴趣和需要的,我们都要满足吗?幼儿园这么多的资源,我们基于什么去甄别、分析和筛选?人与自然应该是共生、共成长的,不应为了满足快乐而破坏,教师要把握一个度。
1.在课程建构过程中如何甄别资源的适应性?
现场研讨——首先,从幼儿发展的角度:贴近幼儿生活的,随处可见的,幼儿感兴趣的资源;能够促进幼儿学习的,能获得新经验的资源;便于幼儿的观察和探索,有利于幼儿反复观察、操作和深度探索的资源。其次,从环境生态的角度:能够引发幼儿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并关注到自己与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的资源;没有破坏性、可持续使用的资源;在甄别资源的时候,教师要有对资源本身的认知和了解,进行知识储备,甄别资源自身的属性,才能进一步甄别资源的适宜性。
2.在筛选课程资源的时候应该关注哪些因素?
现场研讨——首先,从幼儿角度: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具有挑战性。其次,从教师角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所具备的知识结构;整体的社会背景和环境,国家的方针政策对教育的导向性;目标指向性;发展适宜性;注重对生命的爱护。最后,从资源角度:资源的地域性;资源本身的安全性;资源存在的季节性。
周茜副园长:在课程建构过程中如何甄别资源的适应性?
第一,资源的开发与运用要首先甄别资源的自身属性,了解资源的特点及开发价值。
第二,资源开发要紧密连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幼儿感兴趣的,利于幼儿经验生长与能力提升的资源。
第三,资源开发与运用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围绕课程资源进行系统性建构,保持整个过程的开放性与整合性。
第四,把握好人与资源、人与生命、资源与生命的生态关系。
周茜副园长:在筛选课程资源时应关注哪些因素?
第一,从筛选资源并聚焦课程资源的过程中,需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及每个年龄和发展阶段的特质,做好精准判断。
第二,甄别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是否具有科学性和适宜性,特别是在与幼儿、材料或器械的互动过程中需有高度的资源敏感度。
第三,在课程资源的运用过程中,要不断对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审思材料、内容及组织形式的适宜性。
第四,教师需建立过程的资源审议观,提升创生力和反思能力,以及对课程资源进行“理解”“筛选”和“整合”的专业性。
第五,牢固树立课程资源开发运用过程中的潜在性、不确定性和多样性的意识,并能将课程资源的意识转化为课程行为。
贺为民园长:课程实施中,教师在考虑课程资源的适应性时,要关注儿童的发展是动作发展重要,还是珍爱生命,不破坏环境,关心人和自然的互生互动关系更重要。当成人已经知道后果,可以直接告诉孩子,他的行为可能会对生命产生伤害。
课程的适应性一定要把儿童的发展需要、兴趣点和目标相匹配。关注儿童随心发展,自然成长,是最浅表的关注体现。更深层次,我们需要将儿童发展的观念,架构在儿童心理和成长过程中,需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要思考将对生命的价值取向和珍爱、了解、欣赏带给孩子。在做班本课程之前,我们要梳理资源可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是不是孩子生长和发展需要最重要的事,分析资源可以用来做什么。
李宗玉老师:从幼儿学习角度来讲,我们将原来就存在着客观的、静态的、非课程资源的,转化为课程资源,让幼儿有亲近自然的机会,在充满挑战的过程中充实经验。对于班本化课程,很多资源值得不断地引导孩子探究,即使课程结束,这些探究也应渗透在生活的各个环节。幼儿不管以身体的运动方式与小山坡互动,还是借助某种材料互动,只要他们有机会接近大自然,我们就应满足幼儿的愿望和天性。
如何考虑资源的适应性?
第一,教师的策略能否呵护幼儿的好奇心。
第二,课程能否维持幼儿的兴趣。
第三,是否能引发幼儿新经验的生长。
第四,是否有利于帮助幼儿建立一种适宜的生态观。
如果不适宜怎么办?
第一,转移。可以用其他的山坡来代替,满足幼儿的兴趣。从高到低的,不同角度的,不同材质的,有危险的。还可以发动中大班的幼儿建构一些坡。
第二,小山坡本身可以继续探究。不同的年龄段幼儿可以对同一个资源进行探究。
课程资源怎么用?
从课程实施的角度,帮助幼儿在多元的活动中充实经验。从课程目标和完整人格的角度,帮助幼儿共建生态观,体验生命的真善美。
我们的活动进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屋顶花园的畅想。孩子们对想建设一个怎么样的小花园进行了初步的设想,并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第二阶段,屋顶花园的规划。基于幼儿丰富了关于生活中真实的花园是什么样的经验后,幼儿用合作的方式,利用美术材料、自然物,规划屋顶花园。我们邀请园艺设计师,进一步丰富幼儿的经验。
第三阶段,屋顶花园的设计与建构。孩子们利用各种材料进行小组合作,搭建各种创意造型,并通过投票,选出了最喜爱的花箱造型——长颈鹿造型。
第四阶段,种植和照顾活动。小、中、大三个年龄段的幼儿通过自由组合、分工合作、大带小的形式进行不同的种植活动。开学后,屋顶花园的花都开了。
1.结合案例和屋顶花园落成的照片,你有什么问题?
唐婷老师:作为混龄班教师,如何将课程资源与小、中、大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经验相连接?
牛艳利老师:孩子前期的设计非常精彩,为什么最后屋顶花园不是孩子喜欢的长颈鹿造型?
樊颖老师:活动中幼儿主体关系很显然,但最后的照片我们发现教师主导的痕迹明显,课程进行中教师是如何把握的?
2.基于问题的互动。
马静部长:后来我们反思,固定的花箱提供,造成了孩子的操作不便,有了新的冲突。因此,我们减少了固有花箱的数量,同时把格局改变了,留了一块区域给孩子们自主规划,便于他们操作。
周茜副园长:其实课程实践中我们没有把握好空中花园的核心目的,是要让孩子参与种植,还是规划设计空中花园。
话题一:教师主导
1.课程实践中怎样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
现场研讨——课程实施前:筛选、分析资源,课程框架的搭建。课程实施中:组织形式、活动目标、材料支持、指导策略等。课程实施后:教师反思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有效性,出现的问题,课程审议与调整。
2.基于花园案例,剖析教师主导与幼儿主体关系的把握?
现场研讨——教师主导与幼儿主体的关系是不可割裂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互生共长的;空中花园本身是一个特别好的资源,如何将资源与幼儿的想法相连接,在与资源的互动中,需要教师给幼儿提供适宜的支持;教师在主导的同时,应该多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多听幼儿的声音,多看幼儿的状态,感受幼儿的情绪,理解幼儿的需求,从而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空间去体验、探索、交往、表达,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
话题二:幼儿主体
1.课程实践中怎样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
现场研讨——教师把幼儿的主体性始终放在心里;清楚幼儿发展的目标,教育计划在课程实施中要退后;在活动的实践、操作、探究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2.基于花园案例,剖析教师主导与幼儿主体关系的把握?
现场研讨——课程中,孩子的创想、花园的规划与建设、种植照顾,都能体现出幼儿的主体性,也能看到教师在其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幼儿问题的思考、价值判断还不准确,需要教师帮助梳理,这是教师主导性的体现;教师主导和幼儿主体缺一不可,有时需要教师的主导在前,在体现幼儿主体性的时候,教师主导就要退位;课程进程中,一旦教师主导发挥多了,幼儿主体性就会得不到体现。
马静部长:首先,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在花园建设过程中,孩子是规划和挑战的主体,出现问题时,教师应该通过观察为幼儿搭建支架,提供材料的支持。第二,幼儿主体地位体现——幼儿持续的深度学习,自由探索、自主表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第三,师幼一同进行课程的建构,一同获得自身经验的生长。要同时树立教师主导和幼儿主体的意识。师幼是协同的、合作的,体现的是一种平等、开放、民主、自由、真诚的关系。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教师和幼儿是双主体和双主导的关系。
姚建香书记:种植区作为一个课程资源,教师要思考为什么要种植?为什么要把种植作为课程资源进行推进?幼儿的经验和情感是在与植物互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的。对于小花园,前期的互动让我们觉得课程的开展很鲜活,最后的结果要引起我们的反思。课程实施中,我们要允许幼儿失败。要让幼儿发现问题,探究解决,这是幼儿获得成长,丰富经验的过程。如何利用课程资源生发有价值的课程?如何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把握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些都是我们要深入思考的。
李宗玉老师:第一,成人的经验如何转化为幼儿可探究的内容?如没有土怎么办?如何引水、浇水?屋顶花园跟一般花园有什么区别?很多问题可能都是在幼儿实际考察时生成的,这些问题很重要。这个过程就是幼儿对环境的观察。第二,幼儿的经验是什么?幼儿设计了微景观,要让幼儿交流他们为什么这样设计。幼儿在这一过程中,就要有思考、有质疑、有争辩。第三,分享活动,也是提升大班社会领域“自尊、自信”核心经验的一种方式,同时,幼儿也要学会接纳别人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想法。社会性、语言方面的领域经验就凸显了。设计的各种造型都有,这些造型有哪些弊端和优势?我们如何再调整,还要考虑排水、浇水的方便,如何预留空间,在设计的过程中引发幼儿思考。我们把幼儿的经验引出来,这就是教师的支持。第四,在实际建构花园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矛盾和冲突,就是我们进一步推进课程生长的动力。有问题才有发展,经验冲突才会引发认知冲突。这个过程就是课程建设的过程,是彼此互相重建和生长的过程。
幼儿园很多事情都有可能生成课程,教师要有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意识。幼儿和教师都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体,他们是相互促进与发展的,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双向结合。
在班本自然、生活资源课程建构的实践中,教师将儿童视为课程的开发者,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出发,尊重教师和儿童的双主体和双主导关系。在与自然、生活对话中,儿童以好奇之心发现“真问题”,自主探究、自信表达、勇于挑战、乐于分享;用审美之情感受自然、生活资源带来的美好与快乐,学会珍爱、呵护生命,懂得分享。教师以尊重之视角成就儿童的体验、探究与交往;用审思之态度在课程实践中教学相长。基于自然、生活资源的生态式教育课程开发如源头活水绽放出勃勃生机,实现着儿童与自然、与生活共生共长、和谐美好的教育生态关系。
原文刊载于2021年9月《早期教育》(教育教学),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策划 | 早期教育媒体融合发展部
编辑 | 早期教育媒体融合发展部 曹龙钰
作者单位 | 江苏省省级机关实验幼儿园